分享

晋唐太医所传几首医方

 摘录中医 2022-08-23 发布于吉林
太医令王叔和所撰方
疗咳逆上气,胸满多唾。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已更御服,甚良效方: 
甘姜(三分) 礜石(一分,泥裹,烧半日)蜀椒(五分,汗)  细辛(二分)  乌头(一分,炮去皮)  杏人(一分,去皮尖、两人者,熬) 吴茱萸(四分,洗)  菖蒲(一分)  紫菀(二分)  皂荚(一分,去皮子,炙)  款冬花(三分)  麻黄(四分,去节)
右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夜卧吞一丸,日二。不知加之。疗二十年咳,不过二十丸便愈。御药也。秘在石室不传。忌猪、羊肉、饧、生菜、冷水。(一方有桂心三分,无麻黄。)(《外台秘要方·卷二·上气咳方引·古今录验》)
按:此时目前所见,唯一一首王叔和所制的医方。
太医丞樊七疝丸
《范汪》七疝丸,疗疝诸寒,脐旁痛,上支胸中满,少气。太医丞樊之方
蜀椒(五分,汗)  干姜  厚朴(炙)  黄芩  细辛  芍药  桂心(各四分)  桔梗(二分)  乌喙(一分炮)  柴胡(一分)  茯苓(一分)  牡丹皮(一分)
右十二味,捣筛,蜜和丸梧子大。先餔以酒服七丸,日三,不知渐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酢物、胡荽。(《古今录验》同)(《外台秘要·卷第七》)
按:此方甚古老,颇有秦汉医方之色彩。
太医校尉史脱茵陈汤
疗黄疸身体面目尽黄茵陈汤,太医校尉史脱
茵陈蒿(二两)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一两) 甘草(一两,炙)  人参(一两)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之服。
按:似在仲景茵陈蒿汤基础上,加黄连、黄芩、甘草、人参。 
太医校尉史脱桃人承气汤
疗往来寒热,胸胁逆满,桃人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渍,别下) 甘草(炙)  芒硝(汤成下)  桂心(各二两)  桃人(五十枚,去皮尖,碎)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煎一两沸,温分三服。太医校尉史脱方。(《外台秘要方·卷第一古令录验方》)
按:似是对仲景桃人承气汤主治病症的发展,此“往来寒热,胸胁逆满”,亦为柴胡剂主治病症。陈慎吾先生有“新瘀血证似少阳……久瘀血证似阳明”之论(见陈彤云编《燕山医话》所载《陈慎吾老师对<伤寒论>原文顺序之看法》)。大塚敬节转述汤本求真的经验,说“汤本求真先生对具有瘀血腹证的患者一定使用柴胡剂,如果此时没有胸胁苦满体征,也认为是其隐蔽未现。相反,如果有胸胁苦满的场合,则一定使用祛瘀血剂,如果此时没有瘀血腹证,也认为是隐蔽未现。我想这些认识是汤本先生从长期经验而来,所以先生的处方中,祛瘀血剂与柴胡剂必定是在一起的。急性病另当别论,在慢性病治疗时则是这样做的。在本条所论述的这种场合,虽然并未明言胸胁苦满,但应当是有临床表现的吧”(大塚敬节《金匮要略研究》319)。古今中外医家,似乎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少阳柴胡证与瘀血证似有密切之关联。
附:太医校尉史脱一则医案
《范汪方》仲景《伤寒论》,诸黄,猪膏发煎主之。方:
猪膏(八两) 乱发(大如鸡子一枚)
右二味,内发膏中煎之,发消尽研,绞去膏细滓。分二服,病从小便去也。(《肘后备急》、《千金》、《古今录验》、《深师》同,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再病,胃中干粪下便差,神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