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蓦然回首阑珊处

 昵称56163858 2022-08-23 发布于江苏

          蓦然回首阑珊处

      表姐开始写回忆录了。

      一般来说,回忆录有两种:一种是关于某个时段、某个事件、某个场所的记录,通常由亲历、亲闻、亲见者所写,但正因为出自于个人的视角,所以不像史书那样正统完备,形式上会相对活泛一些,细节上会相对生动一些,语言上也相对个性化一些;另一种是自传体式的记叙,以讲述个人的一生经历为着重点,其间自然难免涉及履痕所到之处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人物,娓娓道来的正是自己所经历的、记忆深刻的、有感觉的人生历史。回忆录与传记或年谱有着本质的不同,传记和年谱一般是由旁人或后人写的,多多少少夹杂了撰写者的体会、感受和评价,与回忆录的自说自话相比,或许更客观,或许更主观。

      回忆录各人各写法,一般就是运用编年体的手法,逐年而下,细细说来。曾经认真地读过无锡名人薛明剑的《五五纪年》,这是他55岁时所写的回忆录,却写成了年谱样式,没有小标题,一年一年地逐年平实记录自己的生平经历,详处洋洋洒洒几千字,略处简简短短两三行。当然,更多人会在撰写回忆录时,作一些段落性的概括,把自己的一生过往分成若干个时期,并提纲挈领地拎出关键词,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加地浅白明了,更加地弹眼落睛

      时光流逝,岁月易老,及至人生晚秋,怀旧成为常态,能够趁还没真正老糊涂时,留下点滴回忆笔墨总是好的。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的细节会逐渐淡忘,记忆的影像会逐渐模糊,能够及时的钩沉追忆,复原当年之事物真相,记述曾经之趣闻轶事,多少有那么一点“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意味。身为草根,自然没有妄想、也没有能力宏观叙事,来为某个时代或某个重大历史事件记实,至多不过是琐琐碎碎地写写自己一生所亲身体验的种种过往,包括所相与的人物、所生活过的地方、所经历的事情。

      我家虽谈不上大门大户,但氏族渊源可以远溯至宋代名相李纲,是为锡山李氏后裔。星转斗移,风雨沧桑,得祖宗庇佑,千百年来开枝散叶,子孙绵延,在此起彼伏的时代风浪中,总算得以根脉延续,能够在风雨岁月里的安放一份相对的恬淡平实。

      只不过,就我的家族而言,出于种种因由,很少有人为自己、为宅门留下详备的历史纪录。同辈中,家族中二房的长兄最为年长,经历阅历又异常丰富,堪称兄弟姐妹们的“带头大哥”。他生于江南钟灵毓秀之地,留学于西洋,就职于高校,长年生活在朔风千里的东北,所以他将自己的回忆录取名为《南来北往》,简洁、隽永、练达。

      而我自己,或许是出于职业上疲惫烦倦,正因为长年在公文、新闻、史志等枯燥乏味的文字堆里折腾,所以一旦想起写点具有自我色彩的东西,便下意识地不再循规蹈矩,即便是写回忆类的文字,也是夹叙夹议,天马行空,“肆意妄为”,一不小心就写成了散丛杂拌。这么些年曾经零零碎碎地写了几个篇章,全然没想着能够由此缀连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记实文本。而且,越是眼门前的事情,越是有所顾忌,越不便付诸笔墨。

      蓦然回首,岁月已阑珊。表姐比我大几岁,如今亦年事渐高,她开写回忆录,却走了一条别样的途径,即每写出一个段落,就发在群里,让亲友们考订、补充、完善。就撰写文史类的文字来说,这倒也堪称一种独特的模式,比起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少了些任性,多了些理性。或许,将回忆过往的个性化写作,转化为集体式的共同创作,对于时光的追溯,对于岁月的记忆,对于缺憾的弥补,对于人生的感悟,会有更具内涵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