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嘉不死 卧龙难出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2-08-23 发布于上海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统一了四百余年的中原大地再一次战火纷飞,在这片动荡的乱世之中,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各展风采,三分天下,缔造了一曲又一曲明君贤臣的佳话。

    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有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了,他有匡扶汉室之功,鬼神莫测之能,在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他立下了不可忽视的汗马功劳。

    在刘备死后,他也凭借着一己之力,硬生生将蜀汉续命数年,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极其之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三国文学的兴起,众人对于曹汉阵营的另一个人物郭嘉也开始极度追捧。他的“十胜十败”、“遗计定辽东”等世纪都被三国迷翻了出来,甚至有人称赞他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在历史上,郭嘉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慧眼识主

    郭嘉出生在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非常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屡献奇谋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虎争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囊团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了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也有同感,想到自己曾经因为杀死名士边让而引发张邈、陈宫等兖州士大夫们的集体造反,因此,便决定不杀刘备。 [5]  不过,郭嘉也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同年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借趁袁术北投袁绍时,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与程昱回来,得知此事后一起劝阻曹操:“放走刘备,会生变数了!”但这时刘备已走,而且夺取下邳,举兵对抗曹操,曹操悔恨不听郭嘉的话。 

大放异彩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了避免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到时候前进无法作战、撤退失去了据点。曹操也感到疑虑,于是询问郭嘉的建议,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

    也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曹操在许都的根据地。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许都丢失,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

    当时,曹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很多,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敌竹简。在此紧急关头,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人,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抵抗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被刺客杀了。”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战失败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

    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假象,“以待其变”。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战赢得既轻松又顺利。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建安十年(205年),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英年早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即今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此时的刘备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刘表的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

    这时,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您来阻止他,这人就是刘表。”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

    郭嘉的观点一针见血,曹操听罢茅塞顿开,立刻进兵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曹操军到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又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这一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的背后。乌桓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爆发了白狼山之战。此役,张辽率领先锋大破乌桓,乌桓单于蹋顿被临阵斩杀,曹军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从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君臣相知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格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天纵奇才

    如果说平常人的人生是乖乖走路的话,郭嘉的人生就是直接坐了火箭冲向宇宙,他本来出生于颍川阳翟的一个寒门之家,别误会,这里的寒门指的是落魄的士族。所以郭嘉自小还是接受了相当全面的教育,天资聪颖的他很快就在文学方面大放异彩,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名士。

    当时天下大乱,汉朝的这艘破船眼瞅着就要沉了,各地的名士们都在疯狂寻找自己心仪的大老板,希望能凭借着才能干一番明君贤臣的大事业,郭嘉也不例外。但是这位后来的曹魏势力的首席谋臣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曹操,而是袁绍。这也不奇怪,当时曹操还是个籍籍无名之辈,袁绍却是四世三公之后实力雄厚,前途光明,正经人谁选曹操啊?

    可郭家刚入了袁绍的阵营就知道自己被骗了,袁绍这个人看起来礼贤下士,但是他只是图个名声,事实上根本就是把名士当个牌子,遇到事儿根本就不听他们的建议,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简直就是个“照骗”。

    发觉被骗的郭嘉干脆就不伺候了,直接挂印而去,回到老家继续养望,顺便观望一下各方势力的形势,免得下次找老板的时候再被骗。这一观望就是六年,公元196年,曹操的首席谋士戏志才去世,荀彧便向他推荐了好友郭嘉。

    郭嘉和曹操的这次会面可谓是宾主皆欢,郭嘉出来之后就跟荀彧说自己这次可算是找对了人,曹操更绝,到处跟人家宣传自己找到了能够帮自己平定天下的贤才,君臣两人的互相吹捧相当油腻,但后来的事实发展居然真的如此。

计谋超群

    郭嘉进入曹操的阵营不久,他的旧老板袁绍就因为曹操征讨张绣失败而写信过来嘲讽,曹操被气得偏头痛,同时也对自己能否打败袁绍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整个曹营的气氛瞬间一片低迷。

    郭嘉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提出了史上有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从军事、人心、大义等十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曹操一方的优势,有力地证明了“公有十胜,绍有十败”,还顺便给曹操势力制定了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和计划,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而归。

    曹操发达了之后,刘备前来依附,谋士程昱认为他胸怀大志,还是尽早杀了为妙,郭嘉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刘备在民间的名声向来很好,贸然杀掉的话,很可能会引起民间势力的反弹,不过他也建议曹操还是尽早将刘备软禁起来,不要给他发展的空间。

    可曹操实在是太过自信,大手一挥就和刘备勾肩搭背,以为自己能收服他,下场如何大家也就知道了,郭嘉的计策才是正确的。曹操觉得自己丢了脸,找了个机会就打算去攻打刘备,当时大家当时都不赞成,只有郭嘉劝他尽快行事“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则必败无疑”,曹操听从了他的计策,果然大破刘备,差点把他的老底都给扒光了。

    公元207年,曹操出击乌桓,郭嘉认为兵贵神速,远来之军唯有出其不意方能取得胜利,于是为曹军制定了一则速战速决的计策,曹操遵循他的计划,带着一支轻骑从敌军背后进击,结果一战而胜。

    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战争案例,郭嘉作为这个计划的主要制定者,自然得到了无数的赞誉。可惜的是,在这一次战争的回程途上,郭嘉因为身体虚弱、水土不服而英年早逝,年仅39岁。

    除了计谋超群之外,郭嘉还是个大预言家,孙策雄踞江都的时候,谁都觉得他会是曹操日后的心腹大患,可郭嘉却说说这个人有勇无谋,迟早会死于刺客之手。

    结果孙策还真的被刺客干掉了,这种神机妙算也给郭嘉添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对他的早逝越发的惋惜。

两相对比

郭嘉是否碰瓷诸葛亮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很流行的话,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之前一提诸葛亮,对标的从来都是司马懿,而郭嘉却是冷门人物。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郭嘉碰瓷诸葛亮”了?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就不必细解释了,《三国志》中唯有他和陆逊,身为臣子却独占一“传”,这殊荣已说明了一切。而郭嘉却跟程昱、董昭、蒋济、刘晔挤在一起,位居荀彧、贾诩和荀攸之后。在“曹魏谋士排行榜”上,处于第二梯队。

    古人著书写传,犹如今者开会排座位,谁前谁后从来都是其重要性的体现。许多人便以此为依据表示:郭嘉连第一梯队(荀彧、荀攸和贾诩)都没入,他凭啥跟独占一传的诸葛武侯相提并论?换句话说就是,为何郭嘉进入第二梯队?答案是,倘若是曹魏一统天下,郭嘉必会进入第一梯队。只可惜三国末期出了一个司马懿,导致了三分归晋。而以曹操对郭嘉的喜欢程度,陈寿敢把郭嘉向上排吗?

    这种情况,也反应在姜维身上。陈寿给姜维的评价很低,“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但耐人寻味的,他却又把郤正对姜维超常的赞美,录入在《三国志》中,那可是很长的一段。这对惜字如金的《三国志》来言,可谓反常之极。陈寿为何要这么干?他也没办法,司马昭最恨的人就是姜维,曾派人去谋杀姜维。后来明明都投降了,又搞出了一个钟会谋反,狠抽司马昭的脸。

    因此陈寿只能明踩(评价很低)暗捧(郤正赞美),郭嘉何尝不是如此呢?谁让曹操太喜欢,后代又丢了天下?凑合着挤在第二梯队吧!

    同时在三国时期,有三位英年早逝者殊为可惜。分别是曹魏的郭嘉,蜀汉的庞统,还有东吴的周瑜。这三位都是足以影响三国走向的人物。其中庞统跟诸葛亮齐名,所谓卧龙凤雏。周瑜也跟诸葛亮齐名,所谓“一时瑜亮”,为何郭嘉就不能?因此这不是“郭嘉碰瓷诸葛亮”与否的问题,而是郭嘉长久以来,一直被严重忽略!之所以他会被严重忽略,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也可以说是郭嘉的两大特征所导致!

郭嘉的两大特征

其一:郭嘉是纯粹的谋士

    人才有两种,一曰复合型,二曰纯粹型。诸葛亮、荀彧、周瑜,这是魏蜀吴三国中,三大复合型人才的代表。尤其是诸葛亮最牛,连发明创造这事都有“木牛流马”和“诸葛连珠弩”这两项专利。复合型人才更全面,这就是为何陈寿非要说,诸葛亮军事能力比不过其治国能力的原因。军事能力80分,治国能力100分。只能诸葛亮自己跟自己比,其他人都没资格。

    比如,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就妥妥碾压司马懿,这可不是小编胡说。李世民等历史牛人都这么认为。李世民都气得骂:好你个司马懿,被诸葛亮揍得头都不敢露,这让我关陇勇士情何以堪(李世民是关陇人氏)。

    反观郭嘉,他是典型的纯粹型谋士。虽从没带兵打过仗却算无遗策!曹操揍吕布时,粮草要没了便想撤军。郭嘉表示,如今非但不能撤,反而更要“急攻之”,果然吕布被捆上了白门楼,遭曹操调戏一番后杀了!

    曹操跟袁绍开战前,心里一个劲打鼓,孙策会不会趁机搞我?郭嘉又站出来了道:“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老大若担心打不赢袁绍,那就听我十胜十败论……”果然孙策死于许贡门客之手,袁绍也被曹操按在地上摩擦了。故而,诸葛亮由于全面,是重剑无锋。郭嘉由于纯粹,是剑出封喉!是两种不同风格。

其二:郭嘉是猛兽独行

    荀彧、诸葛亮、程昱等谋士,都是一方势力(门阀士族)的带头大哥。如荀彧是颍川瓢把子,诸葛亮是荆州首领,程昱则是兖州的代言人。

    那么郭嘉呢?是典型的“猛兽独行”。他虽是颍川人,应划归为颍川势力,可耐人寻味的是,颍川的另一大咖陈群,没事就找曹操告郭嘉的状,一再表示:郭嘉人品大有问题,不能重用。

    跟郭嘉情况很相似的还有贾诩,不过贾诩是因搞掉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不得不“猛兽独行”。郭嘉却是自绝于“颍川”,我行我素。换句话说就是,郭嘉就认曹操,其余者——对不起,不是我看不起其中的某一位,而是看不起你们所有人!曹操则更逗,嘴里说着我必考虑,一转头却跟郭嘉一起肆无忌惮的撸串、吹牛。两人的人品是交相辉映。估计此刻陈群,必会一头黑线。

    这说明了啥?就一条,郭嘉因没有势力或派系,从来不掺和那些斗争漩涡,这反而让曹操更加喜欢。因为没有相关势力(派系),就等于没有相关利益牵扯,所以郭嘉的计谋才犀利无比,总是能一剑封喉!

    这点诸葛亮就曾吃过大亏,用了马谡,导致街亭之败。荀彧也吃了大亏,最终跟曹操交恶,拿到了空食盒。程昱也是吃了这亏,都官至“车骑将军”了,而且还一直挂着军衔,却就被曹操当谋士用,从来没统过兵。

    从郭嘉这第二个特征分析,难怪曹操那么喜欢他,几乎没有私心杂念,不会考虑自己势力(派系)得失,故而能看得真,辨得明,切得透,计谋一出,便一剑封喉。因此赤壁之战后,曹操哭郭嘉是真情流露,他一直都视郭嘉为臂膀和人生知音。当年两人一见面曹操就叫:能让我成大事的人,必是郭嘉。郭嘉也吼:老曹才是我值得辅佐的老大。每个传奇故事的背后,必是传奇之人。郭嘉犹如一头独行猛兽,特立独群于三国之中。

毛主席对他俩的评价

    犹如李世民否认司马懿,认可诸葛亮一样,那么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笔者认为,咱还是看看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如何点评这两位的。

    对诸葛亮,他老人家点评的很多,比如对诸葛亮七擒孟获就非常推崇。同时还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过不同看法,认为刘备最终失败,“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老人家提出了一个“诸葛亮用兵不二过”的观点!

    据《毛泽东读文史石籍批语录》所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之所以会发生马谡的街亭之败,在他老人家看来,根由不在马谡,而是“初战亮宜自临阵”,也就说蜀汉首伐曹魏的关键之战,诸葛亮应该亲自临阵,而不是派遣将领!

    后人是相当赞佩的,在三国时期就有成功案例:曹操乌巢劫粮,便是他亲自临阵指挥!当时是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眼看要大败,可曹操却拔剑在手怒吼:不必管后面,就给我向前冲。故而搏命一击,攻下了乌巢!

    可想而知,若非曹操亲临,他派哪一个将领前来,根本劫不下乌巢,曹操也必败于官渡!

    随后,当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木门道设伏杀了张郃之后,老人家再次批注:自街亭之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显然诸葛亮吸取了教训。不过老人家却又提出一个不同看法,认为诸葛亮自此后,无论大事小事都统统过问,显然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了,“是一种累死人的统帅法”。

    那么老人家对郭嘉是如何评价的?老人家曾多次向多人推荐过,要读《三国志》中的《郭嘉传》。如老人家曾这样说道。

    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在老人家眼里,郭嘉的厉害是体现在“多谋善断”上。同时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曾点评过: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从老人家对诸葛亮和郭嘉的点评来言,显然郭嘉得到了老人家的更多肯定。

    对诸葛亮的评价,似乎不是站在谋士角度,而是统帅,如点评“是一种累死人的统帅法”!而对郭嘉,却以纯谋士角度,如“杰出的智谋之士”。

    显然,此刻已经有了结论,仅论谋士,郭嘉比诸葛亮厉害!但在全面性上,诸葛亮则要妥妥碾压郭嘉!

    或许正是因为郭嘉的早逝让人对他可能会有创造的未来越发惋惜,才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闻,毕竟他们都是一样的计谋超群,君臣相得。可事实上,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属于同一方面的人才,更不是一个级别的人。

    从活跃时间来说,郭嘉是典型的少年得志,不到30岁就成了曹操手底下的首席谋臣,诸葛亮却是大器晚成,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郭嘉已经英年早逝,一命呜呼了,两人根本就没交过手,所以很难进行比较。

    从擅长领域来说,郭嘉他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干得一直是出谋划策的活,诸葛亮在搞出谋划策的同时,还兼任着刘备集团的后勤大管家,把偌大一个蜀汉打理的井井有条。所以在这一方面,郭嘉还是略逊一筹的,毕竟双料人才在哪都高人一等。

    从政治成就来说,两人也不是一个级别的,郭嘉的主要活跃时期是曹操的创业前期,他以谋略帮助曹操打下了一片天下,治理的事儿却没插手。

    诸葛亮真正大放异彩是在刘备托孤白帝城之后,他六出祁山,以一己之力扛下了整个蜀汉的安危,政治成就明显更高一筹。

    人间最不能想象的事就是“如果”,因为这代表着无限的可能。郭嘉的才能随着他的早逝和他一起埋入尘土,所以后世的人才因遗憾而猜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事实上,这两个完全不在一个领域的人很难去进行真正的对比,实在是让人遗憾。

    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后人多有评价。在曹操阵营中的谋士,有很多人推崇郭嘉。甚至有一些人对照诸葛亮,说出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话。似乎是说,如果不是郭嘉早死,诸葛亮就可能不会出世一般。那么,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这其中的原因跟一个人有关,此人叫戏志才。陈寿的《三国志郭嘉传》记载说,曹操最开始创业时,身边有一个筹画士,是颍川戏志才,此人谋略过人,曹操“甚器之”。但是这个戏志才却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戏志才去世后,曹操对荀彧说,志才走了,没人能与之商议大事,听说颍川多奇士,还有没有能力跟戏志才一样的奇才啊?于是荀彧就举荐了郭嘉。关于戏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国志荀彧别传》有记载:“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皆以智策举之。”由此可知,戏志才和郭嘉都是以智谋和策划为长的超级大谋士,故而可以说: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并非是谁比谁的能力更厉害,而是一个时机的衔接,刚好在历史中这样呈现了出来。戏志才、郭嘉、诸葛亮都是当时之大才,其智谋、才能,都很令人钦佩。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由来。

    郭嘉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他最初去投奔袁绍,发现袁绍不是能够成就王霸之业的主人,因此他选择了离开。这个时候曹操手下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他感到没有可以商谈的谋士,于是请荀彧帮忙寻找智能之士,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和郭嘉一见如故,从此两人开启了共同奋斗的历程。

    郭嘉在曹操手下,确实对曹操的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在军中帮助自己出谋划策。每当曹操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都会和郭嘉商量。而郭嘉也会尽己所能,给曹操指点迷津。在袁绍威胁曹操的时候,郭嘉为曹操分析两者的差异,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让曹操坚定对抗袁绍的信心。

    在讨伐吕布的时候,曹操面对固守不出的吕布,因为士卒疲敝准备撤退的时候,是郭嘉劝谏坚持进攻,终于消灭了吕布。在孙策准备袭击许都的时候,又是郭嘉判断孙策必然会死于刺客之手,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在与袁绍的战争中,郭嘉也屡献奇策。当袁绍死后,曹操趁势攻打河北,在多次取胜后,郭嘉却劝曹操撤退。他认为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各不相让,应该放缓攻势,让他们内斗。然后在两者互相削弱的基础上加以攻击。这就是郭嘉提出的著名论断,“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个论断在三国时期的多角斗争中,屡试不爽。

    果然,在曹操撤兵后,二袁为了争夺冀州发生了内斗,曹操因此得以轻易的平定了河北。此后,曹操讨伐袁尚和三郡乌丸时,又在郭嘉的建议下,轻装前进,出其不意地在白狼山消灭了敌军主力,阵斩了蹋顿单于。在袁尚、袁熙两人逃亡辽东后,此时郭嘉已经病死。但是曹操依照郭嘉的遗书,不进攻辽东,让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康杀了二袁投降。

    从郭嘉的一生来看,他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奇谋之士。用曹操的评价就是,自己没有办法决断的事,郭嘉能够帮自己拿定主意。可惜的是郭嘉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了,为此曹操十分悲痛。他对手下还说出了本想将后事托付郭嘉的话来。

    至于诸葛亮的事迹就流传更广了。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后,诸葛亮就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在刘备集团的战略制订上,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他提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跨据荆益,等待天时。当时机来临后,刘备集团便发动两路北伐,匡扶汉室,重建汉室江山。

    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较复杂,但是这是因为刘备的实力太弱造成的。当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刘备正是事业的最低谷。这个时候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正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再加上《隆中对》的指引,才使得刘备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开创了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在蜀汉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刻,又是诸葛亮力挽狂澜。他与孙权重新修好,重建军队,平定内乱,发展经济。在他的有生之年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将郭嘉与诸葛亮两人拉上关系,提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理由,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郭嘉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出山。但是在郭嘉去世之时,正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日,这个时间似乎有些巧合。这好像是在说明,如果郭嘉还在,诸葛亮就不会选择出山一般。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在遭遇赤壁之战的失败后,感叹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自己遭此惨败。那么,假如郭嘉不死,那么曹操不遭受赤壁之战的失败,刘备、孙权恐怕就会灭亡了。如同那句诗一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样一来,诸葛亮岂不是就算是出山,也对刘备的事业无济于事了吗?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郭嘉之死与诸葛亮出山的关系。

    其实,郭嘉的死与诸葛亮出山没有丝毫的联系。郭嘉去世的时候,才刚刚三十八岁。他的死因是因为生病,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在郭嘉去世后的葬礼上,曹操同心的对荀攸等人说,咱们都是同辈之人,只有郭嘉的年纪最小。我本来想等到将天下平定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谁知道他早早地就去世了,这真是命运的安排啊。

因此,如果不是因为病症的原因,按照正常情况,郭嘉应该还能够多活很长时间。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就很可能会与出山的诸葛亮相遇了。而这个时候,诸葛亮又在干什么呢?

    史册上对诸葛亮的早期生活记载得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跟随叔叔来到荆州定居,并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诸葛亮在荆州本来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前程,这是因为他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他的叔叔与刘表有旧,自然受到刘表的看顾。他的岳母与刘表的妻子是姐妹关系,都是当地大家蔡氏族人,而他岳母的兄弟蔡瑁正是掌握荆州军权之人。

    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一个嫁给当地另一个大族蒯氏的蒯祺,另一个则嫁给了当地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而庞山民正是庞统的堂兄。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看,诸葛亮也是混迹荆州上流社会的人士。从刘表的长子刘琦对诸葛亮的器重,我们也可见一斑。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在荆州谋求一官半职,而是退隐江湖,去躬耕陇亩去了。我们从诸葛亮平日里喜欢唱《梁父吟》,并且自比管仲乐毅,就可以看出这并非诸葛亮的本心。这主要是诸葛亮对于刘表集团的不满,不愿意为他们效命。他一面通过学习,走访民情,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一面在等待天时,等待自己效力的主公。

    在郭嘉随同曹操平定河北的时候,刘备也来到荆州避难。在刘备四处寻访贤人,充实自己的实力时,诸葛亮也在观察考察着他。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终于现身与刘备相见,并且向刘备献出了自己的战略设想《隆中对》。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隆中对》,就会发现虽然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实现起来也很困难,但是它却是刘备集团唯一可以采取的战略方案。并且这个方案虽然在实施中出现了意外的波折,最终还是差点成功了。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当时天下的各个势力情况都有着准确的判断。

    诸葛亮甚至对刘备内部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他在北伐中,专门给关羽留下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为了照顾关羽的性格、情绪而量身打造的。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刘备去寻访诸葛亮之前,诸葛亮也在考察着刘备。当诸葛亮对刘备认可后,方才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出山辅佐刘备。

    因此,在郭嘉去世前,刘备和诸葛亮也正是在互相寻访,互相考察的时期。诸葛亮的出山,与郭嘉根本没有丝毫的关系。就算是郭嘉没有因病去世,刘备还是要去三顾茅庐,诸葛亮依然要献策《隆中对》,出山辅佐刘备。

三、郭嘉不死对赤壁之战的影响。

    那么,我们看看第二个原因,那就是郭嘉如果不死,会不会对赤壁之战的结果有影响。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曾经哀叹说,如果郭嘉不死,绝不会让我遭受如此惨败。可是,如果郭嘉真的还活着,曹操就能避免赤壁之战的失败吗?我看不见得。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也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他哀叹郭嘉,无非是想起了郭嘉的那条著名的论断,“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条论断,在平定河北袁氏兄弟的战争中,在平定辽东的战役中,都收到了奇效。而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却忘记了这条论断。

    在当时,曹操在轻易的夺取荆州,并在当阳长坂坡打败刘备,消灭了刘备步兵主力后,在对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显出了急于求成的心态。在面对逃往江夏的刘备势力,和盘踞东吴的孙权势力,曹操想要一举将他们全部消灭。

    他写信对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孙权,想靠恫吓的手段,逼迫孙权屈服。他和部下甚至幻想着,孙权会去讨伐刘备作为投降自己的见面礼。谁知道,曹操最终等来的是孙刘联军的抵抗。由于事先曹操对这种情况没有准备,从一开始就落了下风。最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因此形成。

    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他肯定会对河北的袁氏兄弟,辽东的公孙康一样,向曹操献计对付刘备和孙权。他会向曹操建议,暂缓向刘备发动进攻,免得给孙权以压力。曹操在荆州转入战略防御,对军队进行休整整编,消化荆州的胜利果实。在等到孙权和刘备双方因为矛盾互相争斗的时候,曹操再出兵消灭他们。如果这样,曹操的形势要好得多。

    不过,在这里有两个因素,使得郭嘉的建议能否实现成为问题。第一个因素是,曹操是否会采纳郭嘉的建议。我们看曹操对郭嘉的评价,那就是自己如果无法决断的事情,要靠郭嘉的帮助。那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曹操决断的事情,郭嘉也是很难改变的。

    而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决断的事情。世上有很多事都是以结果来反推起源的。我们看到,当赤壁之战失败后,大家认为曹操不给部下以战役间歇,立刻投入对东吴的军事行动,是一种冒险行为。可是如果曹操的恫吓起了作用,孙权在张昭等人的胁迫下,向曹操迎降。曹操一举消灭了孙权和刘备两家势力的话,我们就会赞扬曹操当机立断,连续作战的精神。

    所以说,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选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正是看到了有加速战争进程的希望,才发动了赤壁之战。在曹操已经下定决心的情况下,郭嘉就算是出言劝阻,估计也是无济于事的。这样,赤壁之战依然会爆发,曹操依然会失败。

    第二个因素是孙刘两家是否会争斗。曹操如果采纳郭嘉的建议,避免赤壁之战的爆发,但是他所想的孙权与刘备两家的争斗也不一定会发生。这是因为孙权和刘备两家阵营,并不是袁氏阵营那样的眼光短浅。在刘备阵营中的诸葛亮与孙权阵营中的鲁肃,是坚决的结盟派。有他们的努力,孙刘联盟必定会形成,也会维持下去。

    孙权和刘备都是心怀天下的君主,他们都把曹操当作自己最强大的敌人。在曹操占领荆州后,由于他占据长江上游,对孙权和刘备都是巨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刘备在江夏,孙权在江东,两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曹操即便不发动战争,他的巨大威胁也是孙刘联军结盟的基础。而且,两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都要占领荆州。所以,占据荆州在曹操就成为双方共同的敌人。

    有这些情况的存在,郭嘉幻想的孙刘联军互相争夺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的。相反,曹操反而可能会遭到孙刘联军的进攻。孙刘两家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必须要夺回上游的荆州。他们只能趁曹操立足未稳,没有来得及消化胜利果实的时候发起反击。否则,一旦曹操站稳脚跟,带给孙刘联盟的是更大的军事压力。

    由于有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即便是郭嘉活着,他也不可能阻止孙刘联军和曹操的战争。他想要采取的策略,由于有诸葛亮和鲁肃的存在,由于有刘备和孙权的战略眼光,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曹操和孙刘联盟的战争不可避免,如果不发生赤壁之战,就会发生孙刘联军对曹操的进攻之战。最终,曹操依然难免失败。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含义无非有两层。一是郭嘉死后,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似乎诸葛亮的出山要看郭嘉的存在而定。二是如曹操所说,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不会遭到赤壁之战的失败,那么诸葛亮辅佐的刘备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我们从历史上来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个含义都是不正确的。

    第一个含义不正确是因为郭嘉的死与诸葛亮的出山没有任何关系。郭嘉的死是一个意外,他因病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而诸葛亮在郭嘉去世前,就和刘备之间开始了相互间的寻访和考察。无论郭嘉去世与否,也阻止不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事实。

    第二个含义不正确是因为郭嘉即便不死,他也难以阻止志得意满的曹操发动赤壁之战。而且即便是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不发动对刘备和孙权的军事行动,他也阻止不了孙刘联盟的建立。最终,缺乏水军的曹操还是会在孙刘联军的攻击下失败。只不过是孙刘联军由于有了喘息之机,会比赤壁之战时更强大而已。这样,曹操会输得更惨。不过,假如郭嘉不死,他就会和诸葛亮在一个战场较量,就会给我们后人留下更加精彩的历史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