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晓明创作谈

 阿特网 2022-08-23 发布于北京
“我”是最值得怀疑的“主体”,如果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那“思”是什么?“思”出自“我”的一切的经验与感知,它们是从何而来?“我”无法获得“主体”之外的其它感知,就无法求证“主体”的真伪,如果最终是汇集到“主体”的理性上,那么这个理性一定是“盲存”的!但诡异的是,我们不得不依靠理性存在。因此,“我”的事实是“主体”的“盲存”!
因此,问题来了,“真理”在哪里?
文/张晓明

图片

作品170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120×120cm

《作品》系列创作谈

张晓明与朋友就《作品》系列交流节选:

(以下朋友简称为“友”,张晓明简称为“明”)

友:你怎样理解你的作品?

明:我的作品就是我的思想的示意图,它的诠释功能大于表现功能,我致力于寻求的是思想在外在形式表达的“效能性”的极限体现

画面的最后形成,是物质世界的无意义,但它是来自于我的思想的意义选择,而这种选择有多迫切,则我的画面就有多复杂。

图片

作品175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100×120cm

友:你的作品形态为什么是抽象的?

明:引用王东岳的一句话来描述:“存在的程度决定能知的程度;能知的程度决定所知的样态。”

在这里,“存在的程度”就是“存在度”,“能知的程度”就是“感应度”,“所知的样态”就是由“感应度”所规定的“对象”在你心中的“形态、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存在度、什么样的存在度有什么样的感应需求,而什么样的感应需求产生什么样的样式呈现。

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我的需要就有多少,我的缺失就有多少,不多也不少。但那个下坠的我依然存在。

图片

作品177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80×60cm

友:你能描述一下你的创作经历吗?

明:我的创作过程:我一直在与时间和空间搏斗。当“标的物”一确定,偌大的空间却一下让我走投无路。我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一直在“走”,直到让我无从落脚。当我感觉“走投无路”的那一瞬间,我的作品完成了。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要解释一下:“标的物”也就是“能指”,它是思考的发端。当思考一开始,其余皆失!因此,思考是被规定的、有范围的、被局限的。

“走”也就是“所指”,也即“流动性的思考”。因“标的物”的规定性,其思考的过程有内涵、外延和方向性,同时,思考性随着其成熟的程度,越来越趋向于保守性和遮蔽性,以求“永存”而形成自我保护,当思考性的每一个枝端都达到“有知”状态后,随既即进入保守,再由保守走向腐朽。

“走投无路”,因此,思考的行程其内涵的积累越来越多,而外沿因弱演的趋势越来越弥散。致使其结构越来越复杂、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必走向死灭。沿这种方式发展会进入一种绝境。因此,思想模式的初衷(永生)与结局(死亡)形成悖论。

同时,尽管前思想模型的破溃因无法解决现发生的问题而催生新的思想模型的生成,从而形成一种因果关系的演化发展,但归根结底,思考模型的规定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全知”。

所以,我们不过是从一个“无知”走向另一个“无知”而已,也即“盲存”。

我的作品的结局,是走向死之,还是从死亡中重生?犹未可知……

图片

作品180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200×160cm

友:在你的近期新作中我们看到有大量的“符号”存在,能谈谈这种符号代表的含义吗?

明:我还真说不上来。要问我为什么这么画?可能是我在我的“语境”中的顺其自然的表达。

在我的“语境”里,“非人工性”画面环境一直代表“非理性”的呈现,而“理性”总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呈现,因为他们是逻辑的,因此有“思考性”、有“向度”、有“目的”,思考性随着其成熟的程度,越来越趋向于保守性和遮蔽性,以求“永存”而形成自我保护,当思考性的每一个枝端都达到“有知”状态后,随既即进入保守,再由保守走向腐朽。因此,思想模式的初衷(永生)与结局(死亡)形成悖论。而作为更为基础的“非理性”可以提供环境,但对解决问题却无能为力。

图片

作品181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160×140cm

张晓明与朋友聊艺术

友:请你谈一谈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以及它对你的意义。

明:我认为当代艺术就是活在当下的“人的现状”,极不稳定、动荡和迷茫是它的现状。

但是,当代艺术也是一种“冒险和刺探”,存在度的失去迫使我们去探究一切可能性,生存的欲望催生创造。因此,要揭示这种真实,是需要巨大的勇敢的,同时还要接受真相的无意义。

所以,可能勇敢的接受“不可知”,是当代艺术对我的意义。

图片

作品184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80×66cm

友:你觉得当下的艺术现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变化是你希望看到的?

明:我一直说,文化永远是人类演化的“适配系统”,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是由“此刻的人类进程”而确定的。当代艺术是西方文化体系,关键是哲学、观念思想的引领,这一点非常重要!而在中国,缺乏的不是当代艺术的形式和技法,而是当代哲学和观念的引领!因此,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史现在还处于“当代艺术模仿史”!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要突破这个现实,需要走“全球化”,走建立自己哲学观念体系的路子,这也是中国走到当代、成为引领世界可能的最为需要的文化支撑!

友:能否谈谈您将来的创作计划?

明:没有计划,顺其自然。

友:您认为当下时空的创造力从那里来?

:压迫,绝望。

图片

作品185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160×140cm

图片

作品188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80×60cm

图片

作品189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140×140cm

图片

作品190号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140×140cm

图片

张晓明

1967出生于云南昆明

1991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现居云南昆明。独立艺术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油画学会会员、昆明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22年5月,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国际)抽象艺术网络大展》

2022年4月,作品入选《哲学种子——2022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同月作品入选《时代——当代艺术展》。

2022年3月,作品入选《2022年惊蛰化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同月作品入选《对话南东——东盟国际当代艺术展》。

2022年2月,作品入选《瀚美视觉当代艺术》2022年三月刊。

2022年1月,作品入选020艺术观察“辛丑集”。作品入选2021《读解—百位印象》当代艺术线上作品展。作品入选“时代.当代艺术展”。作品入选由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新年艺术专辑2022”。

2021年12月,作品入选瀚美视觉当代艺术2021年十二月刊

2021年12月,作品入选《大艺无形——2021中澳艺术家邀请展》

2021年11月,作品入选《“放逐自我”当代艺术作品展》

2021年10月,作品入选《ARTPOWER线上艺术季2.0》展

2021年9月,5件作品入选瀚美视觉第三届《BREAK》当代艺术展

2021年9月,2件作品入选《ART新世界》首届新世界.当代艺术邀请展

2021年8月1日3件作品入选“瀚美视觉当代艺术2021年作品展”

2021年8月,作品入选“EASACIM 不展”

2021年8月,作品入选“ARTPOWER线上艺术季”

2021年8月,5件作品入选“第七届——疯狂交流会” 国际新当代艺术作品展(线上)优秀奖

2021年7月,5件作品入选“国际当代艺术博览”

2021年7月,5件作品入选“ICAF组委会当代艺术家名录”

2021年6月,5件作品入选“燃烧的僵局——当代艺术日系列活动”

2021年5月,成为入驻“阿特网”艺术家

2021年4月,2件作品入选“第六届——疯狂交流会.国际新当代艺术作品展”

2021年3月,3件作品入选“艺术荐.首届当代艺术交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2021年2月,昆明文林美术馆举办《“盲存”的主体》油画作品个人展览。

2020年12月,纸上作品《作品28号》入选“行云流水.云南省第9届水彩.粉画展”

2019年10月,油画作品《作品1号》入选“滇彩鎏韵.西山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云南名家油画作品邀请展”

2017年6月,纸上作品《一家人》入选参展“2017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

2017年11月,油画作品《二维码1号》入选“2017昆明美术作品展”

1991年,两幅油画风景入选《云南省小型油画精品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