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文化街——书院弄的人文故事

 济源813 2022-08-23 发布于江苏

无锡多工商老街,却也有一条重要的文化街——书院弄。从胜利门往南至中山路,经过第一百货公司、沙文西口的绒线店、“中央储备银行,再往前走十多米,左拐往东即是前书院弄。书院弄在清代志书上记为“书院巷”。书院弄曾包含前书院弄、后书院弄、摇车湾、所弄、捕厅弄诸条地名,后统称为书院弄。

书院弄最早原为县署书役聚居地。书院弄与县署相生相伴。前、后书院弄呈丁字形。从1912年的无锡实测地图上看,书院弄在无锡县民政署(当年11月改为县知事公署,简称县署)外围;从1982年的无锡地名图上看,在崇安区政府外围。区政府的西边是中山路,大门在南边,门前是县前街,而东与北都是书院弄。前书院弄自中山路至和平电影院是交叉口,直走再往东,可至解放北路为出口,民国时有一座新桥,可通往沙文丼、光复门;在和平电影院门前右拐再往南是捕厅弄,因旧县衙设捕厅于此,故名,民国后改称后书院弄,可至县前街。县衙在元代是储粮的亿丰仓,明代是守备署,清代雍正二年(1724)后成为金匮县署。自有金匮县署后就有了书院巷、捕衙巷等。1881年《无锡金匮县志》载:“捕衙巷,县治东转北。书院巷,县治后,东至捕衙巷。”负责监狱的典史署也设在书院巷。县署常平仓有二,一在书院巷,有廒房50间;一在崇安寺后。《崇安区志》地名中记载,书院巷的原义是因县署的书役聚居于此(后书院弄),故名。至现代,一般人则以为弄内有书院而名,所指书院即严氏试馆,实严氏试馆在摇车湾。辛亥革命后,金匮县署成为锡金军政分府驻地,1912年改为无锡民政署、无锡县署驻地。为征田赋,在县署内东北角设征漕处,后改设为田赋科、田粮处,直至1949年解放。后书院弄口,还设税捐稽征处,处长黄文耀与民主人士冯晓钟共事过。1930年,(前)书院弄门牌数56号,后书院弄门牌为30号。1928-1929年,无锡县曾规划将县署搬至吴桥附近,原地基辟为环行路,并将书院弄拓宽,联贯县前街,未成。

上世纪80年代,崇安区编纂区志,我常去联系,钱国桢老师常带我从区政府西侧门出,可通到崇安公安局,旧县衙监狱的土围墙还在,清末曾关押过杨乃武与小白菜。外面即是监弄,后并入中山路。东侧门出,从后书院弄可抄近路通光复门。那时的后书院弄是窄窄的,幽静得很。

图片

中山路口的书院弄牌子

图片

原后书院弄的所在地,通县前街。右前方大楼为原崇安区政府驻地。

书院弄与严氏试馆。书院弄在城内较为隐蔽,曾是重要的革命遗址。严氏试馆实在摇车湾。摇车湾在书院弄北面,和平电影院后背,东通沙文丼,四周房屋相让通路,弯曲较多,故名。记得从前路口可看到电线杆上还有摇车湾的标牌。严氏试馆在摇车湾30号,俗称严寓。门头有砖雕,刻有“严氏试馆”四字,庭院后有楼房三间,左边有灶间。墙柱上有对联“一脉真传克勤克俭,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大约在清雍正时,这里就置有房屋,并形成弄堂。北乡寨门严氏为专供进城应试的严氏子弟住宿、习课建造了此屋。1925年11月28日,无锡县小学教师联合会成立,推选任小学校长、严氏家族的严蔚苍为主席,委员有杨锡类、高大成、陈枕白等,设办公地点在此。1926年春,小学教师联合会在严氏试馆举行常务委员会议,严蔚苍报告会务,特邀正在无锡进行演讲和视察的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肖楚女到场发表演讲。肖楚女向大家讲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其分析问题有条有理,激动人心,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大家受到鼓舞。其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同年7月4日,在中共的参与筹备下,国民党无锡县党部成立。随后,县党部经常在严氏试馆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工作,请人演讲,发展党员,印发宣传品,接待各界人士,加紧开展各项活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严朴的关系,中共无锡县委仍在严氏试馆召开会议。1930年,中共无锡县委的联络、办公就在楼上。县委书记吴国治、县委委员兼城区区委书记冯金妹等人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印刷传单。冯金妹是前洲塘村人,曾赴苏联学习。1931年1月,冯金妹被捕,后在镇江牺牲。严氏试馆遭到国民党当局搜查、破坏。这一秘密活动场所前后达5年之久。1931年北塘蔡氏小学扩建时,邀请六七位进步教师来校任教,其中有李伯敏、杭苇、蔡翔云等,而严蔚苍则任校长。解放后,严蔚苍作为民主人士曾任无锡县一至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席。

在摇车湾还住着著名学者,翻译家、医学家、佛学家、藏书家丁福保,以及其兄、画家丁宝书。

图片

原摇车湾严氏试馆所在地,如今已是高楼。

书院弄的顾宅。唐保谦、蔡缄三创办的庆丰纱厂有一个重要的股东顾叶舟,即住在书院弄。无锡著名革命烈士陈凤威四岁丧母,父亲陈伯安续娶顾叶舟女儿顾时望。顾叶舟是堰桥人,在常阴沙收购棉花发了财,在书院弄租房安家。而陈伯安也是棉花行的账房,故结识。陈凤威参加革命后,正值白色恐怖,到处躲避。书院弄的顾家就是隐蔽场所之一。其时,顾叶舟及子已去世,有顾时望的嫂嫂及侄儿顾士朴,侄女顾苑若、顾明霞住在这里。顾士朴、顾苑若受陈凤威爱好古典文学和曾录取过无锡国专影响,后都考入国专。更重要的是,陈凤威蛰居在顾家时,把这里俨然作为地下活动联络点,来往的人有陈锡麟、周秋野、吉菊谭、杨家楣、孙任先、厉无咎等。陈凤威有不少书藏在顾家,并向顾家表妹们介绍过进步书籍。他就如一颗红色的种子,播到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开花、结果。陈凤威后在抗战反“清乡”斗争中牺牲。

刘抚院弄、所弄与刘氏兄弟。所弄位于书院弄至锦树里,通沙文丼,原名厍弄,以厍姓得名,后无厍姓而称所弄,曾名刘抚院弄。“抚”为抚台,指巡抚。《无锡市地名录》记载以清湖北(武昌)抚台刘鹤笙(生)在此建宅,故名,长122米。所谓“弄”就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无锡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1895年创办业勤纱厂时招股24万两银,100两一股,先经杨家与刘家诸股董招1200股,原拟刘鹤笙、刘叔斐弟兄认股4万两,直到1896年订购机器已到,刘氏股本交未及半,最后,杨宗濂只能另想办法。业勤纱厂的章程中,规定凡附股诸君开明名号、籍贯,“如有远道可函致无锡城内大成巷杨藕芳处,或书院弄刘鹤笙处。”这里不提所弄、刘抚院弄,而是注明书院弄,因书院弄更为人所知。章程还规定,刘董鹤笙为经理银钱、兼理机器、工程兴筑;刘董叔斐为经理核对、出入账目、调度银洋,并稽察厂中工作事宜,表明刘氏兄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企业中是重要角色。刘氏兄弟是杨家的中表亲,常州城区人,系清乾隆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纶、常州学派刘逢禄(龚自珍之师)的后人。遍查刘鹤笙找不到任湖北巡抚的资料,可能是刘氏前辈任过抚台。刘叔斐是常州大纶纱厂(后为大成纱厂、国棉一厂)创办人之一。刘鹤笙兄弟为何未及完成认股,现已不知详情。1918年,杨四箴、唐纪云等人筹款创办无锡辅仁中学于刘抚院弄,租房作校舍,即在此地。后中学在东林书院旁购地建校。现在的辅仁校史中,常把初期在刘抚院弄(所弄)写为书院弄,实际上有所差别。现在的人已弄不清辅仁学校创办地了。1919年五四运动时的6月3日晚,京沪代表与无锡学生代表近500人就聚集于辅仁中学的刘抚院弄,并准备罢课与上街游行。

无锡沦陷期间,刘抚院弄曾被日寇列为神社,摆放灵位。抗战后期,日军死亡人数越来越多,灵位已人满为患,想放到附近花园饭店,饭店老板不同意,被日军杀害。

图片

原刘抚院弄所在地

书院弄:集聚的报业街。无锡解放前报业发达,而以书院弄为甚。上海四马路有条报馆街称望平街,书院弄有“无锡望平街”或“小望平街”之称。1912年10月1日,由同盟会无锡支部副部长蒋逝卿和会员孙保圻合资创办《锡报》。社址在北门内打铁桥弄,不久迁书院弄。副刊主编吴观蠡。吴观蠡同乡吴襄卿负责报社印刷所。该报早期鼓吹民主革命,1913年8月二次革命时被查封,1916年7月复刊。后由吴观蠡主持、接办。1937年因日军侵占停刊。次年一度在上海出版《锡报》上海版。抗战胜利后恢复,再迁中山路291号。该报是无锡解放前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日刊报纸。

191412月,庞独笑与李秉钟在书院弄创办《无锡日报》,次年9月停刊。1917年在书院弄创办三家报纸。3月,由李豹章、周含茹创办《新国民报》,次年1月停刊。7月,由姜太岳创办《蓉湖风月》报,两个月后停刊。12月,沈肝若创办《新梁溪报》,次年3月停刊。192291日,由著名报人李柏森在书院弄南首115号创办《无锡新报》,附送《市价日刊》,创刊号上刊有孙中山的题字,实业界人士孙鹤卿、方寿颐、华叔琴、杨蔚章等投资。至19251月停刊。顾宪成后裔、无锡县农会主席顾彬生与著名报人秦毓钧在19256月创办《无锡新闻》,次年2月停刊。19262月,钱湘伯、李伯泰、安若泰三个名字相连的人出版《无锡日刊》。安若泰接《无锡新闻》又改组出版《民声日报》。国民党右派杨心农在19274月出版《无锡市民公报》一个月。另一右派杨祖钰在8月出版《工商日报》,次年3月停刊。国民党上台后,于1928年创办县党部机关报《国民导报》,社址为《民声日报》《工商日报》原址,左右隔壁是《锡报》《新无锡报》。1930年国民党左翼人士李惕平任社长,原中共党员孙翔风任总编辑。中共地下党员陈凤威等人利用与孙翔风是同学关系,在《国民导报》副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并创办曙光文艺社,以此作为活动据点。由此,陈凤威、张其楠、周秋野等遭到党内左倾分子的批判,指责其“与国民党携手”,为“AB团”,而被错误处分。该报一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停刊。此外,在附近的光复门、仓桥下、公园路、沙文、县前街等地还有多家报社。这里一度成为无锡报业中心地带。

号称“无锡商务印书馆”的锡成印刷公司。1948年的《无锡工商大集》对创办人吴襄卿有介绍。吴是仙蠡乡人,现年55 岁,无锡印刷业领袖。1912年,吴君在上海民立中学毕业后,适蒋哲卿创办《锡报》,吴即负责印刷事务等各项工作。1913年《锡报》遭封时,蒋哲卿出走,吴观蠡东逃日本,印刷生财交吴襄卿经营,改为锡成印刷公司。经逐步发展,锡成设备日趋完善,规模宏大,代印全邑七张半报纸,包括《锡报》《国民导报》《新无锡》报等在内,还印刷其他各种书刊杂志,工人有170余人,办事处遍设南京、镇江各地,声名之远,有“无锡商务印书馆”之称。吴氏办事以认真细心著称。锡成之出品,决无一讹字,且能约期不误,印刷精良,格式新颖,成为印刷业之权威。吴为人尤敦厚和蔼,木讷近仁,好公益事业,有君子风。历任无锡商会执行委员、印刷同业公会主席、开原乡董事、中八镇镇长、救火联合会执行委员、中一救火会主席等职。锡成印刷公司有资本35000元,后发展为无锡规模最大的印刷厂。无锡印刷业所用的铅字多数由其供给。无锡沦陷时,因承印抗日宣传报纸,厂房与机器全被日军烧毁,3名留守职工被杀害。因难于恢复,吴即在沪创设昌明印刷所及华成布号,在锡设浚文印刷所及锡华药房。1948年将药房结束,准备在圆通路附近南阳里再创锡成印刷公司。这位在印刷业、书报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惜未列入《无锡名人辞典》与《无锡市志》。近日,与爱好收藏的秋水梧桐谈起,还为该公司毁于一旦而深表惋惜,唏嘘不已。

赫赫有名的和平电影院。锡成印刷公司被烧毁后,1947年,上海影剧界巨子史廷益(磐)看中此废墟地,于1948年8月建成豪华的皇后大戏院,其广告词为“声光第一,选片严格,设备完美,座位舒适”。特请有名气的张阿发和徐姓放映师,以保证放映效果。挑选的员工有蔡金宝、樊青山。售票员秦萍、秦柳英是算命瞎子秦鹤宾的胞妹。戏院共有1012张座位,中间有软座。这是无锡第一家对号入座的戏院。说是戏院,实专放电影。第一场是《一江春水往东流》上部,一时哄动无锡城。1956年,影院公私合营,改为和平电影院。“文革”期间曾名红旗电影院。改革开放后,我与母亲一起到和平电影院观看过,声响共鸣效果非常好,片前还放纪录片,印象深刻。我的南尖街邻居金泉南从部队复员后即在此工作。我儿子的江南中学女同学赵某,其母亲就在这电影院,我妻子常到她那儿为学校购买电影票观看。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许多老牌影院已消失,惟它还在,并继承着“声光第一”的传统,一直是无锡影剧院的代表。

图片

今日的和平电影院

图片

在影院见到的1988年老照片

图片

和平电影院3个侧门及墙,还是老样子。从前每当散场时,车水马龙。

书院弄的戴倜然医师、戴南国老师。上世纪80年代,和平电影院放场时,从北面的侧门出来,纷纷去拿停在路边的自行车。而路对面即是中医师戴倜然的家。戴倜然,无锡胡埭张舍人,父亲经营中药房,叔父戴慈惠是名中医。他从匡村中学毕业后,即从名中医龚士英学医。23岁回张舍行医,擅长内妇科。1949年1月到锡城中山路李同丰药号坐堂,每天达200多号。1954年与人合开第三联合诊所,1958年转入崇安联合医院,任中医内科主任,1987年退休,登门求医者仍不绝。1996年去世。子女各四。三子钧国为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另一子南国是二中66届高中毕业生,下乡苏北响水,回城后在第25中学(后为机电职校)任教。我曾在该校实习,正遇上班主任是戴南国。他深度近视,秃顶,冬天常戴一条宽围巾。他与父亲住在一起。他家门朝东,高高的围墙。我去他家敲门,因隔开一院子,他在里面要很长一会听见。从戴宅出来,前面即是摇车湾。摇车湾曾有玻璃店。

图片

电影院侧门马路对面,即是戴倜然医师与戴南国老师家,现改为停车场。

大同文具用品商店与画社。解放前,无锡有几十家书局、书店。著名的日升山房创办于1892年,在书院弄、北城门口开设两家店,号主王文荣。抗战前,书院弄还有世界书局,号主周赞臣;北首有无锡最大的笔墨店得元堂,号主周郎夫,该店的羊毫、狼毫毛笔为品牌;另一笔墨店文魁斋,号主邹全馨。这些店均在抗战中遭损毁。公私合营后,各书店大都合并到新华书店。而一些兼营文具的书店并入大同书局。上世纪20年代,薛明剑的《无锡杂志》就刊有大同书局的广告。解放后改名大同文具用品商店。我儿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跟王小幸老师学书法,我常帮他到大同买宣纸、毛笔用,直至1995年儿子小学毕业为止。以后,这一带改造拆迁,大同也不知到哪儿去了?书院弄还开设过五金、电料、漆店、百货店以及银楼等,但是以文化业为主。旧时自中山路寺后门至书院弄有一些装裱店、画社。从前,拍照不像现在这样普遍,有些人家流行请画师画人像,画的与真人一模一样,放在镜框里。其中就有老无锡人都知道的过补白、倪白鹤画师。在中山路拓宽改造后,他们搬迁到前书院弄各自营业。两店门面均朝南,相距仅二三间门面。我妻子年少时的画像曾在倪白鹤店里挂过。书院弄改造,两家再也没看见过。

图片

原和平电影院斜对面的大册书局所在地,现围档工地。

图片

原大同书局后面、现围档工地旁是地铁站。

图片

原大同书局对面、和平电影院前面是公交站。

书院弄作为一条文化街已近三百年历史,可以说曾是无锡最重要的一条文化街。日军侵占无锡时,被焚烧殆尽,报社、通讯社、印刷公司、发行所只能移至他地。后又建电影院、书店等。近几十年来,中山路与县前街越来越宽,书院弄越来越短小,附近的刘抚院弄、摇车湾等小弄和名人故宅早已堙没消失。要不是还剩和平电影院这一文化标志性建筑设施,书院弄这条曾经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街说不定也会被堙没在商楼林立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