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博之林】青铜食器之簠、盨、敦

 穆小 2022-08-23 发布于陕西

上一篇介绍了簋,今天为大家介绍另外三种盛放黍稷稻粱的器具,簠、盨和敦。

簠(fǔ)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器与盖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为一器,分开可作两器使用。

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和春秋早期,簠的腹壁为斜平面,底平长方形圈足或矩形方圈足,多为兽首环耳。

青铜11-1.jpg

春秋中晚期,簠的器盖口沿下有一周直壁颈部,其高度约为器身的一半。

战国时期,这一周直壁颈部加宽,几乎达到器身的三分之二,斜腹反而缩小,多数做无耳或者环耳。秦汉以后,簠基本消失。

青铜11-2.jpg

盨(xǔ)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也是一种由簋演变而来的器形,有一些盨就自名为簋。使用也是同簋一样作偶数组合。盨流行的时间很短,大约出现在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后便不再使用。

青铜11-3.jpg

盨的形制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椭方形器体,腹壁一般较直,多为附耳。另一种是长椭圆形器体,腹壁弧曲,多为兽首耳。无论是哪一种盨,都以矩形圈足为主,也有一些盨在矩形圈足下加四个短足,少量的盨作柱足或者人形足。盨盖上有四个规矩形钮或椭方形的捉手,既可以作提拎使用,也可以将盖倒置以盛放食物。

青铜11-4.jpg

敦(duì)也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敦是鼎和簋结合发展而来的,过去常常把簋称为敦,把敦认成鼎,三种器形有相似之处却又各有不同。

敦出现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比较流行,随后便消失了。

青铜11-5.jpg

敦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是上下对称,器盖均为半球体,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少量的为圈足,器盖相合称为一个圆球体或椭圆球体。

另一种是器盖完全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的,这种敦的盖钮或提手与器足的式样不一样,一般盖为圆形提手的,器足为三短足;而器足为圈足样式的,盖为环钮或兽形钮。也有不少敦作无足平底的样式。

青铜11-6.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