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散之诗稿墨迹

 百了无恨 2022-08-23 发布于江苏

自 序(一)

林散之

诗,性情而已。诗言志,志即性情之所寄托,而进修之所遵守也。于功力,于风格,于境界,又技之进也。无性情,不足以言诗;无志,更不足以言性情。《诗》三百篇,风雅颂,都发乎性情之中而达乎言语之外,使人讽喻不置,习之不倦。少而学之,老而弥笃,性情真也。屈原《离骚》,上继《国风》,美人香草,寄托遥深,实变风雅之章,尤抒情之佳什也。自汉魏六朝以降,诗凡数变:建安七子,晋宋鲍谢诸大家辈出,一变也;四杰,又一变也;王孟承运,逮乎盛唐之世,始变初体;李杜争高竞秀,质朴天真,唐诗之突变也。而各抒面目,涵盖天地,其深浅无间可伺,造化之精灵,聚于此时,人巧夺天工矣。韩昌黎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盛唐二杰,未敢轩轾。元白继出,韩刘迭兴,大历十子,足为嗣音,世无逾此。晚唐以温李为宗,樊川逸兴遄飞,发于天籁,七绝为冠,温不如李,李学杜而能独具精神,此善于学者。至宋欧苏,又变三唐之风,以气为主,以精神为旋斡。视唐之尔雅,又一变矣,七古以荆公为奇创,五古以后山为精深。荆公山谷皆学杜,而山谷又特出,别树一军。独东坡学李青莲,大开大合,成一代风气。此宋诗所以为宋诗,别于三唐,独立千古,而能遗蜕其迹象,另辟堂奥者也。有明一代,及清之雍正、乾隆道光间,宋诗始稍稍振起,回其颓风,扩而张之,然而已被压制数百年矣。盖诗学代有废兴,唐以词赋选士,重辞令,宋诗能唐律,除旧习,自来自往,无古无今。王荆公之奇峭,陈后山之艰深,实为宋代之首,非薄宋厚唐者所可窥测。元诗遗山以外衰微。明诗以前后七子擅名一代,互有得失,诗诚难言已哉。余学诗,先从含山张先生,宗盛唐,后改中唐,力宗少陵,为之弗辍。韩氏为百代所宗,又勉为之,宋之苏黄,变唐之体,由唐而宋,不倦也。力薄而涉远,学浅而尝深,老而无成,殊增惭悚。

余浅薄不文,学无成就,书法一道,何敢妄谈。唯自孩时,即喜弄笔。积其岁年,或有所得。缀其经过,贡采览焉。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无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弱冠后,复从含山张栗庵先生学诗古文辞,先生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尝谓余曰:“学者于三十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口传手授,是在真师,吾友黄宾虹,海内知名,可师也。”余悚然聆之,遂于翌年负笈沪上,持张先生函求谒之。

△《献 岁》

释文:

献岁今年好,时光正太平。

千山报春节,万户喜秋成。

庭草牙初茁,墙梅骨正清。

自书新橘颂,鼓舞贺南京。

△《寄怀贵溪张汝舟》

释文:

离别张颠久,清狂思辨才。

汗青殊爱惜,头白滞归来。

草阁春仍好,花溪云正开。

分明两地月,一为照同怀。

身世惊同梦,难忘七十稀。

交因文字得,人自性情宜。

黄竹怜诗骨,青山忆寿眉。

遥遥寄春思,心与暮潮期。

六五年五月七日稿

△【原缺题】(自有春消息)

释文:

自有春消息,年年不断香。

冰心犹未冷,化作寿阳妆。

雪后色仍艳,春前香更浓。

知君情意(义)重,结识后凋松。

△【原缺题】(春明湖上闻剥啄)

释文:

春明湖上闻剥啄,有客远来叩我屋。

手持一卷钱郎诗,云是仲联籍常熟。

窗前辗转一再(拜)读,千首新诗触尘目。

[君诗胎息韩氏,有甲乙丙丁四大册,唯丁册多纪抗战期间避难丧乱之词。]

咀韩茹杜抉肝肾,风骨崚嶒瘦寒玉。

字字几呕苌弘血,声声如听唐衢哭。

伤昔崩离岁在酉,扶桑东影掠九有。

载鬼一车豕负涂,玄黄战野龙无首。

游子有泪赋别离,词客何心恋杯酒。

关河寥落铜狄悲,风雨飘摇羁人走。

既向山椒披薜荔,亦从云窟寻蝌蚪。

有机文字怅(认)无始,欲坏形骸感多垢。

以君行处证我迹,鹿鹿梦魂惊未朽。

一游西北一西南,(余于抗战前夕曾游鲁豫陕甘川赣皖各大名山,得诗仅两百首,画稿六七百幅。)各得山川气象厚。

虽怜涂炭尘满襟,却喜风云诗在手。

稛载归来一灯青,微(孤)情知共先生守。

太息平生昧素识,盈盈一(江)水江(隔)南北。

春(仁)风无力送清音(溯洄无力托微波),砥砺他山负金石。

希声何意得(获)焦桐,空谷频年慰所忆。

于今百废举畴昔,下体葑菲各恩泽。

眼见百花开的砾,今花古花齐逻辑。

愿君自家具机杼,独放奇葩好颜色。

欣欣现实写生活,点滴无忘家与国。

六月十七日再定稿

△《怡园与丁老雨坐忆江南》

释文:

怡园好,秋日访花丛,

绿卷芭蕉留客雨,青摇薜荔接人风,

小坐几时钟。

怡园好,心境一时清,

小阁真如天上坐,假山宛似画中行,

细雨湿江城。

△《夜 读》

释文:

老去贪书倦更看,孤灯独耐五更残。

驱寒时惜杯中物,伴读唯怜户外山。

小句入魔真作茧,微情不昧欲还丹。

平生自觉豪强甚,文字关头避正难。

△《思谦同志邀游燕子矶,因病负约情殊惘惘,作诗四首以志所怀,并示浦镇人耘世弟共博粲耳》

释文:

烟花三月半,燕子正来时。

有友曾招我,江头把酒卮。

味思张翰鲙,醉共屈平醨。

可惜逢寒疾,云天负所期。

暮年初识面,自是不群才。

几忆风前笛,时传陇上梅。

(曾弄三秋笛,真成五月梅)。

渔矶春正(信、汛)好,草阁(老屋)客初来,

不断山阴兴,扁舟夜梦来。

病中才几日,草绿遍江南。

一水留春酿,千山趁雨酣。

柳怜新燕语,酒失故人谈。

愿守(续)榴花约,诗成且代函。

人归浦子口,诗记石头城。

已误樽前约,犹听江上声。

花飞时烂漫,雨洒岁承平。

待沽湖边酒,相酬一段情。

暮年初识面,自是不群才。

几忆山阳笛,时惊陇上梅。

渔矶春正好,草阁梦初回。

不断王郎兴,扁舟月夜来。

△《雨 后》

释文:

连宵新雨洗尘埃,杨柳东风写好怀。

谁是古人谁是我,不成高调不成才。

窗前辛苦长篇在,月下艰难几字猜。

吹剑不堪留一吷,微音时向静中来。

△《坐万顷堂看太湖风浪》

释文:

骇浪惊心正怒号,平生奇遇看今朝。

卷掀来势已排岳,直打鼋头十丈高。

万顷堂前四望开,浪花卷起雪千堆。

一舟颠□真如芥,斜挂征帆(破飞涛)似箭来。

△《又题高亭》

释文:

瑰异(披拂)东南士(运),飞扬(搏扶)江海才。

读书真种子,雅名岂凡胎(如玉)。

亭(日)静千灵秘,山空(霜清)万窍开。

无惭谢幼舆,丘壑置身来。

气压千灵秘,心空(摇)万窍开。

字泄千灵秘,心苏万窍开(专气有心斋)。

山静千灵秘,亭虚万窍开。

亭曳千灵秘,秋催(摇)万窍开。

△《卖 字》

释文:

八法嗟难好,求荣心更轻。

江南初卖字,纸上妄留名。

淫志空成慧,虚声有过情。

千秋君子训,立德戒无营。

夫诗有四要:曰情、曰景、曰意、曰事。情景有异同,意事有难易。情与意发于内,景与事受于外。情景乃诗之媒介,意事乃诗之胚胎。虽然情景有深浅,摹写有难易,措辞有雅俗,此又在乎天分与功力之高下也。其功力深者,发于辞也雅而醇;其功力浅者,发于辞也粗而俗。要使天分既高,才气远举,所养深,读书富,吐属数言,流于万汇,元气浑 成,合为一体,斯为上乘,不凡之品矣!

△《再题士青梅花》

释文:

林家本是梅花种,欲画梅花一瓣难。

却被老青占去了,雪香开遍大江南。

古干枒杈曲又斜,豪情逸致足堪夸。

自惭才调江郎尽,小句人间(空留)闲磕牙。

余少也钝,六岁入塾,读《毛诗》三年不能卒业。然于盛唐诸家诗,心窃好之,好而读,读而爱心生。师授以唐诗三百首,喜而藏之,无事即吟,久之成习。又授沈约四声之法,并教以属对,先一字、五字、七字,从此粗知诗之所以为诗矣。十四岁先父去世,家道骤落,遂辍学。遵先父遗言,以余生资鲁钝,既不能业商,又无力入学上进。经父友曾君荐,从南京张青甫先生学画工笔人物。争奈乍别慈母,孺念之情,不能恝置,遂辞师,偃蹇以归。家母泣谓余曰:“汝不能南游矣,继续读书,谋塾师,可借糊口足矣。”以故介识乌江范柳堂先生学时艺,并识乌江范培开先生学书法。范为含山张栗庵先生门人,习唐碑有功力,惜未能由楷入行,而骤入草,时贤评为狂怪失理,用笔用墨亦未得古人之法,钉头鼠尾,诸病丛生。张先生谓其学书,中年尚能守法,后误学草,一误再误,终生不返,惜矣。复谓余曰:“士子为学,在而立之年当识门径,误入歧途,无药可医,虽师友不能进一言汝学诗古文辞,夙所秉承,尚能进其所解。惟书画之道,各有师承,非可臆造,此汉儒经师,所以有家法也。汝今力学甚勤,岂可骛于虚声,空度岁月,应求真师,以谋深造。现有黄宾虹先生,海内名宿,宜急求之,当为书荐。”(清时,皖省办有敬敷书院,各省都有,聘翰苑名儒任院长。各县推选一优异人才,读书其中。和含二县,推荐栗庵先生;徽歙二县,推荐宾虹先生。在书院中,张、黄结为挚友。)余谨受命。是时,任私塾教师有年矣,毅然辞去,负笈沪滨,从而受业。宾师以张老荐,勤恳教授。师曰:“汝之书画稍有才气,唯笔墨二字未知古人之法。书画一道,要以笔墨为主,古人千言万语,口传手授,自有真诠。汝宜尽心观察,其运用玄旨,重在参悟,非言语所能尽其绪也。”争奈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往返如是数年,遂归江上,闭门潜学,以尽张先生之所讲授,黄先生之所启迪,痛改前非,不辞昼夜。唯积习既深,改之不易。竭三年之力,稍稍变其旧貌。又逾年,忽发远游写生之念,不谋于家人,挟一册一笔,半肩行李,捆载艰难,万里奔波,不辞劳瘁,亦黄先生之素志也。是游也,跋涉一万八千余里,得写生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亦云勤矣。

△《过 江》

释文:

未能尘垢脱形骸,曾向人间作吏才。

似鲫真成名士罪,好风吹送过江来。

归后,第二年中日战争爆发,潜居乡间,东奔西徙,不遑宁处。生民涂炭,徒深黄草之悲;大陆沉沦,空抱漆室之叹。书生忧国,无补时艰;赤帜高张、崛兴有望。余以草莱之身,拔之衽席之上,参加国家会议,刍荛之言,谬蒙采纳,谓非殊宠可乎?回首平生,惊宠之余,转为嗟惜,少而贫病,老而偏残。虽数十年孜孜汲汲,而灏汗微茫,杳无踪向。独念风林寒夜,细字秋灯,闭门蒙被,敲月推窗,以求雅合于前修,继遗响于空谷。而山鬼愀人,徒窃揶揄,又岂待海内通人。嘲其末技之雕虫,不足以宏厥旨,无济民生,优窃廩禄,饱食素餐,有负国家之恩多矣,宁不深惭自愧也哉!是为序。

1978年7月20日

诗稿欣赏

△《春初客金陵步月寄怀湖南刘叙熊同志》

(一九四九年稿)

释文:

岁首犹存腊,惊寒夜若何。

人归秣陵月,潮忆洞庭波。

别后新诗少,春来好梦多。

书看鸿雁影,几度下银河。

△【原缺题】(能从笔法追刀法)

释文:

能从笔法追刀法,更向秦人入汉人。

□有精灵成面目,百花丛里笑推陈。

邗江江上碧油油,千载风流境最幽。

赢得先生腕力健,烟花三月灿(看)扬州。

能从笔法追刀法,更向秦人入汉人。

自有精灵成面目,百花丛里笑推陈。

邗江江上碧如油,千载风流境最幽。

赢得先生腕力健,烟花三月灿扬州。

△【原缺题】(绝学新安一盏灯)

释文:

绝学新安一盏灯,谁人辛苦探幽冥。

漫云气息成虚诞,独有精神见性灵。

无限峰峦天外起,几番云藻手中停。

春花秋月平生思,写罢黄山酒未醒。

△《酬边正方》

释文:

平生江海思,洄总迢迢。

牛渚秋来月,□矶别后潮。

已惊人世换,同惜梦尘劳。

一纸今能在,知君重素交。

送到巴山雨,才知子姓边。

寿民真宿命,谢□自生天。

怀冷十年字,机忘一味禅。

净□□不泯,再结画中缘。

△《祝陵四首》

释文:

六代悠悠史,来寻祝九娘

(英台东晋人,名九娘)。

山川千岁冷,名字一时香。

岩拂藤萝碧,花飞蝴蝶黄。

上虞村尚在,何处觅贻芳。

仍是读书处,依稀碧藓存。

(山有碧藓岩,英台筑室读书其间,名碧藓庵。)

春留斑竹影,月带玉梅痕。

已失襄王梦,空离倩女魂。

最怜双燕子,犹恋旧庵门。

一线情缘误,三生很石差。

髑髅新旧鬼,蝴蝶古今花。

大字碑仍在,微尘日自斜。

那堪相思子,又见吐红芽。

墓上潇潇雨,春心日久违。

杜鹃开又落,山客瘦还肥。

已误江妃佩,徒劳织女机。

他生盟约在,好订再来期。

△《新居有怀示朴厂子退》

释文:

亦爱南来屋,松门日日关。

心安功德稳,境迥岁时宽。

有价书千卷,多情墨一丸。

最难寒夜里,云路几回看。

△《大 气》

释文:

大气洪钧六合来,阳生昼夜化尘埃。

一冬无雨山仍润,四季如春花正开。

白尽寿眉原有种(异格),丹回灵药岂凡胎。

年年消受平湖水,自吐波澜出凤才。

△【原缺题】(辛苦十年今过矣)

释文:

辛苦十年今过矣,人生乐事有三余。

风尘幻海逢佳报,烟月麻湖得定居。

慰汝不庐(中年)诚不易,笑他上苑总难如。

黄先生不以余为不肖,谓曰:“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并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又曰:“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余闻言,悚然大骇。平时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究竟。今闻此语,恍然有悟。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始信黄先生之言,不吾欺也。又曰:“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

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钉头、鼠尾、鹤膝、蜂腰皆病也。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则善学矣,君其勉之。”余复敬听之,遂自海上归,立志远游,挟一册一囊而作万里之行。

△《赠吴白匋》

释文:

黄梅时节两逢君,

叔度汪汪气更清。

匋白白匋原异客

(初以君与匋白为一人,过江后始辨识之),

小苏苏小不同名。

豪情自爱桃花扇,

细字能传玉女筝

(于扇头上见君书桃花扇数阕,遒逸似晋人)。

湖上风来吹正好,

微波无限溯平生。

自河南入,登太室,少室,攀九鼎莲花之奇。转龙门,观伊阙,入潼关,登华山,攀苍龙岭而觇太华三峰。复转终南而入武功,登太白最高峰。下华阳,转城固而至南郑,路阻月余,复经金牛道而入剑门,所谓南栈也。一千四百里而至成都,中经嘉陵江,奇峰耸翠,急浪奔湍,骇目惊心,震人心胆,人间奇境也。居成都两月余,沿岷江而下,至嘉州寓于凌云山之大佛寺,转途峨眉县,六百里而登三峨。三峨以金顶为最高,峨眉正峰也。斯时斜日西照,万山沉沉,怒云四卷。各山所见云海,以此为最奇。留二十余日而返渝州,出三峡,下夔府,觇巫山十二峰,云雨荒唐,欲观奇异。遂出西陵峡而至宜昌,转武汉,趋南康,登匡庐,宿五老峰,转九华,寻黄山而归。得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游记若干篇;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酬顾伯逵》

释文:

扬州自古人文重,此日扬州更异常。

每向伯逵疑伯达,还因何逊忆何郎。

风流人好清仍健,福寿花开紫共黄。

多谢邮筒诗赠我,琅琅几度诵瑶章。

酬顾伯逵十二月廿一日灯下

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唯变者为形质,而不变者为真理。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书法之变,尤为显著。由虫篆变而史籀,由史籀变而小篆,由小篆而汉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为篆,为隶,为楷,为行,为草。时代不同,体制即随之而易,面目各殊,精神亦因之而别。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无法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由递变而非突变,突变则败矣。书法之演变,亦犹是也。盖日新月异,由古到今,事势必然,勿容惊异。

△【原缺题】(爱写山中齑菜花)

释文:

爱写山中齑(溪头野)菜花,

山(野)花今亦(喜)到公家。

要(亦)知天(春)意春(吹)能遍,不乘微材独(也)取他。

居尝论之,学书之道,无它玄秘,贵执笔耳。执笔贵中锋,平腕竖笔,是乃中锋;卧管、侧毫,非中锋也。学既贵专,尤贵于勒。韩子曰“业精于勤”,岂不信然。又语云:“学然后知不足。”唯有学之,方知其难。盖有学之而未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成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世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又称北海如金翅劈海,太华奇峰。诸公学之,皆能成就,实南派自王右军后一大宗师也。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咏史》、《学习》

释文:

咏史

明月祠前路,梅花岭上魂。

犹余十日恨,已失后□□。

故国丹心冷,长林碧血存。

盖棺何足定,功罪有重论。

学习

世界纷驰急,人间陶铸深。

开张辩证口,激励斗争心。

大事从头诉,微言澈底寻。

是非千古案,一洗判□今。

语云,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岂不然哉。顾念平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虽勤,所得甚浅。童年摹习,白首粗成,路具轨辙,非敢言书法也。今不计工拙,出其所作,影印以行,深望识者指其瑕疵,以匡不逮。是为序。

一九八五年元月 林散之于玄武湖畔

诗稿欣赏

△《谢苏州湖笔社为修笔》

释文:

平生最爱湖州笔,日日窗前静对之。

横扫千年存力量,直驱百怪出神奇。

中山老去曾三折,上苑春回又一时。

多谢推陈重整理,笑从四德晤新知。

△《易厂治印图》

释文:

(今年初夏于桑愉家与易厂孙龙父诸君识住所附近桑愉)

回首依稀一迳斜,桑阴深处认君家。

艺林自古扬州重,又见霜开二月花。

不向当时摹俗字,独从今篆刻秦分。

庵前叠石留多少,拾取人间简易文。

六五年旧历十月十五日拂晓稿

(今年四月初旬,余偕南京画院房、丁、俞、费四老,访问扬州,于桑愉家中得识易厂龙父,谈艺甚欢,而易厂所居附近桑寓,惜匆匆未及一去也。)

△《子退和荪女有诗步其原韵以寄所怀》

释文:

大智由来本若愚,自惭樗散尚能初。

不材儿女两家有,如漆交亲一代无。

天外烟波秋正溯,湖边杨柳影同苏。

知君别后诗怀好,红色花开老笔舒。

△《居 心》

释文:

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

一点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天然机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矫枉有时常过正,推陈何处得全新。

狂花带醉终浮力,客慧多才总垢因。

眼底江山原不俗,天空景物本无尘。

听他风雨潇潇夜,此种希声最耐人。

“浩浩然,随意所之”

——《馆藏林散之先生诗稿墨迹》赏析及意义

衡正安

林散之,一位响彻当代书坛,比肩古人,耸立于二十世纪的书法巨匠,以其“诗书画”三绝,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世界,赢得了书法史上最高荣誉“当代草圣”之名,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书法艺术高峰,将中国书法推向了崭新的艺术境界。这里我们对林散之纪念馆《馆藏林散之先生诗稿墨迹》(以下简称《诗稿墨迹》)作简要地介绍和艺术赏鉴,以祈对先生的敬仰并就教于方家。

△《书怀寄剑芒》

释文:

(相逢一面)横塘一面成初识,

别后秋风(微波)几度思。

门外音尘天外字,

眼中云树(物)梦中诗。

虚(浮)名稷下惭公叔(夷甫),

作客江南负总持。

遥想龙泉雄(孤)剑在,

西山风雨正吟时。

瑶林洛下渐夷甫,

词客江南负总持。

闲来小病总因循,杯酒侵人尚苦吟。

《诗稿墨迹》,于1996年于私人手中征集、收藏,共200多页诗、画稿,其中诗稿180余页,计200余首,画稿17页,诗稿记载了林老20余年间诗词创作。其诗内容甚广,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感怀人生、寄情山水的,有咏叹历史、和韵友人的,有读书写字、临画作文的,更有人生感悟、启迪思想的,表现出林老丰富的生活、学习、交游、思考的人生阅历,深刻地感受到林老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斑斓的艺术境界,为我们研究、了解林老真实的艺术思想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太湖三万顷,万象银瓶贮。

林老以书法饮誉海内外,但其诗成就不俗,甚为自得。他自认为在其“诗书画三绝”中诗第一书,画第二,书第三,其自署墓碑上称诗人林散之。当然这是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客观,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不过社会对其评价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各自的角度和感受不同。然而,他在诗词创作上所花的功夫之深、时间之多这是事实,据家人和朋友回忆,他整日沉浸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之中,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林老作诗是有童子功的,16岁就亲手整理装订了自己的诗集,且一生作诗不辍,直至生命的终点,其诗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个人诗集《江上诗存》,共收入自作诗2300余首。

胸中各有画,留意小重山。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林老的诗。林老的诗有两大特点,一是通俗易懂,少有艰涩;二是自然而然,不扭捏作态,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如《再和吟秋》笑堕书城六六春,老来风格更天真。自家面目自家见,写入黄庭取谷神。还有《题士青画梅》月明湖上见风华,冷入孤山处士家。我爱士青清似汝,自磨古墨写梅花。林老大部分诗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直吐胸臆,但感情真挚、率意。要想了解林老诗的特点是要了解林老这个人和那个时代的,正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所以,要读懂林老的诗必须了解林老其人,更要了解其“事”。林老生活的时代是古体诗最不彰显之时,是新诗振兴,古体诗走向大众之时,另外也和林老的取法有关,林老的诗早学盛唐后学初唐,虽取法唐宋诸家但对杜甫情有独钟,其朴实无华的风格正源于此。他自言:“余学诗,先从含山张先生,宗盛唐,后改中唐,力宗少陵,为之弗辍。韩氏为百代所宗,又勉为之,宋之苏黄,变唐之体,由唐而宋,不倦也”。他还说,写诗要少用典,即便要用也要用的好,用的活。林老的诗得到了当时文化界诸多名家的肯定,赵朴初赞曰“庄严色相臻三绝,老辣文章见霸才”;高二适有言“功力之深,非胸中有万卷书,不能如是挥洒自如。”启功有评到“发于笔下,浩浩然,随意所之,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启老的点评,不仅点透了林老诗之特质,也正是其《诗稿墨迹》书法之要旨。

△【原缺题】(世味渐深书味减)

释文:

世味渐深书味减,乡情已冷客情多。

仍留岁月窗前影,身外功名水上波。

无赖今年阳羡约,湖山过眼太蹉跎。

林老书法大多以艺术创作的形式面世,而墨迹手稿不多,如此集中的展示这么多墨迹诗稿就更少。从这批墨迹诗稿的书写风格来看,当是时间较为集中、风格较近,可推见是林老70岁前后所写,以行草为主,取法上追“二王”、颜真卿、米芾一路,下取王铎、黄宾虹之形,字字独立,中锋为主,线条铁画银钩,结体自然,章法无形,气息古雅,书卷气浓郁。如封面《田原韵且报二适》,以行书为主夹以草书,虽字字独立,大小参差,但气势连贯,特别是涂改之圈圈点点,更增加了自然之趣。再如《过江诗》“未能尘垢脱形骸,曾向人间作吏才。似鲫真成名士罪,好风吹送过江来”。寥寥不足三行,尽显笔墨、章法之功力,虽信手写来但字法准确、章法有度,宛如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又显自然天成,是刻意为之所不能达者,尽得书法天趣之妙。

△《感赋二首》

释文:

风雨东南亚,干戈兄弟邦。

相依等唇齿,如割在肝肠。

刀俎谁鱼鳖,凶残有虎狼。

弯弓七亿手,誓与共存亡。

家国轩腾日,于今更武威。

兴亡匹夫责,忧乐士人期。

作赋思铜鼓,求贤爱铁椎。

备荒兼备战,计已到安危。

从这批墨迹诗稿的书法可以看出,林老在法书晋唐、宋元行书痕迹脉络清晰,也是奠定了他晚年以其独特的长锋羊毫,运之于生宣纸上,再融入画法和水墨的渗透,并在30年汉隶碑版坚实的基础上,创造出天真烂漫的大草艺术,将中国的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不同于古人的新的境界。

△《杂 感》

释文:

侵人(阶)梦草费沉吟,

从善如流君子心。

董泽之蒲岂有既,

沾沾雨露已忘恩。

贪婪一念出多才,

颠倒之间作祸胎。

无始恶义原有种,

逢春已带孽根来。

历史上几乎所有书法大家都是诗人,远的不说唐有李白、贺知章、张旭、杜牧,宋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元明有赵孟頫、董其昌、傅山、八大,清代有王铎、阮元、包世臣以及碑学书法名家均为诗人,到了民国延续了这一传统,诗书并擅者比比皆是。林散之是个诗人,他的诗成就了他的书法,他的书法也推动了他的诗歌创作。可以说,诗与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了,真正的书法是表达作者的深厚情感,而自己做的诗自己书写最能体现诗书一体这一特色。我国是诗的国度,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的根,诗在最简约的形式上表达了中国的文化精神,诗言志,书家通过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通过书写艺术的展示出来。林老的这批诗稿墨迹,是最典型的这两种艺术形式高度结合的产物,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双壁,最能代表中国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最好的展示了书法墨迹的魅力。

△《和县西梁山社会福利院纪念》

释文:

往事惊心历已更,

千秋志业奠长城。

玄黄大战龙蛇□,

犹听春雷第一声。

天门双阙耸(势)崔巍,

负险谁人作祸胎。

万里波涛拦不住,

纷纷红燕过江来。

不(只)畏妖魔(人言)不畏神,

头颅换取为斯民。

笑看福利留今日,

万紫千红处处春。

东风力量醒人寰,

节艳阳秋大地欢。

山外烟波楼外月,

轻舟上下庆安澜。

中国的书法被称为艺术,有艺术创作的概念只是近百年的事,中国传统的书法大多以书写而不是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流传下来,其中诗稿墨迹这种艺术形式最具这种文化的代表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书家这个概念,他们的书法大多是以文章、诗词等墨迹的形式流传下来,如被誉为书法三大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墨迹散文,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一篇墨迹祭文,苏东坡的《寒食诗》更是自己诗词创作的墨迹诗稿,这种看似随意不作雕琢的手迹,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作者最自然、最贴切、最深沉的感情思想,书法则是这种诗情的物化,是“心手双畅”艺术的最高理想和至高境界。可惜的是自硬笔传入我国并广泛的使用之后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我们的手稿墨迹在逐步的减少甚至消失,这是中国书法诗词墨迹这种艺术形式的重大损失,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巨大遗憾。

△《别宜城沿太湖边赴锡山》、《梅园》、《坐万顷堂看太湖风浪》

释文:

别宜城沿太湖边赴锡山

细雨连朝暮,风吹云又低。

春山时隐隐,芳草正萋萋。

有客能同调,无人不觅题。

一车何迤逦,已去太湖西。

梅 园

又作梅园客,真成前度人

(余三至梅园)。

风波正平静,花木更精神。

阁内春仍在,桥边事已陈。

此来非草草,画稿觅维新。

坐万顷堂看太湖风浪

骇浪惊心正怒号,平生奇遇看今朝。

卷掀来势已排岳,直打鼋头十丈高。

万顷堂前四望开,浪花卷起雪千堆。

一舟颠□真如芥,斜挂征帆(破飞涛)似箭来。

林老《诗稿墨迹》的刊布发行,对当代书坛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知道书法自引入西方创作的美学概念之后,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在过分强调创作的同时对形式的关注大于内涵精神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追求视觉的刺激成为一种时尚,同质化、肤浅化、形式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这显然违背了书法艺术创作的真谛,更违背了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林老的这部《诗稿墨迹》,是自然天成的艺术珍品,他不追求形式,不强调视觉的好看,不刻意的安排,他在随意的书写中,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诗性表达和自然而然的书写心迹。

△《又题高亭》

释文:

披拂东南运,搏扶江海才。

读书真种子,专气得心斋。

山静千灵秘,亭虚万窍开。

无惭谢幼舆,丘壑置身来。

中国文化是“技艺”文化体系,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哲科”体系。“技艺”强调的是技近乎道,在自我的千锤百炼中自然而然的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他不过分的强调外在形式,它没有时间、空间、构成甚至色彩的概念,他用主体人的精神修养,通过笔墨语言在“技”的不断“观复”中,对形的高度融缩,以表达丰富而复杂的笔墨语言,使人的精神通过笔墨得以物化,所以,他是“内圣外王”的向内追求之后以达到外王的高度境界。《诗稿墨迹》这部手稿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表达了中国传统书法、诗词所要表达的文化理想,是一部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

△【原缺题】(亦爱南来屋)

释文:

亦爱南来屋,

松门日日关。

心闲(安)功德稳,

境迥岁时宽。

有价书仍在(千卷),

多情墨未残(一丸)。

最难朋友字(寒夜里),

几度问平安(云路几回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