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文骅忆留守延安(36)——自己动手生产自给

 兰州家长 2022-08-23 发布于甘肃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抗战以来,到边区来的非生产人口增多,又要支援抗日战争,其经济压力是很大的。我们留守兵团部队的生活也一直非常艰苦。

国民党根据红军改编时两党达成的协议,每天只发给每人 5 分钱菜金,有时连饭也吃不饱。每月每个战士的津贴费只有一元钱,连一双布鞋都买不了。

冬天,棉衣穿烂了,补了又补。有的战士把烟斗挂在树上,用树条抽打,干部问为啥打烟斗,战士发牢骚说:“它不听话,明知没有烟叶了,还要抽”。

从 1939 年春起,国民党顽固派为了配合其反共摩擦,采取种种方式,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扼杀政策,给边区经济造成极大困难。尤其是从 1939 年 9 月起,国民党完全撕毁了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很有限的一点军晌和军需物资,并破坏了交通,堵绝了商品输入途径,甚至唆使兵匪到边区境内抢劫破坏,给边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

在面临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党中央号召和毛主席的指示,在 1938 年 7 月召开的第二次后方各留守兵团首长会议 上,便提出“战斗、学习、生产”三大口号,布置开展生产运动。

会议结束后,大家要会见毛主席,我和肖劲光、曹里怀、王维舟、耿飚、甘渭汉、杜平、白志文、袁渊、张才干、贺晋年、阎红彦等同志都去了。毛主席正在午休,我们在门口等了一会,他起来了,让我们进去,就同我们交谈起来。

大家向毛主席汇报部队物质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情况,毛主席听后这样说:“怎么办?困难是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给我们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把军队解散,各自回家;一个是自己动手搞生产。我看还是自己搞生产好,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嘛!战士们不也都有两只手么?你们就一 拿枪,一手拿锄头,把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大家听后赞成搞生产,增强了战胜困难,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

12 月,我在留守部队第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便把开展集体生产运动,作为今后两大任务之一,指出“估计将来 要遇到更困难艰苦的环境,而要支持这长期的持久战争,以至争取最后胜利,须以最大的毅力,以克服物质上的困难,这是抗战建国的物质上的保证。我们有集体的人力,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资源,有相当实际的经验,因此明 年要开展大的生产运动(种粮食、开菜园、辟农场、喂猪、喂羊、办合作社等),以部分帮助给养,更加改善战士生活,以至准备万一将来经济困难的时候,亦能自给……不因战争而停顿生产,实际回答毛泽东同志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的号召”。

1939 年春,毛主席又对陕甘宁边区提出了“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指示,留守部队成立了生产委员会,我兼任主任,供给部副部长张永励同志为副主任,具体领导生产工作。

中央领导同志也和大家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他们每人开荒两分地种菜。毛主席一有空,就到他住的窑洞对面山沟里的菜地浇水、拔草、施肥。朱总司令种的西红柿吃不完,送给大家吃。他还每天清晨带着警卫员到马路上拾马粪。周恩来副主席参加种菜,纺纱,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对边区军民生产热忱以极大鼓舞。

开始,为解决副食品和生活用品困难问题,我们发动各部队种菜,饲养猪、羊、家禽,打柴烧炭,捞盐采药,开磨坊和副食作坊,捻毛线织毛衣毛袜和做棉鞋,以及开办商业合作社、骡马店等,当时叫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目标是减轻粮食困难,解决过冬温饱问题。

至 1939 年,提出开荒种粮,生产自给的口号,以减轻边区人民的负担。生产转入以农业为主,继续开展多种经营,反对单纯赢利赚钱的重商轻农思想,规定商业资金不得超过生产资金的 30%。

生产和供应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服从统一的计划安排和边区政府的政策。团、营以下单位经营农业、手工业、畜牧饲养业、小作坊、消费合作社性质的小商业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由旅和独立团以上单位统一组织经营,对边区以外的贸易活动,还需统一于边区物资局的指导下,反对各自为政,闹独立性和违犯政策法令等现象。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处理好军政、军民及公私关系,不动用民力,不长期借用群众的农具,严防与民争利。

1941 年,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下,边区军民掀起更大规模的生产运动,部队实行大规模的屯田生产。遵照中央的命令,八路军 359 旅在王震和王恩茂同志的率领下,从 3 月起,陆续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

朱德同志亲自前往勘察屯田地点,具体组织开荒工作。那里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他们在缺乏生产资金、生产工具和住房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一面动手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勘察开荒的地区,学习耕作技术,制作生产工具,披荆斩棘,开垦荒地。连续苦干几个月,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建了窑洞,垦出良田,种上了庄稼,把一个荒凉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他们提出的豪迈口号是,“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分钱”。

结果,他们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至 1942 年,全旅粮食自给达到 80%,经费自给达 90%以上,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成为生产战线的一面旗帜。

大生产运动搞得热 火朝天,成绩也很可观。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据统计,从 1939 年至 1943 年,兵团部队共开垦土地 33 万多亩,生产细粮 4 万多石。1941 年、 1942 年两年,边区政府给军队的生产投资约六七百万元,而军队不仅保障了 3 亿元以上的供应,还在经营的农工商业中积蓄了约 8000 万元的资金。

全兵团 1943 年除粮草外,其它军需物资自给率达 79.5%。兵团卫生部医药材料厂能自制药品 87 种,解决了最感缺乏的医药问题,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大大改善了部队的生活。

以兵团政治部来说, 1943 年平均每人每月伙食消耗粮食、木炭各 45 斤,肉 3 斤 9 两 5 钱,菜 35 斤 10 两,油 1 斤 5 两 9 钱,盐 1 斤 3 两5钱,调料 8 两(均按旧制 16 两秤计算)。

1943 年全兵团被服供 应达到每人单衣 2 套,单鞋之双,毛巾 2 条,棉衣 1 套,棉鞋 1 双,大衣、 被毯、皮带、绑带、子弹袋、干粮袋等各补充五分之二到四分之一,大大减 轻了人民的负担。

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 1941 年占总收获量的 13.85 %, 1943 年降至 9%。毛泽东同志曾说:“仅有人口 150 万的陕甘宁边区却养活了 15 万公家人而民不伤”。这是很了不起的事,大生产运动,培养了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就一大批不怕艰苦、能劳动、会理财的干部,涌现一批劳动英雄模范。

如我兵团的赵占魁、张治国、李位、武 生华、胡青山、冯国等同志评为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1942 年底至 1943 年 初结束的西北高级干部会议上,因领导经济建设有功得到奖励和得到毛主席题词的 22 位同志中,属于部队领导干部(包括 359 旅和边区保安司令部)就有王震、王维舟、文年生、贺晋年等 9 位同志。

当时美国记者斯诺和爱国华侨陈嘉庚等到延安时,见到边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人景象,无不啧啧称赞。大生产运动的胜利,不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克服了物质的困难,战胜了日寇的破坏和国民党的封锁,为巩固抗日统一战线,支持长期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改善了党政军民之间的关系,全面锻炼了部队,巩固了 战略后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