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故事多8

 春天来了hovy5i 2022-08-2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棋】

最早出现于甲骨文 ,由“木”和“其”构成。“其”字表示几案上有簸箕,整个字的意思是几案上有像簸箕横竖成行条纹的木制品。它指围棋盘,引申表示各种棋。

【鸡】

古人画鸡,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左上角是鸡头,鸡头上有鸡冠,有尖嘴,有眼睛。接下来有脖子,有身段,有翅膀,有脚,有尾巴,可谓样样俱全。

鸡的本义指一种家禽,有“公鸡”、“母鸡”,还有“野鸡”、“火鸡”之类。

“鸡”是古人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它的远祖叫“原鸡”,现在还生活在云南、广西、海南岛等地区。雄鸡可以报晓,它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家的钟表使用,也可以作为公共场所的钟表使用。据说战国时的函谷关,每天清晨开关的时间就都是以鸡叫为准的。

“斗鸡”是一种古老的游戏,起源于亚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玩斗鸡就已经颇为盛行了。到了唐代,斗鸡的风气更加兴盛,据说唐玄宗李隆基还没当皇帝的时候,每逢清明节,都要玩斗鸡来娱乐。唐代的文学家韩愈曾用诗描写斗鸡的场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

成语:“鸡犬升天”。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死,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地升天而去。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后来用“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跟着得势(含贬义)。

成语:“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及时奋发。

【字】

古人画字,在一间小房子里,有一个圆脑袋的小娃娃。现在,小房子里的小娃娃变成了儿子的“子”字。

“字”的本义是指生育孩子。

引申为雌性动物生育。又引申为孵化。

引申为养育。“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引申为爱。引申为教育、治理。

引申为许嫁。比如:待字闺中,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

后来,“字”又引申为用文字写成的东西,如字体、书法作品、书信、便条等。

【词】

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司”的本义是官吏管理,“词”在最初可能指官府文书的文字。

本义是将内心所想的外化表达,古人称最小表义单位为“词”,称由句子组成的完整表达为“辞”;

“词”也指古代文体,诗歌的一种,如“宋词”“词牌”等

图片

【语】

“语”是个形声字,繁体写作“語”。《说文解字》中说:“语,论也。”许慎先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直言”就是独白,是一个人直抒己见。“论难”呢?“难”读作nàn,表示质问、辩驳,“论难”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讨论、辩论。所以,“语”的特点是对话。

本义一般认为指谈论。表示说的话、表达的言论、写的文字时,作名词用。语又引申指代替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或动作。

《论语》不是孔夫子一个人的独白,而是他的课堂实录,是他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既然是对话,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孔子就会有不同的观点,甚至还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一次,鲁莽的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老师,我听闻一件好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呢?看着子路摩拳擦掌的样子,孔子微微皱起眉头:“你家里有长辈,有事可以先问问他们,怎么能听到什么就做什么呢?”过一会儿,冉有来问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嗯!听到了就赶紧做!”孔子答道。同样一个问题,孔夫子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在一旁的公西华很迷惑,忍不住问孔子:“老师,您为什么前后说的不一样呢?我有点儿糊涂了……”孔子微微一笑,说道:“这两个人性格不同,子路勇猛过人,太冲动了,所以我要压一压他。冉有呢,胆子小,怕事,所以我要鼓励他。”两个看似矛盾的答案,恰恰体现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质,进行最适合的教导。这也是“语”字的内涵所在。

“论”“语”二字的解读,为我们揭示出了阅读《论语》的方法:理解了“论”,就要把握孔子不同言论中“一以贯之”的大道,理解孔子思想的整体脉络。理解了“语”,就要结合具体的人、当下的事,具体地把握孔子当时的用意所在。将二者统一,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这也是《论语》命名中的智慧。

【句】

本义: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如:句子。句法。

引申指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如:句读(dòu

又用作量词,用于语言:三句话不离本行(háng

世俗以为象植物的枝蔓扭曲盘勾之状,俗将“句”作“勾”。读作gō

引申指“弯曲”。如:句爪(钩形的尖爪);句枉(曲枝);句曲(弯曲);句倨(弯曲);句圜(屈曲连环)

【子】

古人画子,一个婴儿,这个孩子尚未长大,胳膊和腿都相对较细,但脑袋大大的。是一个惟妙惟肖的大头娃娃!

“子”在古代指婴儿,也就是刚出生的小宝宝。古人认为“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爸爸要给他起名字。《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意思是古代干、越、夷、貉等民族的婴儿,刚出生时哭的声音都一样,可是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诗经·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意思是:心里不安就去祭祀,后独居家中却生了孩子。

“子”还引申出孩子、后代的意思,《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意即:贤明君主的后代,是享有天下的人之后代。

“子”是属于父母亲所有的,由此可以引申出从属的意思,如“子公司”、“子系统”、“子母弹”等。

后来又慢慢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我们熟知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这些历史上的大思想家,都被尊称为“子”。《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意思是:我过去没有用您,今天有急难之事前来求您,是我的不对啊。

“子”又引申指草木果实,如:瓜子、梨子、莲子。也指植物种子,如:菜子、稻子、麦子。指动物卵,如:鱼子、蟹子。

古诗词: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成语故事:孺子可教。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pī)附近的圯()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位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张良很惊讶,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那老人走了一段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老人生气地说:“跟老人约好时间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孺子可教”,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来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图片

【桌】

本义:几(jī)案(亦可用于饮食、读书、写字)。如:桌案、饭桌、方桌。

引申指“量词”。如:三桌客人。

【纸】

纸,是形声字。中国古代就有用丝织品写字的习惯。到了汉代,聪明的祖先学会了造纸,这些纸就是用与丝相关的原材料造的。所以,“纸”用了“糸”(也就是现在的“纟”)做偏旁,表示跟丝有关系。

其本义是用来写字、画画、印刷等用的薄片状的东西。

故事:蔡伦造纸。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纸被发明之前,人们用来书写的材料只有两种:竹简和帛。可是竹简太沉,不易携带;帛又太贵,普通人负担不起。东汉有个宦官名叫蔡伦,他总结了以往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挑选出树皮、麻布、渔网等原料,命令工匠把它们捣成浆状物,再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干燥之后就变成了纸。这种纸不仅轻便柔韧,而且价格低廉,很受欢迎。蔡伦因功被封为“龙亭侯”,这种纸也被人们称为“蔡侯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