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也叫文物重建?清代国宾馆被拆后异地复建,今成高档会所

 新用户8926AVU2 2022-08-23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米市胡同原徐州会馆的最后影像(2012)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国宾馆”的。

说起“国宾馆”,大家本能地会想到钓鱼台,这是现代的。我要讲的是清代的一处国宾馆,这里珍藏着很多历史记忆,但遗憾的是,它在十几年前因一处商业楼盘开发而被拆了,我只留下它一张最后的影像:

文章图片2

2006年时残存的清代国宾馆(米市胡同南端拍摄)

后来听说它被拆掉后,又进行了重建,我还挺激动的。前几天路过菜市口,我专门去看它到底重建成了什么模样。结果呢,比看着它拆毁,还感觉遗憾。具体过程我在后面详述。

先来看看历史,这个国宾馆是怎么回事。

这里位于南横东街与米市胡同的交界处,按门牌号算,应是南横东街131号。此处原为明代起建立的华严庵,后为清代“会同四译馆”,并作为清代国宾馆之一。

会同四译馆简单地说就是翻译馆,是明清时期朝廷专门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五年(1800年),由于国内外交往频繁,内城馆舍紧张,就将此地作为贡使来京下榻之地之一。

据载,这里曾接待过琉球、安南等国使臣,院内存留了一些贡使在此居住时带有异域风情的屏风等用品,是中日、中越等保持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这段历史与国宾馆的情况,在这些国家的史书上,也有相关资料印证。

就建筑而言,此处国宾馆的大殿也十分雄伟,是宣南地区少有的庑殿顶大殿。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建筑双重意义。

但在2008年的原宣武区大吉片拆迁后,此国宾馆不复存在。因为大吉片传统胡同区整体被开发成了一大片商业楼盘。不仅是作为国宾馆的会同四译馆,周边几十条胡同以及百余处会馆、故居等都在这场开发中消失了。

要知道,这片地区可是宣南文化的核心承载区域。

文章图片3

已被住宅楼取代的米市胡同(2012)

文章图片4

这里应该是原米市胡同的南口,路口曾有一家老字号

据《新京报》当年报道:“会同四译馆和潘祖荫祠(关帝庙)的北屋被工人以普通房屋的拆毁方式全部拆除”,“有工人将一部分拆除下来的木质构架卖到附近的废品回收站,另一部分被拉走不知去向”(会同四译馆和潘祖荫祠均为原宣武区正式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

文章图片5

米市胡同南部,原国宾馆附近的一处正在拆迁的宅院

历史大概就是如此。下面是我前几天探访重建的经过。

根据线索,我寻到了重建的位置,就在南横东街与菜市口大街路口的东北角(距原址约几百米),这里有一片灰色的四合院。在我想象中,既然是文物重建,就应该有像样的院门、建筑介绍、历史由来,而且更可能是一处开放的展馆或文化中心。

文章图片6

我绕着四合院转了一圈又一圈,除了看到被用作健身馆、超市等的区域,也没能寻到我心目中重建的宅院。倒是有一处建筑,从远处看屋顶结构,有点接近当年国宾馆的殿顶,但大殿一侧的侧门紧闭,无法进入:

文章图片7

我从门缝处盲拍了下,试图拍到大殿的模样,却发现镜头里出现了一位服务员,似乎正端着盘子走进大殿:

文章图片8

我又转了一圈,找到了正门,看来非公共场所,更不是我想象中的展馆什么的:

文章图片9

我继续从网上查资料,但会同四译馆重建的信息极少,只有胡同文化研究者曾一智老师有一个相关的微博,讲到2010年重建中的场景。根据曾老师当时拍摄的场景,我基本断定刚才上面所拍的那个院子应该就是重建的会同四译馆,即清代国宾馆了。

再根据曾老师的其他拍摄,也可以断定紧邻的四合院则是潘祖荫祠或潮州会馆了,同样,从院门口看起来十分高档,风格与景观也极为相似:

文章图片10

曾一智曾经讲述,他发现,在重建完毕之后,“会同四译馆和潘祖荫祠相继变成了不对外的高档餐馆”。

我也进一步查找信息,发现了一些关于这里四合院的描述:XX是一个2400平米的格调空间,餐饮茶酒配置高端的私人会所。地上中式仿古建筑二进院,地下现代风格的活动路演厅和大小包房,可接待年会、项目路演、生日会、宴请、沙龙、下午茶、餐饮、品酒、婚礼等活动。

商家经营本身,只要符合手续,并没什么。但梳理十来年的拆迁和重建史,就会感到困惑了:难道这就叫文物重建?

也许,承诺所谓“重建”,只是开发商或相关方面缓解当年文保舆论的一个“策略”,但借此又完成了一个高档的商业配套。

聪明。

而历史文化,在“游戏”中彻底化作了一团尘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