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农业这个行业中,胆子小一点,可以活得久一点

 花果飘香 2022-08-23 发布于浙江

阿拉尔市韵隆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廖经勤

廖经勤(网名:铁头)是广东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从事水果贸易。2016年开始投资基地,先是在阿拉尔市种了400亩吊干杏,2019年又在喀什叶城收购了500亩的西梅园,加上后面扩种的500亩,总面积达到1400亩,在广袤无际的新疆算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果园。
西梅园管得不错,树体规整健壮,在新疆属于难得的精细化果园。可惜的是,今年花期遭遇高温,产量大减,再加上这两个月的日灼和裂果,估计有300吨的商品果,只有去年60%的产量。
“几天后可以采摘?”我指着树上的果子问道。从喀什机场到叶城的路上,他已经接了好几个电话,都是果商催着采摘,他总是一句:再等等。

西梅的结果状
“还要两三天吧。”廖经勤随手摘了几个果子,边品尝边解释道:“如果按照糖度的标准,早就可以采了,但我想要的是等果子的酸涩味褪下去,尤其是果皮的涩味。只要有涩味,哪怕果子很甜,吃到嘴巴里的感觉就不好。只有涩味褪掉,才能吃出西梅真正的味道来。”
我挑了一个颜色深的,咬了一口,甜度足够,也品味不出他说的酸涩味。
“为什么果商会催着采摘?”我疑问道。
“现在利润高啊!”廖经勤给我算了一笔账:“我给他们25元/公斤,加上路上的费用,成本30元/公斤,现在市场上可以卖60元/公斤。他们也知道还没到真正好吃的时候,但挣钱啊!”

廖经勤(右)和果商在测量糖度
这个理由掷地有声,站在贸易的角度也无可厚非,所以早采就成了国产水果的顽疾。
“站在我们的角度,如果单纯为了多卖点钱,也是采得越早价格越好。”廖经勤说:“我为什么要来种这个地,不就是因为收不到好货才来种嘛,结果辛辛苦苦忙活了300多天,就因为早采了5天,最后还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品质,那你所有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嘛。”
从2019年拿到这片西梅园开始,廖经勤就把主要精力放到种植上。先是改种树形,去掉中心干和多余的主枝,改成通风透光的开心形;地面采用生草管理,增施有机肥,铺设滴灌系统,用自己发酵的液体肥从根系和叶片两个方向补充树体营养,不到两年时间就把原来不结果的树体改造成硕果累累的丰产树。

西梅园中的棚架系统
借助这两年西梅的红利期,廖经勤顺利收回上千万元的投资,今年开始进入盈利期。

“新疆西梅是哪一年真正火起来的?”我问道。
我记忆中第一次尝到西梅是在2016年,百果园送的,齁甜。2020年认识周八两(嘉兴乐合)后,才知道西梅的主产区在新疆喀什。周八两在策划“疆美梅”品牌时,请了一位漂亮的维族小姐姐当模特,令我印象深刻。

展会上的西梅
“2015年我刚开始做西梅(贸易)的时候就已经挺火了。”廖经勤回忆道:“那时候新疆西梅是冒充进口西梅在卖的。卖了两三年后发现,我们新疆的西梅口感比进口的还好,就开始打新疆西梅或喀什西梅的区域品牌了。”
“去年是什么样的情况?果商好像都在抢园子。”这个信息我也是从周八两那里得来的。他去年和别人合伙重仓投入新疆西梅,早早就买下维族人手中的西梅园,统一管理,品牌销售。
“这要从前年开始说起。”廖经勤介绍道:“前年是因为疫情,西梅晚采,口感很好,而且来的果商少,产地价便宜,所以这帮人都挣大钱了。去年就来了很多人,从开花的时候就抢园子。一旦开始抢了,市场就乱了,又是早采,又是不讲品质,最后大部分人都亏钱。”

工人们在分选西梅
我叹了一口气,想起这些年遇到的网红水果基本上都是这种规律,不禁想问眼前这位《花果飘香》的忠实粉丝:“你担不担心西梅也会出现我经常说的市场下行的现象?”
“担心,肯定担心。如果西梅不行了,我还能不能活下去?”廖经勤说:“我在新疆这10年,亲眼目睹了好几个单品从最高峰跌落到最低谷。像新疆的红枣,2010年地头价50元/公斤,到2018年,我收了几千吨3~5元/公斤的货,落差太大了。”
“也是因为种得多的原因?”我追问道。廖经勤在新疆就是靠红枣贸易起家的,对这个产业了如指掌。

廖经勤在介绍种植经历
“种得多,过剩,还有品质下滑太厉害。”廖经勤说:“原来的枣是圆鼓鼓的,捏下去有弹性;现在的枣一捏就扁了,没有肉,只剩皮了。几乎所有的水果都这样,刚开始种的时候品质都挺好,所以才会火爆;然后就越种越差,掠夺性种植,没有去养护土壤……”
“那你接下来怎么办?西梅同样可能重蹈覆辙。”我问道。
一直以来,我对果商建自有基地的做法是有质疑的。如果纯粹是贸易,红枣不行,我做西梅;西梅不行,我大不了再换一个单品。一旦拥有自己的基地,那就不是想换就能换的事情了。

园区新种的西梅幼树
“所以我500亩新地在选择品种时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再种西梅?”廖经勤说:“我是希望自己能在西梅这个产业上有所突破,如果没有1000吨这样的级别,很难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又新种了200多亩的西梅。”
在做这个决策之前,廖经勤几乎跑遍了所有的西梅产区,发现这两年大家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杏李上,新种的西梅园并不多,而老园子在逐渐淘汰;另外,西梅果汁、果干等衍生品产业逐渐兴起,可以消化大量残次果。所以他觉得这个产业可以走得更长远些。
另外,他还种了150亩的吊干杏,利用不同产区的时间差来延长吊干杏的销售期。还根据这两年在销售市场的测试结果,选了一些9月上市的油桃品种,赶中秋节市场。

通过智能分选走品牌道路
“假如三五年后西梅的产量达到顶峰,出现了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下行的前提下,通过你的品控意识,在品质和品牌上做文章,你觉得能不能活下去?”我给出另一条道路,沿着品种—品质—品牌的路线图死磕西梅。
“其实我也不想换品种,想着如何把一个品种种好了,能一直种下去,但很难。”廖经勤曾经做过一个红枣品牌,也产生了一定的溢价。但当他的品牌在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发现红枣整个产业已经没有价值了,最后不得不放弃。

“你现在除了自己基地的西梅和吊干杏外,其他水果的贸易没在做吗?”我好奇地问道。

廖经勤在查看砧木苗的长势
“不做了,现在单纯种地。”廖经勤说:“我现在连基地的销售都不愿意做,链条太长,你的盲区就越多,你能管控的就越少。又想种好,又想销好,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力。”
“现在来看,你更擅长种植还是销售?”我玩笑般地问道。这里涉及到他个人精力分配的问题。
“我都不擅长。”廖经勤笑了笑,谦虚地说:“种地本身不专业,又是半路出家;销售也做得不是很好,很多人做得比我好。我现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精力都放在种植上,销售交给会做销售的人来做。”

廖经勤(右)和周家怡在检查西梅质量
“他都挺擅长。”一旁的周家怡更正道。她是四川成都人,有7年的电商运营经历。这次来叶城主要想和廖经勤合作,把西梅以小包装、品牌化的形式推向市场,主攻追求品质、做小而美的实体店以及线上团队,以建立更加稳定且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这其实是基于现实的无奈选择。”我向周家怡解释道:“他可以找到相对专业的销售团队,比如你和你的团队;但在种植端找不到成熟的技术和管理团队。”
“对!扪心而问,我对种地其实没有那么多热爱。”廖经勤坦言道:“只是既然干了,就想把它干好。”

伽师西梅节上的冷链车队
谨慎,踏实,肯干,在廖经勤身上,我已经看不到商人的投机心理。就像他自己说的,在这个行业中干得越久,知道得越多,胆子就越小。
在这个拥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行业中,胆子小一点,可以活得久一点。

2022年8月5日


相关阅读

从种到卖,做农业真正想盈利要到卖那一头去

一位90后水果人的行业感悟:做水果一定要审时度势

同行竞争,品类压制,东海爆橘该如何冲出重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