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
2022-08-23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德得韩非子没有从“道”开始讲,而是从“德”开始讲,可见“道”有多难理解,按老子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不知道怎么命名,只好叫“道”。从德开讲,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通常做法,就是从事物的属性开始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
本质。而“德”就是“道”的最高最大的属性。道,孕育万物使其圆满,首要品质就是包容性,容得下阳阴事物与事物的阴阳,这就是“德”。好与
坏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按人类社会的共识对事物进行了区别,但这决不是“道”的意思,天地万物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区别,万物和谐共生,“德
”完美的体现了“道”的这一特性。“德”没有排它性,包容一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其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程过程中
不断吸收各路各族文化,兼收并蓄使自己不断强大起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顽强延续至今,这是中华文化没有中断的原因。强大的标志不在于打败
别人而是让自己活下来,生生不息。道,给了世间万物生命;德,给了万物活下去的力量。德,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禀赋和本性本能。处在德的位置
,对“道”最大的尊重就是敬畏“生命”。就人而已,生命,是有机体与意识的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机体,意识没有载体,没有意识
,机体没有力量。韩非子《解老》从“德”开始,原文如下:【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
。身全之谓德。】“德者,内也。”意思是德是内在的品质,蕴藏在人的身体里。“得者,外也。”意思是得是从外部获取的,是身外之物。“‘上
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意思是推崇禀赋的人不刻意修德,言下之意就是精神不游离于自身之外,必须时刻保持身体与意识高度统一。这里
的“上德”是我们身体内先天本有的禀赋和本性本能,这种“德”是不需要从外部获取的,更不需要刻意修为。“神不淫于外,则身全。”意思是精
神不外露,就能保全自身,这里的“神”应该是完整的意识,健全的人格。我们通常说一个重病之人“神志不清”,可见意识对生命的重要性。按此
推理,一个健康的人必是意识完整人格健全者。一般造成“神志不清”的原因是身体本身受到了重创,同样“神志不清”也会招致祸患导致身体受
到重创。车祸导致重创,让人“神志不清”;醉酒让人“神志不清”,招来祸事让身体受到重创。基于以上论述,韩非子将“德”定义为“身全之谓
德。”也就是身体与思想都要健康健全,才是真正的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与意识是分开的,身体不忠于意识,意识脱离了身体。推而广之
,我们的思想与现实应该是相得益彰,思想要适应现实环境,现实环境决定了思想意识。有什么条件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有时候,我们的欲望超出了
自身条件,盲目的追求过高的目标,结果被现实打得残不忍睹。韩非子依然将道家的思想延伸到社会中,用来定义“人”的概念。老子的“德”是自
然法则的属性,韩非子将其演化为人的意识与精神,并阐述了其与机体的关系,将意识与精神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最后得出身全之谓德的概念,身
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这也许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论述,将心理健康视为身体健康的重要部分。德,既然是先天本有的禀赋,为什么后天还要不断
修为呢?在世俗社会中,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佛教的回答更加合理,因为六根蒙尘,禀赋受染,所以要通过不断的修行来修复受染的禀赋,让其
恢复原有的本性。而恢复本性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的放下,放下一切自以为是,达到无为的境界,让本性显性,让蕴藏在身体里的“德”来主宰自己,
而不是自己主宰自己。【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对于个体来说,生活
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修为,做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20181213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