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鲤鱼养殖连续20多年暴发性死亡,死亡率高达90%!新品种来了,成活率最大提升31.5%,无鳞率达60%

 水产前沿 2022-08-23 发布于广西
镜鲤“龙科11号”的诞生为鲤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有效地助推鲤产业的提质增效
  • 文/水产前沿 实习编辑 覃安文
  • 图/ 贾智英

镜鲤,原产于欧洲,是欧洲鲤鱼的一个变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从国外引进养殖,经过多年的选育,现已培育出适合中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人工选育种。由于镜鲤无鳞片或有少量鳞片,易处理,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北方地区,市场售价通常比鳞鲤每千克高1元左右。

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告推广26个水产新品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联合丹东英波鸭绿江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培育的新品种镜鲤“龙科11号”名列其中。近期,水产前沿采访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鲤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鲤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贾智英研究员,为我们讲述培育“龙科11号”背后的故事。

镜鲤“龙科11号”

育种经历二十年


水产前沿:首先,先请贾老师介绍一下您的育种经历?

贾智英:我在鲤育种相关应用基础、品种培育和育种成果推广方面均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鲤种质资源得到有效挖掘与利用。对团队收集、保存以黑龙江鲤、黄河鲤为代表的约20个鲤活体种质,开展鲤群体及品种间鉴定、性状评估等工作;筛选抗病、抗逆、生长、肌肉品质等性状优质的种质。

(2)鲤新品种培育。以研究骨干培育新品种3个、以第一完成人培育新品种1个,并对培育新品种开展相关保种技术等研究,确保品种优良性状不衰退,保证品种长期稳定发展。此外,肌肉品质优异、高饵料利化率等产业密切相关的性状新品种选育也是本人目前带领团队正在进行的工作。

(3)新品种推广与应用产业。建立了选育品种有效群体大小和繁殖配组技术;通过与体系综合实验站对接,建立示范片、示范点,完善“育繁推”体系;近5年来,团队累计推广苗种20多亿尾。

水产前沿:今年(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告推广26个水产新品种,镜鲤“龙科11号”榜上有名,想请贾老师您先介绍一下镜鲤“龙科11号”的选育背景、技术路线等。

贾智英:2000年始,镜鲤养殖连续多年发生暴发性死亡事件,死亡率高达90%以上,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调研发现每次死亡事件总有百分之几的存活率,说明抗性具有遗传变异,为此团队从遗传育种入手,开展了抗病镜鲤的选育工作。设定育种目标后,构建基础选育群,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家系构建、群体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技术有效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即保证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又加快了选育进程。每个选育世代进行3次选择。第一次是在苗种阶段,病毒感染死亡主要是在这个阶段,死亡个体被淘汰。第二次是后备亲鱼阶段,以体重和鳞片数量为指标进行选择,选留无鳞片或少鳞片及体重200克以上个体。第三次是亲鱼选择,剔除少量具有不规则鳞片的个体。

镜鲤苗种

鲤产业提质增效


水产前沿:目前,镜鲤的市场状况如何?有怎么的发展前景?

贾智英:客观来讲,镜鲤的市场占有率还有待提高。自2008年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借助体系内“岗位+试验站+农户”的推广模式,镜鲤几乎推广到了所有已开展鲤养殖的地区,但高效“育繁推”推广体系还是不够健全,从“种”到“养殖户”环节还无法高效串联。此外,由于镜鲤的鳞片缺失,部分群众看到此鱼都是不敢吃的。在此,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广大消费者,镜鲤不仅可以吃,而且肉质十分鲜嫩!


水产前沿:镜鲤“龙科11号”具有哪些优良性状或养殖优势?


贾智英:镜鲤“龙科11号”主要优势为针对疱疹病毒(CyHV-3)抗病性强,此外无磷率高又是其一典型特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德国镜鲤选育系(基础选育群)相比,24月龄鱼池塘和网箱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14.8%和31.5%;无鳞个体比例提高23.3%,占比达60.0%。从产业链延伸来讲,镜鲤无鳞的特点更有利于进行鱼产品加工。并且“龙科11号”良好的抗性表现,能有效地助推鲤产业的提质增效。

水产前沿:镜鲤“龙科11号”的诞生对产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贾智英:镜鲤“龙科11号”的诞生为鲤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强盛以及各级政府投入的持续加强,鱼类育种已成为水产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研究聚焦点,鲤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步伐明显加快,随着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渔业生产对新品种的需求得到满足,增产增收得以兑现。此外,随着镜鲤“龙科11号”的育成,会减少鱼药的投入,降低生态污染和环境压力,提高鱼肉品质,从而提高相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产前沿:在镜鲤“龙科11号”苗种的商业化推广方面,您有些什么计划和目标?

贾智英:镜鲤“龙科11号”已在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南省、陕西省、新疆等地通过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进行推广示范,目前的养殖面积有1万余亩。下一步将重点依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并积极与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优秀企业开展合作,在全国鲤主养区建立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新品种在全国的推广步伐,最大化保证各地苗种供应,实现该品种价值最大化。

成品运输

育种目标多元化


水产前沿:接下来,您认为还有哪些选育方向可以尝试?其进展情况如何?

贾智英:近些年,我国鲤良种选育进入一个高产期,松浦镜鲤、福瑞鲤2号等一批养殖新品种得以培育,这为目前鲤养殖业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已有的遗传改良工作,主要选育的目标性状是生长,当鲤养殖业发展达到一定高度,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导致的环境胁迫、鱼肉品质下降、鱼体抗病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暴露。作为育种工作者,要积极响应产业需求,尝试将育种目标多元化。例如,以抗病为选育目标的镜鲤“龙科11号”和以提高鱼体肌肉品质为目标的“优质鲤”均取得了不错进展,此外,“高饵料利化率”等育种规划也已系统展开。

水产前沿:老师您在选育工作上坚持多年,您认为哪些方面是育种单位或企业最需要克服的?

贾智英:首先,新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性成熟周期较长的镜鲤,需要有志于从事鲤育种的企业做足心理准备。其次,鱼类新品种培育是一个连续的事业,不是说通过良种审定就可以歇一歇了,如果没有后续的持续选育和良种保持技术的跟进,所育品种的优良性状会很快退化。最后,育种工作必须关注和学习新的育种方法与技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创新。镜鲤“龙科11号”选育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仅靠传统选育方法在这几个世代内很难实现选育目标。

水产前沿:种业是养殖业的根基,种业振兴是当前国家重要的战略规划,在此方面您有什么策略、建议或感触?

贾智英: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全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各级政府也不断聚焦政策引领、种质创新、繁育创新和推广应用,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建立了一批数量可观的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自身规模、技术、良种更新换代效率等影响,目前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原良种场很少。如何以科研单位为支撑、以原良种场为主体、以规模化育苗场为拓展来真正发挥水产种业体系的作用是大家当下应该关注的重点。此外,作为当前种质创新的源头,科研支撑单位要坚持连续选育、坚持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技术开发、积极利用和拓展现有的推广体系、使育成品种价值实现最大化。

专题|2022年农业农村部推广水产新品种

售价翻一倍!!新品种雌性率96.7%!成品规格更大、整齐度更高!

售价18元/斤!新品种长速提升23.6%!存活率超82%!

售价可达100元/斤!新品种生长速度提高28.7%!

塘头最高45元/斤!又一虾新品种诞生!优势:长速提升21.1%、成活率提高5.1%

售价超80元/斤!新品种90天可上市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