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西文坛|田东县文联《龙须河》杂志2022年第1期(总第30期)目录及该期作品评述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08-23 发布于广西

我来自田东,也来自百色

——《龙须河》总第30期作品评述

●李承骏

一直都在关注百色十二县(区、市)近二十本文学刊物——市文联的《百色文艺》,右江区文联的《右江潮》,田阳区文联的《敢壮山》,田东县文联的《龙须河》,平果市文联的《独石滩》,德保县文联的《云山鉴水》,靖西市文联的《靖西文艺》,那坡县文联的《那坡文艺》,田林县文联的《田林文艺》,隆林各族自治县文联的《金钟山》,西林县文联的《驮娘江》,凌云县文联的《水源洞》,乐业县文联的《大石围》,德保县云山诗社的《云山诗刊》,西林县那劳农民文学社的《金色田园》……这些刊物大多是季刊,从各具特色的刊名来看,正是这些刊物各展天姿的存在,让桂西各县区市的写作者们一直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天空。
就我个人而言,迄今也在《百色文艺》《云山鉴水》《右江潮》《金钟山》《云山诗刊》《敢壮山》《龙须河》《金色田园》等多本百色本土刊物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
其中,田东县的《龙须河》杂志因与我家乡的鉴河(在我的家乡德保县荣华乡流入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始称龙须河)名字上息息相关而早在好多年前就引起我的关注和好奇。新近出版的《龙须河》杂志2022年第1期(总第30期)更因为发表了我的短武侠原创小说《芒乡侠影》而更令我拿到样刊后爱不释手。
翻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这期《龙须河》杂志细细阅读起来,我心里升腾起一股久违的温暖和感动在。
温暖是因为这一期刊物编辑之时,正是百色大地遭遇疫情后全域“不进不出”、桂西迎来史上“最冷”的关键时刻,身处各条战线的作家、作者、诗人们,在积极参与抗疫的同时,也不忘写作者的职责——“一手棉签一手诗笔”,于是,便有了这一期杂志打头的“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小辑。
这一辑计有珞迪、黄胜章、基望、文勇、黄植景、陆君、罗致、韦昭伟、李汉青、黄严、黄美梅、周章师、辛荣钊、芒香、乐山、黄焕书、黄贵西、刘美毛、麻子、韦海新、善英、黄选益、班绍明、李汉德、榕江、老黎、明广等27人共30首诗作,均是叙写百色(田东)人民抗疫的诗作。
抗疫诗歌专辑以珞迪老师的《声声慢·抗疫初六》(外一首)开篇。“田阳靖西德保,及隆林,染例临危。惧恶毒,舍东园隅,别处归离”,珞迪以其老到的文笔,寥寥数语,即点出当时情势,让人至今读来仍能有今年春节末端那一场突然袭击所带来的震撼。珞迪老师的另一首诗是《夜行的红马甲》。“你越走越远/被暗夜拉长的脚印/却缩短了人心和道义的距离/在春寒料峭的琴弦上/你是踏实行走的一棵心/你是安稳停靠的一盆火”……珞迪老师用没骨画一般的技法来描写“夜行的红马甲”,借以表达人民对卫士们的感恩和敬仰。因为危急时刻,挺出而出的“红马甲”确实很多,太多,所以诗人把这些勇于逆行的红马甲归结为一个不确定是谁的“你”。
黄胜章老师的《静静的花蕾》,则用五节诗共27行的咏唱,巧妙地把题目中的定语“静静”多次连用(达10次共20个静字),把非常时刻,以白衣天使这一特殊的人群为代表的“静静的花蕾”在忙碌的抗疫之战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展示得淋漓尽致。
基望老师的《抗疫首夜》则以“可作为春天的名片/桃花依然笑不出口”这样饱含春天色彩的诗句来状写“红蓝绿警灯不停闪烁”下,那一群“守护黑夜的勇士”,是一支“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的勇毅先锋,全诗没有一句口号,却令人血脉偾张。
疫情之下,那一帮曾经被长辈视为“废了的”一代人,如今却正“吹响青春的号角/逆行驱赶疫魔”(文勇《青春之光》);正如黄植景老师在《百色抗疫见闻》中所写的,疫情肆虐里,百色城民众自觉配合检测,而青年志愿者们则不断奔赴危险却需要人前行的前方。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击打,让百色人民、田东人民更为团结和勇毅,诗人陆君在《致逆行英雄》中深情地写道:你站在雨里/背影是一件纯白的防护服/不知道你有多冷/接近零度的气温/将雨滴凝冻成冰……你不能让自己就这么消融/哪怕做一枚泥丸/你也要让自己的意志喷出火焰……
疫情中,有普普通通的民生,也有简单而刚毅的爱情。“眸子里的刚毅和执着/像爱河从你我的心上流过/无数的陌生的人/点亮了寒夜的灯”(罗致《灯》)。“迎龙山上旗妍,运筹帷幄森严。戮力同心抗,壮乡再展欢颜”(韦昭伟《清平乐·百色抗疫》)——彼时虽然人们尚在抗疫中途,但人们依然对迎来胜利满怀信心。
一起患过难,才知有爱真好;经历过霜雪,方觉有友是福。诗人李汉青在《那一身白》里如是说:你把青春埋藏在白色防护服里/严严实实/我老老实实在你面前坐下/我不知你姓啥名谁/但我明显感觉到/面前是暖暖的一团火。黄严以两个如浪涛般滚滚而来的画面来展现《坚强的百色》:南宁来了/河池来了/玉林来了/柳州来了/桂林来了/北海来了……百色,聚拢着四面八方的牵挂;德保挺住/田阳挺住/隆林挺住/靖西挺住……阵阵呐喊/声声关爱/不让百色孤单。
黄美梅老师则以连续的“我没有”“我没有”“我没有”与连续的“我分明看到”“我分明看到”“我分明看到”来描摩抗疫勇士和白衣天使们前赴后继的身影和神情,在这一首名为《百色抗疫颂歌》的末尾,诗人又以“这里”“这里”“让”“让”“让”等多处叠句的形式,把这一首抗疫颂歌咏唱得响彻云霄,激越清扬。
如果说,前面的诸多诗人要么以诗要么以词来表达自己在抗疫中的体验和感情,那么,周章师老师的一首山歌,则别开生面。他在《干群齐心抗疫》(山歌)中深情吟唱:百色起义当年勇,如今战疫往前冲。“不进不出”施妙计,严防死守不放松。核酸检测要紧跟,居家隔离不出门。生活用品匹配好,志愿服务显精神。这种清灵自由的歌咏,令人读来如“向阳坡上对歌来”,易记好诵,情怀满满,凸显山歌这一文体独有的魅力。
辛荣钊老师的歌词《与你同在》里,“家乡危急我们担待,忠孝两难都是爱”“与你同在,让善良留下来”等句子脍炙人口,犹如一只百灵在村头啘啭。
此外,芒香、乐山、黄焕书、黄植景、黄贵西、刘美毛、麻子、韦海新、善英、黄选益、李汉德、班绍明、老黎、榕江、明广等老师的古体诗词,也给这一辑的抗疫主题诗歌增加了厚度和广度,使这一给予逆行者们的由衷赞歌,更为浑厚而悠远。
接下来则是抗疫散文专辑。计有罗里宁老师的《我来自田东,也来自百色》(外一篇),梁耀鲜老师的《在微信群的硝烟里》,周敏老师的《党徽在抗疫一线闪光》等几篇。
罗老师在他的散文里,用当时非疫区人常会脱口而出的“你是广西人?你是百色人?你是田东(德保)人?”等等类似的抱着别样意味的问询这样一个特征,来勇敢地毫不隐避地大声说出:我来自田东,也来自百色!有力地回击了那些一听哪个人的家乡是疫区就带着嫌弃味道地问话那种不良现象。
而梁耀鲜老师的《在微信的硝烟里》则以“战必招,招必应”来展现田东教育人在国家、人民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的当为敢为精神。
周敏老师则以田东县妇幼保健院医疗队驰援德保时,该院医疗队中唯一一名共产党员何艳景同志与医疗队们在德保疫区抗疫的工作纪实,来还原那个难忘的春节里发生的关于兄弟相援的真实故事。
而黄伟俊、黎建旅等17位老师的抗疫主题画作,和黄福龙、李晓伟等11位老师的抗疫书法作品,以及周金鹏、谢佩霞等11位老师的抗疫摄影作品所组成的本期彩插画面,更给这一本厚重的文艺杂志增加了美丽和荣光。
本期引人关注的还有《龙须河》杂志的品牌栏目之首“小说空间”。共刊发了莫维铭、珞迪、陆君、覃利铁、李承骏等5位作家的小说新作。
其中,市文联莫维铭主席的小说《意外回乡》,讲述了俊杰和福多这对少年好友迥然不同的人生故事,一个退伍后也曾到过东莞打工,但因为伤残,又只读过小学只能做普通工;另一位聪明却又命运多舛,每每快要触摸到成功的门把手却又被看不见的“命运”拒之门外,于是后来当了民办老师的俊杰只好南下东莞打工,并最后当上了风光的副总经理,而好友福多在当兵后也与俊杰失去了联系,直到俊杰因病得到福多用中药救治后两人才在福多“意外回乡”时相认——俊杰嘱福多留在家乡发展并留下了5万块钱给他,而俊杰自己的舞台,还是在广东的东莞……小说篇幅不长,却也通过两个主人公起伏不定的“命运”揭示了在改革开放后的桂西农村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人生。
珞迪老师的《桂西刀王的传说》则讲述了狗旺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其中,狗旺与馋妞的分分合合,读来令人唏嘘。陆君老师的《失重的灵魂》,则以文中主人公“她”的故事,来展开桂西芒乡农村人物的伤痕般的故事,描写细腻,情节勾人,读来让人对右江两岸壮乡农村那些逝去的岁月平添几分依恋。覃利铁老师的小说《五块钱》,讲述了“收木薯”那个年代的壮乡人李度力的故事。同样是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由于这几篇小说都曾在笔者所主持的《百色作家》公众号平台单位重推过,并均有较详细评述,在此就不多赘言。有想要看到详细评述的朋友可以去《百色作家》公众号平台阅读。
至于笔者自己的小作《芒乡侠影》,则讲述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然后还有真正的猎手等着他们的武侠小故事。讲的是桂西右江地区的添州府少年侠客李赤水与志在豪夺横山寨新研发出来的芒果良方“贵妃芒”改良秘方的本土绿林好汉右江漕帮帮主敖三见、半路杀出要黑吃黑的黄衫客等不同势力的斗智斗勇,最终夺回“贵妃芒”秘方并送回横山寨的武侠故事。
《龙须河》杂志的另一个重头戏是“散文天地”。本期主要刊发表刘德磊老师的《我的父亲》,梁耀鲜老师的《七里香》,张有志老师的《故乡的山·水·人》,罗里宁老师的《所见所闻所感》,卢永龙老师的《走进春天》,谭雪波老师的《小城夜色》,黄秋琪老师的《想起父亲》。刘老师写的父亲是自己的榜样,给自己指明了人生之路要走得正、行得端的教诲;梁耀鲜老师则讲述了家乡特产“七里香”与自己解不开的缘,浓浓的爱乡情结散布在字里行间;张有志老师的散文则写了自己对故乡江洲的深情厚谊,是一曲绕梁不去的故乡赞歌;罗里宁老师这一篇散文则讲述了自己经常下乡与读书之间的情结,探讨了农村阅读的意义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卢永龙老师的散文,则以如诗似画的笔触,叙写了家乡印茶的美好;谭雪波老师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与田东县城的情缘;黄秋琪老师的散文则以平实、素淡的语言,讲述了扎跟山区教育的父亲的故事,读来如见其人就在眼前。
这些散文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都写得真挚却饱含深情。这是因为老师们都是在写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因而能写得挥洒自如,娓娓畅听。
另外一个栏目也是《龙须河》杂志的常设栏目,是“诗歌原野”。张有志老师的长诗《二月放歌》形神兼具,用词铿锵,再现了北京冬奥的动人时刻;黄胜章老师的力作《博物馆日的遐想》,则通过有着田东烙印的各种史迹、典故和器物,来还原芒乡田东的两百万年精神。
此外,黄秋琪老师的《2022,听我们说》,珞迪老师的《冰雪松林》(外一首),杨明广老师的《冷雨 古道 马帮》,班绍明老师的《岁月》(外一首),赵秉禔老师的《参观田东二牙码头》,无一不是在巧用和善用田东这一座散发着芒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壮乡风采的新城元素,为田东文化振兴撑起猎猎旌旗,为芒乡经济腾飞吹响嘹亮的号角。
而《瑶族婚俗都才都寅歌》的连载,则正是《龙须河》杂志献给田东人民的另一捧精神美餐,细读细品,你会发现在这右江河边的芒果之乡,有着许许多多你可能曾经不太在意的美丽和精彩在。
品读至此,我想借用罗里宁老师的散文标题来给这篇小评作结:是的,我来自田东,我也来自百色!这是我读罢这期《龙须河》杂志后的感觉,也应是田东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田东的底气,更是田东文化人精心创作后给出家乡的美丽答卷,值得每一个关心田东、关爱田东,关心百色、关爱百色的人们一起来参与和努力。
2022.08.23于诗豹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