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经方实验录》(二):怎么读好这本书

 经方人生 2022-08-23 发布于四川
跟着经方大家的脚步,走进中医学习的殿堂

一、怎么读这一本好书

📝


(1)先从整体上粗略分析认识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图片

用通俗的话说,《经方实验录》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记载的是真实有用的医案,所谓有用就是对于读者而言,对于辨证有用的信息都记录得相对比较全面,我们可以从这个医案中学到实际的东西、得到有用的启发。在医案后方又有曹颖甫的得意弟子姜佐景对于医案深入的解读剖析,对于这个方剂和伤寒论相关条文的“深入而精细”的剖析,且掏尽心肺,毫无保留!


(2)略读+精读,简单总结加特殊标记:
图片

面对这样一本书,我们最初可以有一个“略读”,但是这个略读又必须是仔细的阅读,我推荐的方法是先一篇一篇地读,然后再一个方一个方地读,然后再是有相关联系的方剂一起前后看。在读医案的时候,我们要看清楚医案中的信息,尝试找到可以辨证的信息,可以做上标记。在对条文和方剂的解读的地方,看到有结论性、总结性的字句,我们也可以做一下标记。如果一开始就想进行“精读”,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在读完这个方的几篇医案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回看”、“总结”,即对我们做了标记的地方再仔细读一下,做一下笔记。


(3)整理笔记,做“思维/知识概念结构框架图”:
图片

等到我们都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把整本书对于我们有启发、有用的知识点都做了笔记之后,我们可以再对这些笔记进行整理,做一个知识框架图,即现在所说的“思维导图”。做完这一步,我们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已经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这个过程看似很耗时间,但却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因为整个过程下来,我们对于这本书已经有了很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哪些知识点有用、哪些知识点有争议或有问题,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这对于现阶段的自己来说已经真正完成了对一本书的学习。

如果自己对于书上的知识点还不够理解还不够熟悉,可以直接翻看我们的读书笔记,就不用一页一页地重新翻看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也不厚,只有三百多页)。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是我们初步的学习成果,至于如何运用,就是书本之外的事情了。而且有了读书笔记之后,我们就算以后还想再回头看这本书,想从这本书中再得到一些新的启示,结合以前的笔记,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差距在哪里。


二、从《经方实验录》这本书的结构来解读这本书

1.《经方实验录》的成书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1)成书背景:

①外患:西医开始进入中国,已经占据了医学界半壁江山,中医的地位岌岌可危之时

②内忧:时方和温病的流行,伤寒经方派已经被摒弃而不用,经方几近乎面目全非

(2)曹颖甫的简介、姜佐景的简介:了解作者个性人品和其中医观点


曹颖甫先师生平简介
图片

书中的简介

曹先生十二岁时读仲景先师所著之伤寒论,由此开启中医学习之路。第二年读阳明篇,用大承气汤成功救治邻家老奶奶;越一年,父亲的下利危重症被赵老中医用四逆理中类救回;南京秋试之时,自己的发热恶寒被陈葆厚先生用白虎加桂枝汤救治,至此,先生对中医笃信不疑,开始奋发学医。后与丁甘仁先生授课于上海的中医专门学校,丁公逝后,先生专注于授徒和门诊之事。后在战乱之中舍身取义,被日本军残忍杀害。

图片

②附百度百科简介

曹颖甫(1866年—1938年)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主张以研究经方为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生尊之为近代经方大家。

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于民国16年迁来上海设诊行医,兼主同仁辅元堂诊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

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学生数百人,秦伯末、章次公、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曹氏还能书、善画、工文章。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


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出任维持会会长,坚贞不屈而被日军杀害,其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

图片


③致敬曹公:

现代人趋利避险的自私,加上中医医师普遍医术不精、西医学说对中医学说的冲击,国人对中医的不信任,中医的行医环境越来越多阻碍,导致中医师有一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良风气,无关痛痒的“轻药”、“淡药”风靡医界,真正效力如雷的经方已经面目全非。但先生仍然不肯随波逐流,宁可病人因为不信任或其余诸多原因而弃药方而不用,也不愿意放弃对病人的诊治。先生身上处处体现着一切为病人而着想、担忧的精神。

轩岐嗟不作 吾道日以差 伪医充市井 居然多名家

出入富贵门 鲜衣乘高车 发汗辄豆卷 驱风惟菊花

治病若儿戏 误人宁有涯 目撃滋心伤 无计克群邪

拙巢曹夫子 词章有声华 余事及刀圭 宗法张长沙

伤寒金匮书 钻研兴偏赊 大剂起沉痾 美誉赢交加

名作登梨枣 精严无疵瑕 一编堪寿世 独以经方夸

岁在丙子十二月常熟晚学范麟灵昭未是稿


姜佐景先师简介:
图片

曹先生的得意门生,一生为专研真理、坚守中医信念而桀骜不羁,个性直爽,刚正不阿,从不含糊其辞,不屈服于俗世之流。正是这样的个性,才把这本《经方实验录》写得通透淋漓,通俗易懂,毫不含糊,生怕后世之人不能读懂而以多种简易的方式解说、分析推断和引申,破除古代医案医书从不讲清医理,让读者一脸茫然的不良风气。这样的著书风格才能让好的医理被世人正确完整地解读、吸收和运用,治病之术才能更好地广于传颂,造福百姓。

2.精彩序言摘录:序言并不都是对这本书的推荐辞:

殷、杨、张、姚序,编者自序摘录。从他们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中医立场和远大的中医志向,值得我们后辈细细品读和学习。


殷序:
图片

①现代医界比较多一知半解的人,喜欢创造新的方剂,一出来便被大家众说纷纭,医家自己不明说寒热虚实、或轻或重,对自己所创方剂的整体方义、药物组成并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仍然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形成世间“避重就轻”、“习非成是”的风气,意思是不讲明白知识背后真正有用的东西,对某些错误的观念习以为常后反而认为那是对的。

②“学医废人,几欲弃医”:从习医到开业十几年,自己很难精进医术、拓展能力以进一步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尚且属于比较轻的压力,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病人及其家属的质疑和责难。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小心辨证,大胆处方

药之功罪,固用者之功罪,何预于轻重大小之本身哉?:疾病之发生,是生理的反常,药物是利用其偏性去矫正生理的反常。病与药的关联是相反相成的。方药的运用,无所谓轻重,医者之胆量,无所谓大小。用得恰当的时候,桂枝附子也可以让人活命,用得不当,人参茯苓也会祸及生命。我有一些朋友常常劝告我不要用那些药性猛烈的药物,会引起世俗的注意,也很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不良影响。


杨序:
图片

自从轻药可以去邪的学说开始盛行,医者普遍但求无过避重就轻,经方不被人所重视,仲景方被人抛弃,曲高和寡,振兴中医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远,更加不可能与西医抗衡。


张序
图片

现今玄说盛行,喜空谈凭幻想,弃古人有实质经验的经方而不用,用轻轻之时方,则中医必陷于灭顶之灾,民生更加不堪设想。中医得以保存至今是因为起沉疴之药效,不是因为虚玄的学说和理论。


姚序
图片

医学史上,到了清朝就开始流行所谓“轻灵派”,主张用药轻巧。叶天士先生创“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学说,一辈子用药轻巧为多,那是因为他所诊多为达官贵人之小病,平时养尊处优,吃多了或稍房劳过度,稍微有不舒服,也只是偶然的小感冒,轻微的疲劳,不需要用很重的药,如遇风寒不需要用到麻桂之类的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就可以解决,即使不出汗而烦躁,也用不着大青龙汤之类,仅用普通祛风就可以解决。。。

但是后学者并不结合这方面的信息去看问题,所谓“浅学者流”,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看待问题还是喜欢以比较简单浅显的角度,不喜欢看深奥的文字。伤寒深奥,叶吴之指南条辨通俗易懂,于是他们看了叶先生吴先生的书之后,竟以为用药轻巧为金科玉律,认为伤寒古方不适合现代的社会,避“麻黄桂枝类”如避狼虎。再后来,师徒之间相互传授,后学者就习惯了用药轻巧之原则。现在病家的心理也是“避重就轻”,对药性猛烈的药闻之惊恐质疑,有心计的医师干脆就迎合这样的心理,想开猛烈药物的医师也因为病家的质疑而裹足不前,不敢处方。

图片

可能叶吴只是因为当时的诊疗环境、他们所接触的病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处方用药的特点,也不能怪他们,也许是我们后世人没有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去思考,导致误解了叶吴的学术思想。

温热派著书虽有偏执之处,偏执之处在于:把伤寒与温病分成一条鸿沟,但他们的著眼立足之点并未违背伤寒,其理论基础都建筑在圣人身上。如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曾说过自己的书虽然名为温病,但其实是伤寒论的另一对翅膀,如果能真正学好伤寒的人,断然不会质疑桂枝麻黄不能用,且其开篇即以桂枝论治。

后世之人名贤辈出,著书立说,基本也不能超出仲景先圣的遗训。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姜佐景自序:
图片

佐景既稍稍知医,目亲世人疾苦辗转床席。世之医者,曾莫能识。有大医焉,隐于市,能愈废疾,起沉痾,而人反莫之知。又因中西医论战之亟,而中医学之真谛竟莫能道之,不禁心怀悲愤,作经方实验录,以告当代之治医者,并以告当代之延医者。

丁丑孟春瑞安姜佐景志

简单意译:本人自从学医之后,目睹世人病痛而辗转不安。如今世上真正可以治病的高明中医师(指曹颖甫等),被埋没在熙熙攘攘的市集之中,却不为人所知。现今西医学入侵中国对中医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医学又日渐衰落,逐渐不成体系,所以我怀着悲愤之心写作这本经方实验录以告诫天下的医者。


姜佐景自我勉励之语:
图片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一病不治,医者之羞。老人之老,幼人之幼,视他人之恙如在己身上。

毋以一病之速愈而骄,毋以一恙之难疗而馁。先病家之忧而忧,后病家之乐而乐,斯可矣。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我勉旃。

简单意译:读书人要博学,有一事不懂就要感到羞耻;医者要精进医术,有一疾病不能疗愈,就要感到惭愧。应该把别人家的老人当做是自己家的长辈,把别人的小孩当做是自己家的小孩来对待,看见别人的病痛犹如看到病痛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不能因为偶尔顺利而快速地治愈了一些病症而骄傲自大,也不因某些疾病或病例很难治愈而失去信心。在病人担忧某些事情之前,医者能事先考虑到;在病人完全康复之后,医者才能放松绷紧的脑筋,我觉得要做到这样。医者自己的欲望(对于金钱名利)要小,行医救人开方处药的胆子要大,做事谋略上要周全,行为上要端正不阿。(英雄肝胆,霹雳手段,胆大心细)

其他部分:

3.独特说解要目索引:总结每个部分主要的、重要的结论。(这部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构建思维的框架)

4.主体部分(上卷和中卷):医案+对医案和方药的分析感悟+推翻某些不妥之言论和认识,分析伤寒论相关条文+医案后的趣闻:增添乐趣的同时增长一些认识。

5.主体部分(下卷):杂病论治:如悬饮、肺痈、肠痈、奔豚、历节、太阳转阳明、阳明病的几种情况。

6.附录:话题讨论:

如伤寒论中某些个别常用药的探讨、方证的对比学习等,可以从中学习其独到的认识,以增加个人在临床运用时的储备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