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思丨为什么我们很难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

 景夜思 2022-08-23 发布于安徽

01  读者的疑问

有读者问:“老师,你是如何做到稳定输出的?”

我很汗颜:“谈不上稳定啊,比如七月份的时候就停了将近一个月。”

我的公众号写作常写常断,常断常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很难像一些知名作者那样,稳定地写出高质量或者对读者有价值的文章?说到底,还是能力不够。

我很佩服张辉、刘润、秋叶大叔、曹将这样长期保持公众号日更的作者,他们不仅工作忙,写作频率高,更气人的是,文章内容写得都挺好。

有句话叫“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说的就是这个情况。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谈难度太高的话题,只聊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期稳定地做好一件小事。

有人说,长期稳定地做一件事很容易啊,吃饭、睡觉、刷手机,是我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不需要人提醒和监督,执行力满满的。

我们所谈的小事,不是涉及人的生理需求或者纯粹的娱乐,而是带有成长属性和价值感的小事。

这件小事可以是读书、写作、画画、创作视频(不是刷视频),可以是健身、散步、带娃、做家务,也可以是学习一种乐器,或者定期做公益活动,只要是对自己成长有帮助,或者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纳入长期坚持的考虑范畴。

02 长期做事的公式

如果要用一个公式去说明长期稳定地做一件事情,大概可以这样思考:

长期做一件事=热爱×方法×反馈-例外情况

长期做一件事情的难点在于长期,如果仅仅是让你今天读会书、写点文字、做点家务,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如果每天都去做,就很有挑战性了。

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态度,那就是做这件事情最好是基于热爱,这样就有更强的自驱力,而不是靠别人监督。因为外界的监督难以持久,也容易被逃避。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其次,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最底层的方法就是给这件事情分配时间,分配足够的时间,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再次,我们要注意反馈,有了正面反馈,会激励我们保持下去;有了负面反馈,我们可以对照检查,不断优化。

最后,我们要对例外情况制定预案。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出现了中断怎么办?避免临时状况让自己手足无措。

大致有了这样的思路以后,我们就可以想一想,目前自己最想长期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我们一起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为这件事情的顺利执行保驾护航。

03 热爱从哪里来?

热爱是帮助我们发现这件事情的线索。

有的热爱似乎是天生的,这叫天赋;有的热爱是后期培养的,这叫兴趣。

作家冯唐在《冯唐成事心法》里分享了寻找天赋的3个方法:

第一,哪怕别人反对你去做,也拦不住你。

第二,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满足感。

第三,有自己的风格,有人愿意自掏腰包支持。

但我们对兴趣的要求似乎要低一些。我经常在求职简历中的“兴趣爱好”一栏里看到诸如“读书”“写作”之类的字样,不知道是真的兴趣还是为了赢得面试官的好感。

有一次面试历史老师,问到对方喜欢读的书,对方说《明朝那些事儿》,我问对这套书熟不熟,有没有看完?对方说看完了。然后我问他,这套书最后讲了一个人追求自己理想的故事,请问这个人是谁?对方就蒙了。

刚开始我没准备问他,但是既然他说自己看完了,那就得验证下。显然,结论让我们都很尴尬。

热爱其实是有门槛的。

别人劝你别折腾了,但你心心念念地忘不了,就想去做,这股子动力非常足。

就拿饭后散步举例子,哪怕天再热,你也不会退缩,半小时以后浑身湿透着回来,也甘之如饴,到了这种近乎有点“痴”的程度,别人对你的影响和干扰就很有限了。

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我虽然不知道是否对你的健康有多大帮助,但是你对生活的掌控感肯定很强。

有一件能够长期坚持的小事,就能增强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04 长期做事的方法

谈到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把这件事放在最高优先级。

只有优先分配自己的时间给这件事情,才有可能去完成。例如你想培养每天晚饭后散步的习惯,那就在饭后什么都别做,吃完抹抹嘴就出门,别着急洗碗,也不要坐在餐桌上刷手机,立刻换鞋出门,晃悠半小时再回来做该做的事情。

如果想每天晚上写作,那就推掉所有事务,给自己留出1-2个小时的时间。方法很简单,只要你真的把这件事情当做最最重要的事情,就会发现“没有时间”的确是一个人逃避的最大借口。

吴军老师在《见识》一书中讲过两个女生准备出国留学的故事。A女士三本学校毕业,在一家单位上班,工作没有那么忙,但是她自己总把很多杂事当回事,喜欢瞎忙活,业余时间本应该用来复习,但是她却经常和亲戚朋友聚会,时不时做美容美甲,等到晚上想看会书的时候,人又困得不行,效率极其低下。

B女士是大专毕业,在医院当护士,有时候还需要值夜班,虽然她本人并不聪明,但是为了准备托福和GRE,她推掉了所有的交际应酬。值夜班的时候如果没什么事情,她就用来背单词。两年后,她居然被全美公共卫生领域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为硕士。

她成功的方法就是少做点事情,把要做的事情减到最少。

一次只做一件事,甚至是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把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从我们的时间表中赶走,为那些值得长期做的事情留下空间,是最重要的方法。

至于具体的方法或者技术,只需要适合每个人就行。

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效率上的差异,我们要做的不是花很长时间找到那个最优方法,而是要找到我们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方法。

如果你一直处于找方法而不是立刻行动的循环中,事情就不会被执行。

很多时候,好方法是在具体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逐步被发掘的。哪怕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只要你一直在做,只不过效率低一点,用的时间长一点,没关系,我们要的是最终结果。

以前写公众号的时候,我会寻找一些好的编辑器,调整各种格式的排版,但后来还是全部舍弃,直接在公众号后来的编辑框里做最基本的调整就行。

具体到写作,可以使用语音输入法,提升写作效率;可以多读书,寻找写作的题目;读者的提问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这会引起作者的反思,去提取自己尚未成型的经验,输出成一篇文章;工作当中的突出成就,看到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写作分享的素材……这些都是具体的技巧。

很多事情是一样,只要你为其腾出时间,其他的都好商量。

05 重视反馈的作用

一个人的热情再高,也经不住长期的消耗。

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给自己加油,通过获取内外部的反馈,给自己加油。

写作的时候,很多读者会在后台留言表达感谢,会在文章底部的评论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非常好的正面反馈。因为读者的催促更新,就是让作者摩拳擦掌、大干一番的最好动力。

别小看了这些留言,它们是带着温度的小铠甲,让我们抵御住“放弃”“偷懒”等想法的一次次攻击。

我也常常会把这些暖心的留言截图下来,存在手机里,在自己动力不足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

我记得刘润老师甚至把一些读者的来信印刷出来,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天都会看到这些感谢信,让自己活力满满,充满干劲。

反馈有很多种,可以是别人给你的反馈,也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反馈。

别人阅读文章后,情绪得到安慰、缓解、消散,甚至还能得到一个新思路、新方法,这不仅让读者感觉到快乐,而且对作者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一件事。

除了他人反馈,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建立反馈的通道。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美国作家,刚开始为了激励自己写作,幻想自己的新书上了纽约图书畅销榜,而且他还专门做了一个假的图书封皮,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排行榜榜首,每天拿出来看一看,以此激励自己。

我们还真别瞧不起这样的方法,后来这位作家的书真的上了畅销榜。如果我们连想都不敢想,更不会去做,做了哪怕概率再小,也可能有千分之一、百分之一,但是不做就没有可能性。

如果在启动一件事情上有困难,我们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提示物品,比如说一个玩偶,一个手办,一个桌面摆件,每当你看到它们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要去做某件事情,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它们也会给你加油鼓劲。

06 如何应对例外情况?

面对例外情况,一是要有预案;二是别太在意。

邓亚萍在《心力》一书中提到了如何应对例外情况的方法:

遇到这些例外状况,首先启动的是你的理性,你马上就能找到事先做好的预案。而不是手足无措,立刻被感性接管大脑。

当然,设定例外状况也有注意事项。

第一,对应不同的例外状况,采取的行动一定要明确。比如,你可以说“早上起不来,那就多睡半小时”;但你不能说“早上起不来,就睡到饱为止”。

第二,就算有例外状况,整体的目标也不能有大的变动。比如今天预计要背100个单词,因为起晚了,只能背80个。那少背的单词呢?就要平摊到接下来三天里,每天多背一些单词,不能让例外状况干扰到整体进度。

例外情况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例外情况发生以后,我们将其常规化。

比如说写作,我们可能因为工作忙、出差、生病等情况,耽误几天,没有完成当天的写作,但等到这些例外事件结束,我们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后,却没有把之前的习惯续上,依然假装自己没空,脱不开身,于是安慰自己今天就别写了,明天再说。我就常常因为这样,导致一两周甚至一个月都犯懒装傻,直到被读者催更,再没法子继续躲懒。

就像邓亚萍说的那样,偶尔睡会懒觉可以,但是得有底线,偷懒落下的活儿,得平摊到未来几天,而不是直接销账了事。

最后,如果你也想发展一个兴趣爱好,或者想长期稳定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拿出本子和笔,对照“长期做一件事=热爱×方法×反馈-例外情况”这个公式,给自己做个初步的规划,一边执行一边优化。

你有没有想做或者已经长期在做的事情?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