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源寺社区游

 古磨盘州人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第一次知道法源寺,那是通过台湾作家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由是开启了我与北京法源寺的缘分。
去了很多次法源寺,每个时段都能感受到法源寺不同的美,带着家人去过法源寺,还介绍过朋友去法源寺,每一个去过的人,感受都是差不多的。因为疫情,我也吃了好多次闭门羹,法源寺让我有点遗憾的是,在丁香花开的季节,我一直没有赶上。
法源寺去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对它及周边熟络起来。我知道了,法源寺不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个地区,一个从唐代就一直存续下来的地区,因为法源寺及周边地区的故事,才让法源寺这座寺庙变得底蕴十足,也许这是很多人去了法源寺还想再去的原因吧。
法源寺最早叫悯忠寺,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祭奠东征高丽阵亡将士而修建的,此后的历朝历代都进行了修缮,名称也几经修改,最后一次修改还要追溯到清朝雍正皇帝,后来,乾隆题写了“法海真源”的匾额,算是给法源寺一个定论了。
目前掌握的资料,好像没有提到过法源寺在佛教界的影响力,是否出过高僧大德,在宗教界是否有特殊的贡献和地位,可法源寺在明清朝确实还是有知名度的,原因为什么呢?
法源寺地处北京城的西南边,在北京的外城内,那里是明清朝很多地方的会馆所在地,外地来京的达官显贵通常都会住在内城里,一般的商人、读书人或者访客只能栖身于外城。只因城外大多荒僻,且进城办事颇费周折,选择在南城居住,方便进城办事。
在古代,寺庙是有社会功能的。对于活着的人,他们遇到心急火燎的事,一般都去寺院祈祷,期待从神灵处获得暗示。比如考功名的,做生意的,或者长途奔袭的,不在庙里添柱香,心里总是不踏实。
而对于亡人,寺庙的作用就更大了,一者需要和尚为亡灵超度,再者,那些到京城奔生活的人,最后都想叶落归根。灵柩不能一直放在家里,寺庙提供义庄予以灵柩暂厝,待良辰吉日或者有顺路船只,再护送回家乡。
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就义之后,他的灵柩就停在法源寺。后来,杨昌济先生故去后,他的灵柩也停在法源寺,毛泽东和杨开慧还在法源寺给他们守灵。
能将生死连接在一起的法源寺,它自然就成为那一片区的中心,那一带有菜市口,有法源寺,还有很多会馆。
先说湖南会馆吧,1920年,毛泽东住在湖南会馆,目的是为了号召湖南民众对军阀的声讨,现在法源寺东南边的陶然亭公园里的陶然亭上还有详细的史料展。湖南会馆现在已经成为回民幼儿园,即便不改造,估计也难觅当年的踪迹了。
再说浏阳会馆,这里现在也被命名为谭嗣同故居。说起谭嗣同就比较复杂了,很多人以为他是湖南人,其实,他祖籍湖南,出生在北京的烂漫胡同(烂面胡同),即现在浏阳会馆所在的半截胡同的边上的一条胡同,成年后在湖南求学和活动。谭嗣同的父亲官至户部郎中、湖北巡抚等职,他是以湖南学子的身份参加举人考试的,后来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在北京奔走呼号。在北京期间,他住在浏阳会馆,直至戊戌变法失败后被俘,他一直住在这里。假如他不是独自去拜会袁世凯,假如袁世凯不出卖变法的消息,戊戌变法的结果真的不知道,可历史就是这样注定了。谭嗣同原本可以像康梁一样选择逃亡,可他就是一条血性汉子,在别人劝他逃亡的时候,他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当了戊戌变法的先驱。谭嗣同被杀的菜市口离他住的浏阳会馆不过5分钟的路程,菜市口、浏阳会馆、法源寺成三角形,这是谭嗣同活动的区域,仅凭这一个事件足以把法源寺社区划为爱国主义基地。现在浏阳会馆处于腾退中,但愿,早日能还原谭嗣同故居的样子。
最后不得不提绍兴会馆,会馆位于南半截胡同。1912年鲁迅先生来到北京就住在绍兴会馆,当时在教育部当差。1916年,在钱玄同先生的邀请下,他以鲁迅的笔名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在法源寺北边的几条胡同里,我还看见了济南十六邑馆、宁羌会馆等,西城区要把那一片打造成会馆文化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假如全部改造完毕,以后法源寺社区会成为北京南部非常好的文化旅游圣地。
文化因为人文而赋予不同寻常的意义,而人文的核心是法源寺。记得在法源寺里,我带着兴冲冲的心情准备好好地解说一番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系统地向读者展示我心中的法源寺的地位,感知知道的多,可系统地说出来还需要积累。
只能再慢慢感知。

毗卢殿的五方佛

安静的法源寺

绍兴会馆,不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否住这儿。

毛主席在此住过

现在成了幼儿园。

山东十六邑会馆

故居内在腾退

觉得谭嗣同该住这儿

绍兴会馆

宁羌会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