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万亿大健康产业崛起前夜,谁能率先打通“医疗+商保”价值链?

 skysun000001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健康保障,这是十四亿国人的刚需。面对16万亿的蓝海市场,巨头与创业者们迎风而动,角逐「医疗 保险」大健康浪潮。


互联网医疗各方势力均已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并将商业健康险作为了主要的变现突围方向。

图片

数字化时代的竞争,本质其实是生态之间的竞争。

综合来看,中国「医疗 保险」有三大类:

1.传统保险机构纷纷并购线下医疗机构,逆势进入医疗支付领域。

2.创业公司与独角兽们纷纷抢食大健康蛋糕。

3.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互联网医疗,纵深进入“医、药、险”大健康领域。

图片

跨界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打通“社保-商保-医疗机构-用户”之间的数据与服务壁垒,早已成为行业与监管部门的共识。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在医保支付方面,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纳入医保基金的支付范围。”

图片

但据观察,截至目前,全国仅有极少数地区的部分互联网医院开通了医保支付线上结算。


图片

以广东为例。截至今年4月底,广东仅有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20余家互联网医院可以享受医保支付线上结算服务。

然而,广东省内已上线超过130余家互联网医院,其医保线上支付结算的覆盖率仅约为15%。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自身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打通医保线上支付结算的概率几乎为0。”

即便部分民营互联网医院打通了医保线上支付结算服务,但在院内院外医疗数据割裂,以及数据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它们仍然难以拿到用户真实的诊疗数据。

因此,互联网医疗玩家们纷纷转而发力更具有商业前景的商保领域。但结合现实看,其痛点也同样突出。

图片

据公开资料,多家行业内头部玩家的模式基本都是与外部保险公司合作设计健康险产品,并为用户提供医疗或健康管理等服务。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与保险公司各自拥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其数据传输与服务共享必然存在一定的组织壁垒。而如果健康与诊疗数据出现差异,极容易导致保险方最终拒赔,影响用户体验。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健康险的赔付为30%-40%,前几年甚至仅有10%-20%,而美国头部健康险公司赔付率则约在80%-85%。

另外,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与保险公司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保险产品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导致双方合作很难实现深度融合。

图片

对战

如何成功实现“医疗 保险”,打通医疗和保险数据?

图片

各方在线医疗与保险机构,兵分各路突破:

1.互联网医疗公司,他们依靠庞大的用户资源,凭借技术、供应链等优势,依托药品、诊疗、健康等大数据,逐步稳健向保险领域创新探索。

2.创业型移动互联网公司,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营销,它们或凭借网络互助、网络众筹多种方式获取流量,建立保险经纪平台,帮助传统保险公司卖保险,其商业模式主要为佣金。

3.传统保险公司收购线下医院,期望从医院获取个人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保险业务。但是,医院属于重资产,收购需要耗费巨量的资金,这类传统保险公司扩张进展缓慢。

图片

打通医疗保险,最难的地方在于——打通支付端口。


图片

图片

征途

美国健康保险历经近90年发展,逐渐形成以管理式医疗为核心的健康保险市场。

美国以商保为主,医保解决最基本的就医保障,想要获得更多的保障就需要自行购买商业保险。

所谓管理式医疗保险体系,即在一个健康维护组织体系内,同时整合了保险公司、医院集团和医生团体,三者完全打通,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在该体系内,由于利益共享机制,医院集团会更愿意帮助保险公司做患者的健康管理,以减缓疾病的发生,同时在治疗期间也更有动力选择更具性价比的治疗方案,以实现医疗控费的目的。

图片

医疗数据既能够使保险公司有效的干预医疗行为,又可以以数据为基础设计出多种类型的保险产品。也就是说,互联网医疗接通保险,本质上是打开了无限潜力的医疗数据的大门。


互联网医疗生态圈将成为中国式健康管理的破局利器。中国大健康产业仅处于发展初期。打通健康医疗16万亿大市场,这是一场漫长的征途,各路英豪竞发,谁能持续领先?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