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城边上曾经的华北第一大湖——三角淀消失之谜

 风吟楼 2022-08-24 发布于广东

明朝,三角淀的名字大量出现在官方史籍和民间文献里。《明史·地理志》在介绍固安、东安(今安次区)、大城等县治沿革时,都曾提到了三角淀

如“固安”:“固安府西南。元固安州。洪武元年十二月降为县。西南有拒马河,即涞水。源自代郡,下流合易水为白沟,入三角淀。”再如“东安”:“东安府东南。元东安州,治在西。洪武元年十二月降为县。三年徙今治。南有凤河,即桑乾分流,南入三角淀。”又如“大城”:“大城州东南。东北有黄汊河,源自交河,分流至县境,入三角淀。”另据明朝学者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载:“三角淀在武清县南,周回二百里。”

文章图片1

明朝时的三角淀,范围涉及到今天的武清、静海、西青、北辰、霸州

通过明朝的上述文献记载可知,在明朝时,三角淀范围非常大,周回(周长)有二百里。它不仅接纳了海河流域几乎所有西来水道的上游来水,而且连通了上下游的数十个州县,形成了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黄金水道。在明朝文献中有很多吟咏三角淀的名篇佳作,这都缘于其独特的水文地理条件。

到了清朝早期,三角淀承袭了明朝的水文地理环境,它仍是武清南部一带最大且最为著名洼淀,其范围甚至超过了位于其西部的东淀、西淀。

《畿辅通志》载:“三角淀者,其初本巨浸也。当西沽之上游,袤延霸州、永清、东安、武清,南至静海西及文安、大城,绵亘七州县,凡清河、子牙诸水正流及永定支流咸注于此。” 《新志》亦载:三角淀“合相近者诸泊淀,总谓之东淀。云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亘百六十里,南北二三十里或六七十里,为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永定河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

《新志》的记载,与《畿辅通志》对三角淀范围的描述是一样的,但名称有异。《新志》所言东淀即是三角淀,恐不妥。笔者曾在谭其骧先生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部分》,找到了直隶顺天府一带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东淀与三角淀是并列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是连通的。二者以武清南部王庆坨为界,以西为东淀,以东为三角淀。笔者推测,由于两个洼淀间连通紧密,并且构成东西方向上的水上重要通道,所以,古人可能分不出二者的边界,索性把二者都称作三角淀或东淀也是有可能的。

  进入清朝后,三角淀命运发生了根本转折。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朝代里,永定河多次被导入三角淀,致使三角淀被逐渐淤高并消失。据清光绪年间《畿辅通志》载,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于成龙组织修筑永定河大堤,南堤自良乡县老君堂村起,东南至永清县郭家务村止。北堤自良乡张庙场村起,东南至永清县卢家庄村止,堤长 80里,挖掘河道400里,河道从永清朱家庄再汇入安澜城河(原名郎城河),经武清县南部三角淀入海。永定河为多沙河道,其所经之处,遗留大量的泥沙,三角淀大部分区域在很短的时间内均被其填垫淤高。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大学士朱轼承命兴修水利,他将霸州柳岔口稍北的永定河段改为下口,其南岸自冰容村另筑新堤,至武清县王庆坨止;北岸自何麻子营接筑堤工,至武清县范瓮口止,掘河入三角淀。乾隆十五年,以乾隆三年所筑之南堤坡埝为南埝,以乾隆四年所筑之北大堤为北埝,自得胜口村至王庆坨南,再挖一条长22里的引河,穿越已经淤高之三角淀,往东入于叶淀,以达津归海。

  据《清一统志》载:“按,古时唯三角淀最大,又当古沽之上,故诸水皆会于此,今渐淤而小。”有关三角淀消失的最明确记载是清乾隆七年的《武清县志》:“三角淀在县南八十里,一名笥沟,一名苇淀。周围二百余里,即雍奴水也(见(名胜志》)。盖数千年东南薮泽之雄,而近今畿辅诸水所藉以停蓄游衍者也。永定、子牙、中亭、玉带、会同之流无不入焉。数年以来,永定河流迁徙无常,浊水灌入,日渐填淤,将成沃野,小民可以种植,固目前之小利。然东南失此受水之一大陂泽,倘遭水泛,诸河之下流无所停蓄,不为漫衍横流,势必直穿漕运,亦司民牧者之所殷忧也。”

也就是说,三角淀在乾隆七年时期,基本上已经淤积成陆,并且被当地村民开垦为耕地。

  按照上述记载,三角淀在清乾隆十五年时已基本淤积成陆,为使永定河水下泻,只得又在三角淀内开挖新渠,“穿淤高之三角淀而东是入叶淀,以达津归海。”

  另据《武清县地名志》载,三角淀在天津市西部,河北省中东部。跨永清、安次、武清、北辰四县区。泛指永清县贺尧营以东,北辰区北运河以西,北至北遥堤,南至河头、青光、杨嘴一线,习称浑河套 ,即永定河老泛区。呈三角形,故名。为缺口洼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筑永定河左右大堤和南堤,将部分永定河水引入淀内,并与大清河隔开使永定河河道固定。1939年永定河向北改道,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增产堤。今之三角淀范围专指增产堤以西、以南,北遥堤之间地域。东西长约37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包括今武清区王庆坨镇、汊沽港镇、石各庄镇、陈咀镇所属区域,地面高程6.2至9米。现为农田,作物以高粱、小麦为主。

  从“弥漫野水集渔舟”的传统水乡,到现在重要的堤南粮仓,三角淀二百年来的变迁,足以令人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原载《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作者:侯福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