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太阳病,坏入少阴——桂枝加附子汤,芍药附子甘草汤,苓桂术甘汤

 谷山居士 2022-08-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太阳入少阴去路十七章

少阴以寒水而化君火,平人水火交则肾水温。阴盛之人,水旺火衰,肾气原寒。病在太阳,表阳外郁,内寒已动。一有汗、下、温针之逆,阳亡土败,寒水无制,水邪泛溢,死不旋踵。扶阳明而抑少阴,良工当思患而预防也。

1 足少阴水气为寒,从手少阴君火,化气为温。水火相交,肾水温暖,则人不病,病则伤肾水之寒也(此从内伤论)。病在太阳,表阳寒伤,内寒已动,一旦误治,则坏入少阴。

2 汗为正治,而汗后不愈又有杂证,阳盛者,汗出伤燥入阳明,阳虚者,汗出伤湿入太阴,寒动者,一有误治,而入少阴。入少阴者,寒水无制,水邪泛滥,死不旋踵。扶阳明而抑少阴,良工当思患预防也。

太阳九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生姜三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破八片,余依前法。

卫阳汗泄,皮毛失敛,是以汗漏不止。表虚,是以恶风。汗亡血中温气,木郁不能行水,是以小便难。阳亡土败,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肾主五液,入心为汗,肾气者,诸阳之本,汗漏不止,则肾中阳根,泄而不藏。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达肝木之郁陷,芍药敛风气之疏泄,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附子暖肾水以益阳根也。

1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是汗出不止之义,术语叫汗漏不止。风泄皮毛,汗出不止,经阳外泄,所以恶风。(也可以理解成,汗出不止,而恶寒之义)。发汗解表,汗出阳泄,少阴阴盛,则水寒土湿而木陷,木陷生风,风泄表阳,所以汗漏不止。土湿气虚,不能行水,木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少阴水寒,土湿木陷,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此是诸寒收引,四肢拘急之义。桂枝加附子汤,附子温少阴之寒水,则土燥而木升,桂枝升清阳之下陷,芍药行血疏木,以解挛急屈伸。疏木建中,调和表里。

2 本条医案,就是阳虚之人,发汗解表,反汗出阳泄,变为少阴之阴盛水寒也。太阳坏病,坏入少阴。附子补外泄的阳,桂枝汤,疏木建中,调和表里也。

恶风者,风泄经阳而失收藏也。汗漏不止,因于风泄,此风从何来?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风为内寒而生也。此寒从何而来?因发汗而汗出阳气也外泄也。为何发汗而亡肾阳?少阴寒水,是为阴脏,而主收藏阳气,发汗则泄经阳,而阴脏失藏也。水寒则木陷,木陷而生风,风泄经阳,则汗漏不止,是肾中之阳根,泄而藏也。这就是所谓的中风,即是外感病,又是内伤病(《金匮》偏瘫半身不遂)。外感太阳病中风,与内伤阴寒木陷之风,统称之中风病。也可以分开区别,外感经阳之“阳风”,阴盛内寒之“阴风”以便理解。

3 本条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之证,是典型的阴盛内寒,诸寒收引之证。对比附子汤的阴寒凝结的身痛证。

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汗漏不止。(水寒土湿风动)

附子汤—————身体痛,骨节疼,手足寒,欲寐。(水寒阴凝土湿风动)

4 附子温肾阳,桂枝汤内建中气,外和营卫。重复一遍,以便理解七十三四条。桂枝汤不为发汗之剂,是和营卫而自汗,加附子也不为发汗之剂。是增桂枝加附子,汗出而助汗,是病在里而攻表,当下而反温,此是治病不得法,反汗出多而成坏病。

汗出多,脚挛急证,也同本条的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条反用桂枝加附子汤救逆止汗。相同的一方,前面用来发汗,本条用来止汗,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所以前面为误治。

图片

太阳九十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三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汗泄血中温气,木郁阳陷,故表病不解,而反加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清风而敛营血,甘草培土而荣木气,附子暖水以补温气也。

1 汗泄血中温气,木郁阳陷,故表病不解,汗后亡阳,故见恶寒,里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行血疏木,甘草补中以升陷,附子补虚,温燥水土,木升营行,卫气外出,则内外不寒。

2 汗后不解,反恶寒者,此恶寒是在汗后,不为太阳之寒,而为少阴之内寒动,因虚故也。太阳六十四,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实也。

3 本条恶寒,对比太阳八十二,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本条恶寒,是汗后之虚,故加附子,补里之虚。前条微恶寒者,此是表病不解而误下,故用桂枝解表之恶寒,附子救误下之坏病。

太阳九十四: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申明上章恶寒之义。汗下亡阳,必身体振寒,而经脉细微。所以然者,以下伤其内,汗泻其外,内外之阳俱虚故也。

1 下之后,复发汗,汗下亡阳,必身体振寒,而经脉微细,以内外俱虚故也。

2 先下伤其内,后汗泻其外,内外之阳俱虚,故身体振寒,故经阳脉微而里阴弦细。此是申明上条恶寒,是因内寒内虚之义。微是经阳脉微,细为阴弦血少之义。此也是上条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滋阴之弦细,附子温经阳之微,甘草建中实脾。

图片

太阳九十五: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吐伤胃阳,则病上逆,浊气冲塞,故心下逆满。阳气浮升而无根,故起则头眩。下泻脾阳,则病下陷,风木抑郁,故脉沉紧。木愈郁而愈升,升发太过,而不得平,故气上冲胸。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脱泻,木枯风动,于是身体振摇,势如悬旌。此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也,苓桂术甘汤,苓、术泻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1 伤寒,若吐若下后,吐伤胃阳,则病上逆,浊气冲塞,故心下逆满。此是吐下败中,土败则不能障下焦之阴邪。气上冲胸者,此是土湿而木陷,郁而上冲也,如奔豚之理,升而不能,气上冲胸也,因于脾家之湿盛,肾家之积寒,本气之郁冲也。泻湿疏木则已。起则头弦者,此因湿阻,阳气升浮,离根之象。脉沉紧者,沉为脾陷,紧为下寒。发汗则动经,是汗泄经阳,则营中之温气外泄,血郁不行,木枯风动,身体振摇,势如悬旌。

脉见沉紧,沉为在里,紧为寒,之盛也。吐下败中,湿寒内盛也。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泻水以行气,、白术燥土以化水,桂枝疏升清阳之脱陷,以止冲逆,甘草补中而缓冲也。

2 脉见沉紧,此为阴寒之脉,应是附子类汤,却没有用附子温阳,而是用苓桂术甘汤泄水。附子为温补,苓术为泄水。寒为阴气,水为阴质,阴寒生水,那就泄水,泄水燥土。沉紧之脉,为仲圣阴阳脉法的阴脉,眩晕之症,即为水阻之阳气升浮之象。

3 木性升达,是为顺畅,湿滞经络而阻木气,木陷则冲,故气上冲胸也,此皆为木性使然。桂枝,外能通经解肌,内能疏木升陷。既宜于木之冲,又宜于木之陷,而木气上冲者,实因木气下陷也。木气郁陷,则百病丛生,桂枝者,疏木升陷第一要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