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酿四十年的“茅奖”书单里,有哪些不能不看的神作?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8-24 发布于山东
'
国内的文学爱好者们大概都知道“茅盾文学奖”的名声,作为内陆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其影响力在国内首屈一指。四年一次的茅奖评选堪称中国的文坛盛会,我们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路遥、熊召政、格非等作家,都曾在茅奖中折桂而归。

四十多年来,茅奖的书目中集聚了相当一部分好读、耐读、值得读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文字扎实、故事精彩,几乎代表了国内当代作家的顶尖水准。你能从中读到经典,也一样读得到新锐,你能从里面读出时代的烙印,也能从中读到对未来的希冀。

预祝你入坑愉快!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获奖年份:1991

《平凡的世界》于1988年凭借最高票获得茅盾文学奖殊荣,这部书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对读者影响最大、最受人尊敬的小说之一。前段日子,主播董宇辉曾称《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堪称封神的书”,他“从初三到大学,一共读过六遍。”

这部足足一百多万字的长篇著作讲述了一个平凡却热血、温暖又动人的成长故事。小说的主角是孙少平与孙少安,哥哥孙少安在家乡创业,弟弟孙少平到远方闯荡,兄弟俩经历了爱情与欢乐、挫折与痛苦,最终在社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平凡的世界》故事中的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每天为了具体的生活而伤神费力。这本书道出了每个平凡人的心声,跨过漫漫时空,散发出恒久的光芒。

《少年天子》

作者:凌力

获奖年份:1991

同在1991年获奖的《少年天子》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

面对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政治风云迭起。顺治能书会画,多情善感,醉心追求心向往之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但皇帝的爱情和婚姻牵连着宫廷权力的争夺,顺治在这方面的举措也引发了爱和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顺治在政治上的失败和爱情上的破灭,反映了其深刻的性格悲剧和历史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获奖年份:1991

同在1991年获奖的还有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这就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穆斯林的葬礼》。它书写了一个玉器世家三代人不同命运的故事,犹如一篇悲壮的回族历史画卷。它浓缩了回民族的性格和灵魂,是人的颂歌,爱的颂歌,民族精神的颂歌。

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霍达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以及几辈人的生命体验。艺术结构严谨,运用“平行蒙太奇”写法,交叉地表现两代人的命运,相映对比,手法新颖,又加深了时代感。

有评论家说,《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巨型玉雕”,“这活儿做得地道”。

《张居正》

 作者:熊召政

 获奖年份:2005

《张居正》于2005年以全票获得茅盾文学奖。为了这部作品,作家熊召政深耕10年,钻研数百部史书典籍,逐一考察古迹;3次易稿,全书232个人物均有原型,将正史与野史、官场百态与民间万象熔于一炉,连金庸都曾感叹“自愧不如”。

不少读者戏称《张居正》是一部明朝版的“权力的游戏”。

张居正出身寒门,无家世可倚仗,他16岁就考中举人,23岁成为“储相”,30岁却不得已失望归乡,隐忍25年,终于位极人臣,为明朝续命近100年。本书深度还原了这位白衣学子的自我成就之路,这位帝国首辅的铁血与丹心,和一个时代的生机与转折。


《暗算》

 作者:麦家

 获奖年份:2008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可以解开敌人的密码,却难以解开人心的密码。

麦家老师的《解密》《暗算》等作品,写的是一群在喧嚣中依然像磐石一样坚定、安静的人,一群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人,他们完全生活在常人的认知之外。他们的才华能够改变世界,却无法改变自己可悲的命运。

《暗算》中,阿炳和黄依依天赋异禀,意志坚定,是为了理想和高贵的目标而甘愿隐姓埋名的天才。他们的工作是捕捉风的讯息,是聆听死人的心跳,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要和魔鬼做交易,随时可能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一旦回到阳光之下,他们的表现却仿佛白痴,谁也不会想到,生活才是致他们于死地的陷阱。

就像作者麦家说的:“《暗算》中的阿炳和黄依依,让我发现了缺点所带来的美,因为他们的脆弱、不堪和迷失,我更爱他们。”

图片

《江南》三部曲

 作者:格非

 获奖年份:2015

2015年盛夏,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现场,《江南》三部曲以全场最高票获选。这部历时17年才写就的恢宏巨著,在那一刻获得了它应得的荣誉。

尽管距离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年有余,格非笔下的花家舍却仿佛穿越了时光,仍能让如今的读者感受那一丝独属江南的氤氲水汽。三部曲分别以三个身处不同时代的人物为主角,讲述了一片土地上一个家族五代人跨越百年,在时代浪潮中往复于清醒与迷茫,逐梦与破碎的故事。

第一部《人面桃花》通过少女陆秀米的成长历程,展现了清末民初人们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的期待和迷茫;第二部《山河入梦》则讲述了秀米的儿子谭功达幻灭的理想和爱情;第三部《春尽江南》的故事和当下更为贴近,以谭功达的儿子谭端午的经历为故事主线,将一个物欲横流、鸡零狗碎的时代展现在读者面前。

人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江南》三部曲讲述的,是花家舍这片梦想之地上五代人历经百年的“长征”。江南仍在,长征依旧。儿女情长也许不过是瓦上轻霜,唯有文字能跨越时间,记述下这片土地的叹息。


《江南》三部曲之《人面桃花》

 作者:格非

 获奖年份:2015

《人面桃花》作为《江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因清丽淡雅的江南气质和草蛇灰线的笔法最为读者熟知,格非也凭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今年,《人面桃花》推出了全新精装版,以经典雅致的装帧设计更好地复现了格非笔下的江南韵味。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革命、理想的故事,是一个少女成长的个人史,也是每一个被裹挟在时代江流中的激越灵魂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格非写到夏日的汗,冬夜的雪。少女隐秘的心事,相爱之人粗放的激情。书中喜鹊作的那一句诗,也是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杏花春雨江南,灯灰冬雪夜长。”整本书如浸润在江南雨雾中一般,在梦与现实之间交错穿行。主人公秀米在旁人眼中,一时是“疯子”,一时又是革命先驱。对于秀米自己而言,她只是一只花间迷路的蚂蚁,面对一个巨大而陌生的世界,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方向。

阅读《人面桃花》,亦有着解密一般的快感。线索被巧妙而隐秘地编织入故事的针脚中,这玄妙的“花家舍”,等待有心的读者慢慢解读。


《北上》

 作者:徐则臣

 获奖年份:2019

2019年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北上》,以跨越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域,以精妙的镶嵌结构、圆熟细致的叙述、针脚绵密的细节,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的百年故事。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讨了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

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飘摇,京杭大运河的千里逶迤,以时空之力保障了这部长篇小说内在应有的“长卷品格”。域外探险者与中国知识分子、底层人士的相遇别具深意,作家徐则臣在此种“简写近代史”般的格局下,展开着替两种文明彼此做出文学说明的努力。关于起源与去处的疑问,关于兴盛与衰亡的探寻,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关于情感与心灵的救赎……所有这些纷杂厚重的话题,都收束于汤汤大水之中。

《北上》是一部令人击节之作,它知难而进,掀开、剥落着日益坚硬的历史茧壳,寻找和还原了关于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的历史记忆。

跨越四十多年的沉淀,这些在茅盾文学奖中大放异彩的作品,早已流淌进阅读者的血脉中,成了文学爱好者们精神世界的给养。

这些精彩、有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力量,将最终在时间洪流里,留下经久不衰的华语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