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大运河沿线上的中国古都城

 蔓萝花 2022-08-24 发布于安徽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途经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全长约2500公里。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约239公里。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与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一起,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22日,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大运河南下。

这些货物沿大运河从南至北的路线大致是从宁波溯浙东运河西行,至杭州沿隋唐大运河西北行,沿途又经过浙江绍兴、杭州,江苏苏州、无锡、南京、扬州,河南开封、郑州等中国古都,在洛阳与陆上丝绸之路交汇,北上后直抵古都北京。

元明清时代,沿京杭大运河线路,在扬州北上,经由中国古都城市有江苏徐州,山东聊城、济宁、滕州、邹城、曲阜、德州,河北邢台、古邺都、大名,直抵北京。

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分布着如此之多的古都。我们按运河沿途途经古都的顺序来简要叙述几个。

这些历朝历代的古都,它们都是当时全国或者某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些古都城市和大运河一样,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的璀璨明珠,是我们窥探历史风貌的一把钥匙。

从西晋开始浙东运河通航以后,杭州可以通过浙东运河经宁波入海。南宋于1129年从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历孝宗赵昚、光宗赵惇、宁宗赵扩、理宗赵昀、度宗赵禥、恭帝赵㬎,于1276年降元止,累计148年。此前,杭州还是十国吴越907年至978年时期的都城。

南京先后是东吴都城建业与东晋都城建康,之后是南朝宋、齐、梁、陈都城,十国时期杨吴、南唐都城,明、南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的都城。

开封建都历史始于夏朝都城老丘。此后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城,宋朝、金朝的都城以及明朝陪都。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建都历史最早始于夏朝都城斟鄩和商朝都城西亳。此后先后有大一统王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局部区域王朝东周、三国魏、北朝魏、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西周周成王主要建都洛阳,汉高祖刘邦一度建都洛阳,1932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洛阳还是西周、新莽、十六国后赵、后秦,北朝北周,五代后汉、后周、北宋、金朝等政权陪都。此外,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曾建都于洛阳市域的宜阳县。

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建都历史始于先秦时期的蓟国与燕国,十六国时期的前燕,之后先后有辽、北辽、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建都北京。此外,北京是中华民国1912年至1928年这一时期的都城,1949年至今也一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

对历朝历代的古都,无论是全国性政权还是区域性政权,作为古都的城市,都是当时全国或者某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些古都和大运河一样,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的璀璨明珠,是我们管窥历史风貌的一把钥匙。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工程浩大、受益广泛,是活态遗产。然而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20世纪上半叶京杭大运河出现断流,黄河以北段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

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水利部会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4月14日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此次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供水、引黄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黄河以北的京杭大运河707公里河段补水,补水量约5.15亿立方米。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8个地级行政区,41个县。

这次补水水源构成多、补水线路长、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是一个系统工程。预期将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减少开采地下水。从大运河引水,有序实施农田灌溉,置换天津静海区、滨海新区,河北沧州、衡水等市约60万亩耕地的地下水灌溉用水。

二是回补地下水。各补水水源向途经的漳河、温榆河、七一河等河道补水,补水河道总长达到1230公里(包括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水流通过河床入渗,对沿线地下水进行回补,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

三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与2021年同期相比,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道有水河长增加约112公里,水面面积增加约9.5平方公里,补水河道周边地下水水位回升或保持稳定,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

通过加强河道清理整治、做好水量联合调度、实施水源置换和地下水回补、加强动态跟踪监测、加大管水护水力度,这将改善运河水资源条件,促进运河生态环境复苏,并为实现“十四五”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的目标积累经验。

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


大运河由10段始建于不同年代、处于不同地区、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演变的河道组成,包括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

这些河段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7世纪和13世纪的两次大沟通,将这些河段改造、连接起来,组成了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并持续运行了数个世纪,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通济渠段

通济渠又称汴河,修建于隋朝,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早开凿的一段。通济渠东段可上溯至战国时的鸿沟水系,西段始于东汉的阳渠。隋大业元年(605年),在区域性运河的基础上,统一勘察设计,修建了通济渠,并于一年之内完成全线建设施工,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

整个汴渠分为三段:西段起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向东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今河南省巩义市)到板渚(古津渡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氾水镇东北黄河侧),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向东注入淮水,沟通黄河与淮河水系。史籍记载:通济渠宽约60~80米,可容纳规模很大的船只通航。通济渠沿线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宿州等城市。

卫河(永济渠)段

卫河是由古代清水、屯氏河、白沟、永济渠演变而来的,并且与黄河的变迁关系密切。曹魏时期,卫河(时称白沟)是华北平原上的区间运河;隋唐时期,作为永济渠,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贯通华北平原;宋元时期改称为御河,明代改称为卫河,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作为区域性水运要道。其连续运用时间长达1600年。卫河沿线有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等城市。

淮扬运河段

淮扬运河(近代又称“里运河”)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自然水系的人工河道,它北起淮安清口枢纽,南至扬州入长江。其前身是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由古邗沟发展演变而成,是大运河全线最早开凿的一段。

淮扬运河南有长江,北有淮河,其间河湖相连,水源条件较好。现在是一条综合利用的河道,既可航运、分泄淮河洪水,又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干线,其东堤则是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屏障。淮扬运河沿线城市为淮安和扬州。

江南运河段

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经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南至浙江杭州,贯穿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河湖水系。

江南运河于公元前3 世纪已经出现雏形,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在沟通大运河过程中对这段运河进行整治拓宽,形成了南抵杭州的运河,是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连续运用时间较长、自然条件最好的河段之一。

浙东运河段

浙东运河位于大运河最南端,是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钱塘江南岸,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向东汇入宁波市甬江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浙东运河包括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虞余运河、慈江、刹子港等河段。

浙东运河的兴建始于春秋越国的山阴水道,约建成于公元前5 世纪。唐代的浙东运河在绍兴以西有局部改建。宋代是浙东运河的形成时期,其标志是运河上的工程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备,国家对运河实行准军事化的管理,而且在文献中也开始正式有了“运河”之名。目前浙东运河仍发挥着区域性的航运、水利作用。

通惠河段

通惠河由北京向东流经通州,在通州与北运河交汇于通州北关闸,总长度20 多千米,全部在北京境内。通惠河是元代初期第二次大沟通时开凿建设的运河河段,解决了之前漕船无法向北抵达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大都的问题,使漕船可以通过通惠河直达元代中国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漕运结束后,通惠河逐渐失去了航运的功能,成为北京城市主要排水河道和景观河道。

北运河段

北运河位于海河流域北部,其上游为温榆河,它从通州北关闸蜿蜒向南,于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曾称沽水、潞水、白河,至明代多称运粮河,清雍正四年(1726 年)改称北运河。

北运河最早是金代开凿的运河河段。元初期挖通惠河,将漕运的航道向北延伸至大都,使漕运航船能够直抵大都,促使北运河的航运业在元代兴盛一时。元代至明初,大运河内河漕运与海上漕运均经过北运河。明清两代,北运河主要承担内河漕运的功能。北运河主要流经今廊坊市和天津市。

南运河段

南运河是“三湾抵一闸”的弯道代闸技术的代表性河段,作为海河南系干流沟通了海河南系上游的诸多支流。它南起山东临清,向北在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南运河是在东汉末年曹操所开平虏渠和利漕渠等区间运河基础上形成的,始建于3世纪初。

南运河在隋代初期为隋唐大运河中永济渠的北段,宋元时期为御河的北段,到明代为卫河的北段。清代,山东临清至天津三岔口段称为南运河。自元代大运河通过山东北上,不再绕道中原,南运河也成为漕运在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干线。南运河流经今天津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德州市。

会通河段

会通河是元朝政府在之前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的基础上为了避免绕道迂回,而新修建的一段人工运河。1275年,郭守敬勘察黄河、御河以及山东境内汶泗沂三河,确认了御河、汶水、泗水、黄河四河相互沟通的可行性,对大运河南北贯通的关键河段会通河进行了初步规划。

会通河上的南旺枢纽水源工程和节制闸群工程是具有创造性的伟大工程,成功解决了会通河面临的水源和通航难题,使会通河在5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持续畅通和运行。会通河流经今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

中河段

中河北起山东济宁市微山县夏镇,经枣庄市、徐州市、宿迁市和淮安市,南抵江苏淮安清口枢纽。中河北接会通河,南接淮扬运河,是为了进一步畅通漕运而开凿的河段。

明代自1593年便开始规划改移运河路线,为在南四湖东侧接之前开成的南阳新河而开凿泇河(1593—1604年)。清代又开皂河(1680年)和中运河(1686—1699年),并改造黄河北岸运口(1703年),最终实现了运河与黄河的分离,不再通过黄河河道航运行船,标志着大运河全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

大运河的建造并非一次形成,而是在各个区域运道不断发展丰富的基础上,经数朝数代,不断加以贯通、疏浚,终成一体。

从远古时期人工河段的开凿,徐偃王开陈蔡运河,吴国邗沟的开挖,鸿沟的开通,都江堰的开治,郑国渠、灵渠、通济渠的连接,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通惠河等河段的连通,到隋唐、明清大运河的完整通连等中国王朝运河的沿革轨迹,叙述了运河开凿开挖的时代背景、当时作用、今天遗留痕迹,简述了运河沧桑变迁、时代变化、历史变革的各个阶段,给人们以运河历史的完整解读,给读者以运河文脉的时代记忆。

解读大运河,既要有宏观的、历史的、政治的、军事的、农业的大视野去解剖、去解读,也要从微观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器物器械等小民众、小故事、小情节中去解析、去破题,从宏大背景中感悟运河的伟大,从小情节中感受运河的细腻,在大与小中体会运河文明的璀璨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艰辛、奋斗、图强。很好地从大与小的关联中说运河、写运河、歌运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