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真爱是最坚实的盾牌,能够顶挡住一切流言蜚语,带给彼此最大的安慰与勇气。爱情最美好的结局莫过于 《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的陪伴,而那些明明真爱,却不能白头到老,明明想要忘记,反而却记得更深刻,这种不能相守却也不能相忘的爱情,才备受折磨。在我国就有这么一位女士,她的一生都在用爱去做事情,她就是李先生的夫人,李宗仁逝世后,30岁遗孀将遗产上交国库,入寺为尼,靠卖画度日。 01 这位女士名叫胡若梅,也可以叫做胡友松,可能对于历史不太了解的人,对于她应该不太了解,但是提到她的丈夫,相信没有人会不认识吧,她的丈夫是我国国民时期著名的将军李先生。李先生曾带领他的部队,取得抗日战争第一次意义上的胜利,之后参加过许多抗战,并取得多次的胜利。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胡若梅则是一名医护人员,那么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医护学校毕业的胡若梅,在积水潭和复兴医院当护士,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她人生转折的关键人物,她的丈夫李先生。当时李先生正沉浸在夫人病逝的痛苦之中,每天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他曾经的部下程思远不忍心看着年过古稀的老领导,晚年无人照顾,想帮助他转移目前悲痛的状况,于是开始帮助寻找心灵的寄托。之前找了好多个,都被李先生给拒绝了。 程思远在其好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在医院工作的胡若梅。人如其名,胡若梅长相标致,气质优雅,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于是借着给胡若梅介绍工作的理由,带她来到李公馆,见到了李先生。这也是胡若梅与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双方感觉非常好,李先生被胡若梅的大眼睛深深吸引,心情也由“阴雨”转为“晴天”,展开笑容。虽然这时候的李先生已经年过古稀,但其身上依旧保持着军人气宇轩昂的气质,完全感觉不到岁月在其身上留下的沧桑,儒雅又不失威严的李先生获得了胡若梅的好感。就这样,两个心意相通的人,在第六次相见之后就顺利求婚成功。 02 1966年,李宗仁与胡若梅在北京的李公馆如期举行婚礼,这对相差将近四十岁的年龄差的新人引起了不小轰动,如期到场的宾客皆来祝福他们幸福快乐。婚后,仍旧有传言说她年纪轻轻的,要不是因为贪图李先生財和名怎么能选择嫁给年近古稀的老人,还有人造谣说她在单位因为阶级成分不好,不受待见,想要摆脱阶级斗争的非议,不得不嫁给李先生。 满天的流言蜚语让胡若梅感觉十分委屈,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她从来不会参与管理李先生的钱财,并向丈夫表明自己是真心敬佩、爱慕他,没有一点其他私心。自从胡若梅嫁入李家,她把丈夫照顾的非常好。在李先生生病住院期间,也是胡若梅陪伴他左右,负责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起居饮食。然而,李先生毕竟年纪大了,后期又被确诊为直肠癌,直至1969年与世长辞。 李先生和他的爱妻,婚后仅仅幸福地生活了两年,就被疾病吞噬了他的生命。在弥留之际,李先生带着对胡若梅的不舍与牵挂,留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眼泪,永远地离开了爱妻胡若梅,这对胡若梅是多么的残忍,那年她才年仅30岁。 03 丈夫离世后,胡若梅被赶出李公馆,去武汉进行劳动改造,一年后才再次回到北京。回京后的她没有再婚,而是一个人独自守着丈夫生前的遗物,这是属于他们的美好回忆,即使生活再艰难拮据,都未曾动过这些钱和物,平时靠卖画度日。作为英雄的遗孀,国家曾想过给她生活补助,但是都被她拒绝了。 在李宗仁逝世后的几十年内,30岁遗孀将遗产上交国库,先后捐献了李先生留给她的8万元和国家下放的10万元补助。台儿庄李先生博物馆建成后,胡若梅将丈夫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捐献给了博物馆,不仅如此,她还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捐献给希望小学,灾区人民等,她曾表示说,这是受丈夫爱国之心的影响。无儿无女,了无牵挂的胡若梅于1995年选择在北京广济寺剃度出家,入寺为尼。2008年她被确诊为直肠癌,于同年11月离世。 结语 如果有来生的话,希望彼此相爱的他们能够如 《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那般相守一生。在小爱面前,胡若梅的大爱更令人感动,在挚爱离世后,愿意将她最珍惜的遗物捐献给国家,靠着微薄的收入,也不会收下国家的补助,她的生活虽说是贫困的,但是她的精神和心里是满足的,那里充满了对人们与祖国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