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微风影视 2022-08-24 发布于广东

老朱是个很懂感恩的人,这一点在刘继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可以说是古代开国皇帝中,最惨的一个,那凄苦的程度,就好比喝着黄连水的同时还啃苦瓜,简直苦到极致了。

首先,朱元璋家里很穷,属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

史料记载,朱元璋的祖上,原本是一个淘金户,所谓淘金户,说得简单点,就是替官府开采金子的人。

这个职业,听上去十分不错,毕竟再怎么说都是和金子打交道的人,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古代的淘金户,一般是那些无田地无产业的人才会去干的,因为没有产业,但又需要生存,因此不得不选择当淘金户。

但问题是,金子这东西,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淘到的?一般来说,要么是深山老林,要么是大江大河,只有这些地方,才有可能淘到金子。

而这些地方在古代,意味着人迹罕至,意味着猛兽出没,总之非常危险。

因此,不少淘金户都会在淘金的过程中,因为不小心而丧命,而这还不算最悲惨的,最悲惨的是古代官府对于这些淘金户的苛刻要求。

举个例子来说,在元代末年,当时朝廷对于这些淘金户就制定了标准,只要你这一家属于淘金户,那么不管你能不能淘到金子,每月或者每年到了日子,就得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金子。

有人会说,那我淘不到金子怎么办?那官府不管,到日子交不上,直接抓人。

因此,当时很多淘金户,为了能按期缴纳上官府所规定的金子,就不得不将家中的谷物变卖成银子,然后再高价购买金子,最后交给官府。

而朱元璋的祖父,就是这其中之一。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你把谷物全数变卖换成金子交给了官府,这方面的问题是解决了,但一家老小吃什么呢?难道喝西北风吗?

所以,在连续被迫缴纳了几年后,朱元璋的祖父实在是缴不起了,最终只得带着一家老小,抛弃田产,放弃房屋,一路逃荒到了江苏盱眙县一代,在此暂时安家落叶。

不过,即使是逃荒到了这里,日子还是不好过,想着当佃户种田为生,却总是遇到黑心的地主,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到头了地主百般挑刺儿,不是克扣收成,就是恶意加租子,总之忙活一年,所有该缴的租子和赋税交完之后,剩余的米粮还不够一家人吃小半年。

因此,在饥寒交迫中,朱元璋的祖父病逝,而到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这一代,情况也差不多,为了讨生活,朱五四一辈子搬了好几次家。

从盱眙到灵璧,再从灵璧到虹县,一直到了他五十岁那年,又搬到了安徽濠州钟离,最终在钟离太平乡孤庄村落下脚来。

原本,朱五四想着,在这里靠着自己给地主家卖苦力,好好种地,同时几个孩子给地主家放牛割草砍柴,就算日子苦一点,但好歹一家人能在一起,也算生活能过得去。

但不曾想,还没等他实现这个心愿,一场巨大的灾难席卷而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导致田里的庄稼基本全被晒死,就连大地都干裂出一道道口子。

这样一来,收成肯定是指望不上了,但这还不算完,旱灾过后,弥天漫地的蝗虫扑面而来,把地里仅剩的一些谷物吃得干干净净。

而朱五四所在的太平乡孤庄村,正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有道是祸不单行,正当村里的人们发愁该怎么办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范围极广的瘟疫,最开始大家还不在意,到了后来,一个村一天死几十个人,甚至出现家家死人的时候,这才让所有人感到慌张。

史料记载,当时瘟疫之凶猛,让太平乡的十几个村子,在短短几天之内,就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

至于朱五四的家里,当时更是凄凉一片。

最开始,是六十多岁的朱五四因为瘟疫先病逝,三天之后,朱五四的大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也死了。

紧接着,也是在当月,朱元璋的母亲陈氏病逝,前后仅半个月,朱家一连死了三口人。

而这一切,就活生生的发生在尚且十几岁的朱元璋面前。

原本,朱元璋的家里还算是人丁兴旺的,朱五四一共生了四儿两女,老大朱兴隆结婚最早,并且也有了儿子,二哥朱重六同样也结婚生子,三哥朱重七虽说倒插门当了上门女婿,但也算是有个老婆孩子热炕头。

此外,朱元璋的大姐嫁到了不远处隔壁村的王家,二姐则嫁给了盱眙李贞,并且都有了孩子。

这么一算下来,朱元璋家里连老带小,加上闺女女婿等,一共就有十六七口人,也算是人丁兴旺了。

但随着旱灾、蝗灾以及瘟疫来袭,偌大的一个家,转瞬间七零八落,除了朱元璋的父母、大哥病死之外,朱元璋的二嫂以及二嫂家的孩子,以及三嫂和三嫂家的孩子,全都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

不仅如此,朱元璋的大姐一家,满门死光,二姐也是病死,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保儿逃荒不知所踪。

至于朱元璋的三哥,在老婆孩子没了之后,也是下落不明。

总之,在当时,原本人丁兴旺的一个大家庭,转眼间就仅剩下了朱元璋,以及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还有朱元璋的大嫂和侄子朱文正了。

并且,不久之后,朱元璋的大嫂又带着儿子文正回了娘家,也就是说,朱家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了。

就这样,朱元璋眼睁睁看着亲人死的死、亡的亡,失踪的失踪,但是他却无能为力。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没太多时间去悲伤,因为父母的遗体还在屋子里放着,古人有云入土为安,当下想办法赶紧把父母安葬了才是最要紧的事。

但说起来容易,具体做起来就极为困难。

为什么呢?前文讲过,朱元璋一家是从外地迁徙到太平乡孤庄村的外来户,而这就意味着他们一家在这里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平常就是靠着给地主刘德家里种田为生。

而没有田地,就意味着没地方挖坟,没地方挖坟,那就无法安葬父母。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随便找一个荒山野岭,刨一个坑把亲人埋了不就完了吗?有必要这么犯难吗?

说这话的人,只能说认知度太低。

古代有句话,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这天地下的土地,都是皇帝家的,而落到各个地方上的话,那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主人的。

哪怕是荒山野岭,照样也不例外。

如果随随便便就能找一个无主之地,那朱元璋的父亲为何非要给地主当佃户,而不是去自己开荒种一块地呢?

就是因为没有一块地是无主的,河道、山沟,犄角旮旯,总之,方圆百里之内,所有的地,都能找到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朱元璋去哪里随便刨一个坑?也许没等他动手,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因此,当务之急,朱元璋必须得有一块地,才能挖坑埋葬父母,但是要说花钱去买,肯定不现实,第一朱家没钱,第二人家出的价,朱元璋也买不起。

思来想去,朱元璋和二哥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去求地主刘德。

之所以想着去求刘德,主要朱元璋觉得,自己的父亲为他中了多年的田地,也算是老相识,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去求求刘德,说不定他会大发慈悲,赏给自己一块地。

但结果,却狠狠打了朱元璋的脸,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他去了之后,还没说几句话,就被刘德连打带骂赶了出来。

所以,求刘德赏赐一块地的想法,算是彻底行不通了。

那么怎么办呢?朱元璋和二哥也没办法,两人只能是守着父母的遗体抱头痛哭,那个凄惨,让周围的邻居看了,无一不心酸无比。

最后,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伸出了援手,帮了朱元璋哥俩一把。

这个人就是刘继祖,朱元璋的同村人,史料记载,他是太平乡孤庄村本地人,其家境虽说一般,但也比朱元璋家里好上不少。

而他在听说朱元璋家里出了这么大变故之后,便和妻子一商量,把家里的一块荒地,送给了朱元璋,好让其安葬父母。

这下,朱元璋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哥俩对着刘继祖又是叩头又是拜谢,而刘继祖也是纯粹出于好心,因此也没指望朱家的小哥俩对他感恩戴德,一番客套之后,便就此离去。

但刘继祖却不知,他的这个无心善举,为他和他的家族带来了多么大的福荫。

之后,在解决了坟地问题后,朱元璋又犯起了难,为什么呢?这坟地有了不假,但却没钱置办棺材,更别提像样的葬礼了。

最终,哥俩还是在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好歹给父母的遗体收拾了收拾,又找了几件破衣裳,包裹住父母的遗体,就这样抬到了坟地,准备就此安葬。

而在安葬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特的事情。

根据《明史稿.太祖本纪》中的记载,当时朱元璋哥俩在将父母的遗体抬到坟地之后,还没开始动手挖坑,突然风雨交加,并且电闪雷鸣,整个天空一瞬间变得犹如黑锅底一般。

这下,把哥俩吓得够呛,两人赶忙躲到一旁的大树下面瑟瑟发抖,过了大约有一顿饭的时间,这狂风暴雨才停。

而两人出来一看,被眼前的情景惊得合不拢嘴。

他们看到什么了呢?原来,由于雨下得太大,导致山坡上的泥土松动,并在雨水的冲刷之下,把一个小土坡都给冲塌了。

而小土坡冲下来的泥土,不偏不倚,刚刚好把朱元璋父母的遗体全部掩盖住,并且上面还露出了一个小土包。

这件事,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父母所写的《皇陵碑》中,同样也有提到。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朱元璋《皇陵碑》

总之,朱元璋的父母,就是这样被草草安葬,不管过程如何,但总算是了却了朱元璋哥俩的一个大心愿。

不过,父母大事已了,摆在朱元璋和二哥眼前的,就是他俩往后的生计问题了。

最终,哥俩一商量,觉得在家里这么下去早晚都得饿死,因此,二哥出门逃荒,至于朱元璋,在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准备了点香烛、礼物,来到了家里不远处的皇觉寺,自此出家,当了一个小沙弥。

至此,朱元璋走上了另一种的人生,而当时任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孤苦无依的小沙弥,会在若干年之后,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一代开国之主。

且不说朱元璋是如何通过奋斗开创大明的,单说那个好心人刘继祖,在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后,得到了朱元璋的什么回报呢?

简单来说,刘继祖做梦也没想到,他当初送出去的一块荒地,会换来极其巨大的回报。

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之后,很快得到了红巾军将领郭子兴的赏识,先是命他当自己的亲兵,之后,朱元璋表现出色,又提拔他做亲兵队长,到了至正十三年,由于朱元璋募兵募的不错,郭子兴为了奖赏他,直接升他当了镇抚。

所谓镇抚,其实就是一个基层的带兵长官,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算是在红巾军中站稳脚跟了。

而就在当年,刘继祖的儿子,以及汪大娘的儿子,两人结伴来到了濠州城,找到朱元璋表示要投奔至他的麾下。

直到这个时候,朱元璋才知道,刘继祖早已去世,并且汪大娘也死了好几年了。

不过,虽说这两位对朱元璋有恩的人都已去世,但并不影响朱元璋回报他们,而如今他们的后人来到朱元璋身边,自然让朱元璋十分高兴。

于是,朱元璋将这二人编进了自己的亲兵队伍,从此跟着朱元璋开始南征北战。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击败了老对手陈友谅,次年,他在百官的拥戴下,自立为吴王,不过,当时他的另一个对手张士诚也自称吴王,因此,后世为了区分,便称张士诚为东吴王,这一时期的朱元璋为西吴王。

称吴王的两年后,朱元璋开始围剿张士诚,最终历时三年,在公元1367年,张士诚兵败身死,随后,朱元璋又击败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至此,整个江南全数成了朱元璋的地盘。

而此时,距离他建立大明登基称帝,仅仅剩余一年时间。

在登基称帝前夕,朱元璋决定回乡祭祖,一来说对自己父母的坟地进行修缮,二来则是看望一下自己的乡亲们。

既然要回乡,自然要带上亲人,史料记载,当时跟随朱元璋回乡的,除了有他的侄子朱文正以及外甥李文忠之外,还有就是汪大娘的儿子和刘继祖的儿子。

而在回去之后,朱元璋除了下令修缮父母的陵墓之外,还做了几件令人颇为称道的事情。

首先,他将汪大娘的儿子和刘继祖的儿子任命为守陵官,安排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负责守护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每月单独拨给他们极高的俸禄

其次,朱元璋又将并将把陵墓周围二十户人家,全部设为了守陵户,当然,为了凸显皇恩,朱元璋还下令对他们赐予土地不等,并免除了十年赋税。

这样一来,朱元璋算是在完成当年心愿的同时,又回报了汪大娘以及刘继祖等一帮乡亲们。

等到了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的次年,朱元璋又下令,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并加大扩建父母陵墓的规格,至此,凤阳也成了明朝的皇陵之一。

而刘继祖与汪大娘的后人,便世世代代在这里守卫着凤阳皇陵。

当然,这还并不是朱元璋对刘继祖回报的全部,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再次对刘继祖当年的慷慨义举大为赞赏。

“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朱元璋

因此,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也带着回报刘继祖的想法,在当年朱元璋下诏,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刘继祖的妻子娄氏为侯夫人。

之所以这么做,用朱元璋本人的话来说,就是“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所以,他才要“存故旧,报德施”。

由此,刘继祖的后人便一直承袭了“义惠侯”的爵位,世世代代的守护着凤阳皇陵,并且由此刘家也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综上所述,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于当年施舍给他一块地让他得以安葬父母的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格外开恩,不仅安排刘继祖的后人守卫皇陵,同时还封刘继祖了一个“义惠侯”的爵位,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曾经有恩于他的人,还是相当不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