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写下这个题目,让我头一次产生了一种标题党的感觉,因为我并不认为孩子的感恩之心是培养出来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们想知道“怎样才能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讲座时不止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总是能引发很多家长的共鸣。

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父母眼中的“白眼狼”,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休闲时光,为孩子省掉享受生活的开支,为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不甘人后……可为什么,就是看不到一点儿孩子的感恩之情,更有甚者,可能得到的是孩子的横眉冷对,恶语相向呢?

满腔热情换来别人的毫不领情,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以下三个误区

01

一厢情愿地给予

任何对他人的控诉背后,其实待处理的都是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是否对错。在关系中,让双方都不满意的情况是:“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

如果我们给予是为了满足自己,比如让自己看起来更慷慨、更和善、更贴心,而不去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付出对他人而言就是累赘、控制,必然会引起抗拒和反感。

曾经有个男孩儿看上去对一个女孩儿非常好,总是在叮嘱她好好吃饭,多多喝水。但这样“为你好”的关心,不仅没有得到女孩的爱,反而激发出被忽视,被控制的愤怒:你难道没看见我已经喝的像个水牛了!这时候“喝水”就不是女孩儿真实的需要,而是男孩儿表达关心的僵化措辞。

一个人唐僧念经般在你耳边回放关爱,但是TA的心,却从未向你敞开,也从未给你留过片甲之地。

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同样,你给的并不是孩子最想要的,甚至时间不对,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比如,0—3岁的宝宝,最需要家长的陪伴,可是父母天天挣钱不回家,想着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等孩子上小学了,去学校问题行为出来了:不受同学欢迎,上课不专心,不爱学习,父母这时开始实行全场紧逼的战术,就不是孩子的需要,不会被孩子喜欢。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有时候我们精心准备,耗时耗力地做好一道菜,孩子却并不买帐,因为这就是他们不爱的食材和口味,伪装不来。失落是难免的,但请相信,孩子们不爱的只是这道菜,而不是你。

暑假有一天我给俩娃煎好牛排,没料到他们竟然激动地喊:“妈妈,太感谢你了!”

完全用不着教育他们感恩,当需要被精准满足地时候,我们瞬间就能产生被爱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迸发出真挚的谢意。                          

02

制造孩子的内疚

父母制造孩子内疚的功力分三六九等,段位比较低的是这样的:“都怪你,你这么不听话,所以才让我这么辛苦。”,“都因为你是一个女孩儿,你爸爸一家才对我这么不好。”,“要不是陪你写作业,我也不会老这么快……”,“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才不会花这么多钱买学区房。”

很多年前,我一个好朋友家里买车,她老妈成天在她耳边念叨:“要不是为送你上学,我们才不会买车。你看你成绩还上不去我那好朋友看着她家那辆天天害她挨骂的车,不要说感谢它为自己挡风遮雨,真恨不得上去踹它几脚。

段位高的父母可能很难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让孩子内疚的,他们不像低段位父母那样简单粗暴。段位高的父母往往是细腻脆弱的,孩子所有不如人意的表现:没考出好成绩、没考进好学校,没做让父母满意的工作,没找个让父母称心的伴侣……都会引发他们心力交瘁的反应,孩子看到的不是父母对自己暴跳如雷,而是默默地叹气,那一声声叹息足以让孩子们觉得喘不过气。

这样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懂事的惊人:自觉地学习,从不问父母要东西,对他们来说,自己的渴望并不重要,父母开心最重要。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自己做主不重要,顺着父母的心意最重要。

对唠叨责骂的父母,孩子还可能奋起反击,但对绝不开口骂人,独自黯然神伤的父母,孩子们连反抗的念头都觉得罪恶:都是因为我们,爸妈才这么不开心,不幸福,父母一辈子都在为我付出,我怎么能不按他们的意思来,让他们安心呢?

“好吃的永远只留给孩子”,“任何时候孩子的愿望都被排在第一位”,“我这么努力的工作都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有个好生活”……父母总以为付出就是爱孩子,这种自我牺牲让他们感动于自己的崇高,殊不知父母完全舍弃自我的付出是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没有人能为他人的生命负责。

孩子背负着拖累父母的枷锁,内心塞满了愧疚、亏欠,但这不是感激,更不是爱。你什么时候见过欠债的人对债主感激涕零?正如德国著名家庭系统排列大师亨利博亚(Heinrich Breuer)所言:

给予,需要边界和限制。不要超过对方所能回报的限度。否则不能够回报的一方,会越来越愤怒,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                        

 ——亨利博亚

03

拒绝孩子的回报

身边不止一个女人说,最难的就是给自己的妈妈婆婆送礼物,她们什么都不要,什么都嫌贵,什么都不满意。世界上最难做的一道菜叫“随便”,世界上最难满足的愿望叫“我什么都不需要你做”。更刺激人的,是摆出一副与你划清界限的姿态,一个朋友好心想带爸妈出门旅游,结果她老妈硬是把火车票的钱塞给她了,那种心塞真是要憋出内伤。拒绝孩子的回报,就是切断孩子与自己的情感连接,拒收孩子爱的信号。

我们总是关注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常常忽略了一个更大的事实:孩子对父母的爱!儿子两三岁的时候,一看见我蹲下,会满家找着给我搬凳子。有一次在户外,看看周围没有凳子,就蹲在我旁边拍着自己的腿说:“妈妈你坐我腿上吧。”女儿一听见我“哎呦”,就会马上心疼地又吹又摸,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对不起,没事吧!”,纵然这疼痛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依然有能力为父母做些什么。我就是那种看起来很会使唤孩子的妈妈,在儿子一两岁的时候,我经常语音遥控他,比如让他去卧室床头柜上,帮我拿手机充电线,然后小子就会屁颠颠拿来,一脸“满足+得意”的看着我,满足的是为妈妈做了事,得意的是自己成功做到了。

出门的时候女儿想为我打伞,但是她又太矮了,我会抱起她让她帮我打伞,纵然这样比我自己打伞累多了,我愿意创造机会接受孩子对我的好。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懂感恩?”这个单向指责型问题无法解开你的困惑,因为当我们把眼光都放在了别人的不足与失误上,我们就永远看不清自己,也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亲密。

写在上周感恩节的这一篇却没有在感恩节发,你们知道,说出感谢之前,内心要没有愤恨。

“虐待儿童”我们做错的太多,知道的却太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