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表面的心软是如何害惨孩子的——实例讲解“奥利奥法则”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爸爸要坚定执行“现在不吃就没饭吃的”的原则,妈妈总怕饿坏了孩子,忍不住偷偷开个小灶……

妈妈要孩子自己把弄了一地的垃圾收起来,姥爷、爷爷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去:好了好了,我来扫就好了……

下狠心不给孩子买这买那,可商场里哭天抢地,实在不想被人看热闹,尴尬中付款走人……


红脸白脸,到底要唱哪一个?妥协坚持,到底怎样才是最好的?

当然也有父母不会因为这些小事儿而伤脑筋,随着自己的心情来就好了,高兴了要啥给啥,不爽了见谁骂谁。

但点开标题来看的父母,是绝不会满足于此的。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和亲子游戏治疗的权威领导者加利·兰德雷斯(Landreth Gary)博士的”奥利奥”法则对于我们应对以上日常教子困境,非常具有借鉴价值。

在演讲实录《选择、饼干和小孩——一种有创意的管教方式》中,Landreth 提出了教导孩子自制与自律的“奥利奥法则”。

这个法则是在孩子2、3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女儿临睡前抱着一大桶奥利奥,Landreth并没有命令她把饼干放回去,也没有苦口婆心地跟她讲睡前吃这么多饼干会有怎样灾难性的后果。

Landreth问:“你是要选择吃一块饼干,然后把剩下的全部放回厨房去,还是选择把所有的饼干放回厨房去?”小女孩真的开始轱辘轱辘转着眼睛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拿了一块饼干。

也许你7、8岁的孩子马上就能识别出这个根本不算选择的选择,但对于一个2、3岁的孩子来说,这足以让他认真思考,并主动做出一个选择。重点在于最后的行为是孩子自己决定的。这涉及Landreth反复给出的一个重要原则:

给予孩子与他们能力相称的选择

一个3岁的孩子可以选择一次吃多少饼干,一个7岁的孩子可以选择何时把作业写完,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另一个例子是Landreth的两个女儿在他开车的时候在后座上不停的吵架,最后发展到互相撕扯头发,虽然已经气到要爆炸,但Landreth还是忍住了。他用惯用的模式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这里,我们要推行一项政策。”(首先用特殊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你们选择了继续在车上打架,你们就是选择了回家不看电视。”

停了一会儿之后女儿们又开始打。爸爸只好停车又重申了这个政策。

女儿们随后一路安静了很久。下车的第一句话:“爸爸,我们可以看电视了吗?”

如果是你,你会网开一面吗?(不要考虑应不应该,观察一下自己实际的做法)

当然是不能。Landreth对女儿说:“因为你们选择了打架,就选择了今天不能看电视。”

下一次当一个女儿刚想动手的时候,另一个女儿会小声地制止她:“你想害我们今天都不能看电视吗?”

这样的情况反复几次之后,孩子们终于学会了和平共处。

我们动用权威呵斥孩子停止,这样做的效果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但如果孩子们不被赋予选择的权力,他们就不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就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学会的是——当情况失控的时候,爸爸会来帮助我们“停”,爸爸会控制我们。

这样的选择与控制、威胁不同:

“当你选择吵架,你就选择了不看电视”

“当你选择不吵架,你就选择了看电视”

无论行为,还是行为的后果,孩子们都需要为自己负责,承担起责任,学会自我控制。

态度是成败的关键:选择不是父母赋予孩子的,不是父母威胁孩子,而是客观现实。所以,父母这时候的态度是中立的,平静的,而不是气急败坏的。如果父母在内心还没有接受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很容易将这个过程变成威胁和控制。这时,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都是由父母决定的。

“因为你们吵架了,所以(我决定)你们不能看电视。”

“只有你们不吵架,(我才允许)你们看电视。”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一桩,但孩子的生活就是由这样的小事组成的,孩子就是在细微琐碎的小事中长大的。整个演讲视频中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Landreth反复强调了the very moment(就在那一刻),就在那一刻,要不要坚持为行为负责的那一刻。

“当你的孩子十几岁离开家,面对毒品的那一刻,开车超速撞人的那一刻,时光都不可能倒流。”

Landreth举例说自己的儿子不在晚餐时间吃饭,于是他对儿子说:“你选择了不吃晚饭,就是选择了放弃餐后的巧克力蛋糕。”当孩子真的没吃饭,又想来吃蛋糕的时候,他的妻子忍不住悄悄在身后问:“真的不要给他吃一点吗?”

如果将孩子此刻的小问题,放到更长久的时间去看,哪一个比较重要,应该怎么做就更明晰。现在可怜他让他吃一口蛋糕重要还是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重要?虽然孩子开始也会苦恼,也会没记性,但最终他们会知道,这都是真的。他们会发自内心地将自己所为与行为的后果联系在一起。

“奥利奥法则”背后的原理其实是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简单来说,一个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受到这个行为之后结果的影响。

比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接下来你做了什么。

孩子哭闹得到了玩具,下次他就学会了用哭闹获得玩具。如果他撕心裂肺哭了一会儿之后,你心软答应了他的要求,下次他就会变本加厉地哭给你看,因为此时孩子学习到的规律是:爸爸妈妈还不答应是因为我哭的还不够大声。

让孩子误以为发脾气,撒娇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不需要负责,总会有人来为自己负责……这些表面的心软都是在一点点蚕食孩子。

还记得那个23岁饿死家中的“最冤死法”吗?

重要提醒:

不可滥用,一天一件重要的事,不必事事如此,否则你和孩子都会疯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