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日快乐| 六一你给孩子送啥了?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今年过节送什么?

……

写下这一句的时候,总有一个魔性声音在耳边回响: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还收***”

可见这些简单重复low的旋律,侵入性是多么强!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抖音上那些什么草,什么猫的会如此风靡。

话说回来,你今年给娃送了什么礼物?

送礼是个烧脑的活,不仅烧脑,烧心、还烧钱。究竟什么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相信各路商家已经提前好几周替大家回答好了这个问题,各色大牌、公号、APP,纷纷都以“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为题,抢占着你的精力和财力。

图书主打智力牌,玩具主打快乐牌,课程主打前途牌,旅行主打亲子牌……

在现在这个消费不断不断升级,需求被不停不停挖掘的时代,我们还能找到最好的礼物吗?更大的难题在于,对别人家孩子而言最好的礼物,你的娃领情吗?

早晨给俩娃分别包了红包,认认真真写了祝福,儿子接过去一摸,这么少?没料到幼儿园的女儿也一脸鄙夷,切。好吧,我承认的确没有用心考虑礼物的问题,但毕竟也是礼物啊,是代表偶滴校长送出的礼物呐。(校长并不会看到这篇并提高明年子女六一儿童节的经费标准)

当然了,心理学妈妈是不会轻易被挫败滴,送出的礼物被孩子嗤之以鼻,难道我就会语重心长的反击?好好教育他们一番“:小孩子怎么能这样挑三拣四的,还嫌少,不像话,balabala……”?不能够啊。

假如这样做,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1、不能共情——没有体会到孩子过节收到这种礼物的失落、失望和不屑一顾的感受。

2、不愿反省——将自己没有好好准备礼物的愧疚和尴尬转化为对孩子的攻击简直是一举夺得:简单,不用改变自己,顺便教育孩子——这不就是父母们最常见的反应么?

3、不懂真爱——仿佛孩子对红包的不屑一顾,就是对自己的不屑一顾,担心自己因此不被喜欢。真爱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而是能够接受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好意。

这些内心戏在父母中太常见,因为孩子不爱吃自己做的食物就生气,因为孩子不喜欢自己买的礼物就生气,因为孩子不听从自己的建议就生气……他们混淆了自我和外在世界的边界,孩子不是不爱你,只是不爱你做的饭,孩子不是不喜欢你,只是不喜欢你买的礼物,孩子不是不尊重你,他们只是有自己的想法……

Happy

        每一个父母,内心都住着一个渴望被认可、被爱的孩子,因为———他们曾经也都是孩子。

承认这一点用不着脸红,应该羞羞的是,明明像个孩子似的对孩子乱发脾气,嗷嗷待哺,还非得装得一脸义正言辞、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教导孩子,这样真的好吗?

有一次我看着一位妈妈因为女儿没有按时完成她布置的任务就大发雷霆,喋喋不休,女儿反倒是在一边很沉稳地回应:“有话好好说。”那个时候,谁才是真正的妈妈?谁给出了良性的示范?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群体动力学研究的先驱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提出了容纳理论,简单来说,比昂把“容纳”(containment)界定为外部客体(如母亲或治疗师)将另一个人(如婴儿或患者)投射的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转变为可以忍受和有意义的内容

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涉及所有不能被容纳的“过量”(too muchness)的状态,例如孩子因为自己的贴纸丢了而嚎啕大哭,父母根本不能理解为了这么点小东西怎么至于,安抚失败之后恼羞成怒的父母呵斥、甚至敲打孩子,这就是一种无法容纳的状态。

比昂认为,外部客体(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客体)是那些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的"容器"。

当我们成为孩子的一个好的容纳者,承载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愤怒、恐惧、焦虑、攻击、邪恶……让他们知道,人是可以有情绪的,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他们这样的表现并不会把我们搞死,我们不会因为他们发脾气、不懂事、没有考好等等任何表现而崩溃失控(在精神层面被杀死),他们就获得了安全感和力量,也获得了应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经验。

好脾气真的不是压抑,是容纳,转化,是内在的力量。为什么父母不可能通过爱一个孩子而学会真正地爱孩子?从身边可以看到大量这样的现实,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却会时不时做出让自己后悔、抓狂的事,后悔不该情绪失控,内疚自己那样辱骂孩子

因为你无法通过爱一个人而成为一个好的容器。我们必须处理好、清扫好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容纳者。

回到早晨的场景,被儿子女儿嘲讽我的小红包之后,我做了一个怎样的容器?我对儿子说:你觉得太少了,是吧?今天你可以去调查一下,100元可以做什么?比如和同学吃饭的时候,够你们点哪些菜?看电影的话,可以买几张电影票。儿子问:“我可以给同学买文具吗?”我说:“你的钱当然可以由你支配,下午回来和我分享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哈。”

我对女儿说:“100元购买14对鸡翅,20个甜筒……”她那迷人的大眼睛瞬间就亮了,赶紧从我手里拿回那一个小红包,兴奋地跟哥哥喊:“妈妈说100元可以买20个冰淇淋!!!”

我不想跟他们纠缠于红包到底小不小的问题,也不想沉浸于我没有准备其他礼物的内疚中,接受自己的行为,也接受他们的反应。我将这100元转为为客观存在的100元本身,它可以用来干什么,让他们对100元的价值形成感知,而不是评判。

这就是MIT分子生物学博士、禅修导师卡巴金所说的正念(Mindfulness)。不存在什么最好的礼物,也不存在什么最好的孩子和最好的父母。我们是彼此的镜子,让我们能够借由对方看到自己。

——摘选自《正念父母心》Myla&Jon Kabat-Zin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