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算做自己?这是你和孩子必将面对的问题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图:浙大博士跳江轻生前发的朋友圈

我很少追死者的热点,特别是孩子的。以自己的三观、成长体系,眼界视野去揣测死者的内心,去剖析所谓的教训,不仅可笑,而且残忍。倘若,非要在这些原本不明原因的死因中追问谁的责任,我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父母。

尽管我承认弗洛伊德谈及的父母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恨,我也承认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父母是只爱孩子,不恨孩子的。”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更深深地明白,在那些你想努力、想独处,哪怕是想安静地上个厕所的时候,小东西们此起彼伏喊娘,是多么令人抓狂的一件事。在咨询中,也听到、看到了太多对父母的控诉、声讨和怨恨。

但,没有完美的父母。

即使再糟糕的爹妈,我也依然愿意看到,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的实实在在。我们吃的每一口奶,喝的每一口水,穿的每一件衣服,看的每一本书……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都不会凭空掉下来。

所以,我不想说家庭、父母对一个人的伤害,不想反思,我们又做错了什么,我想问:怎样才算做自己?

人,何时只为自己而活?

十年前,和一个很有个性,也很有魅力的女诗人聊天,她说那些自杀的人,就是自私,人难道是为自己活着的吗?

出于礼貌和矜持,我并没有当场反驳她的观点,但我内心理所当然坚定地认为:人,不就是为自己活着吗?

那个时候,为自己活才畅快,才真实,才洒脱,才不枉此生,没有白活。

年近不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不断书写一个事实:人,何时只为自己而活?

你需要面对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关系,所有那些你喜欢的,不喜欢的。

不再像年少时那样,断交、拉黑、恶语相向,不是因为能忍了,而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看到了善意、用心和不容易。

你需要接受不同的事,无论巅峰低谷,所有那些好的,坏的。

不再像年幼时那样嫉恶如仇、奋力反抗,不是因为怂了,怕了,只是懂得了不动声色地应对,路漫漫其修远兮,逞一时之快容易,兢兢业业过一生,难

人到中年,才能感觉到“人,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这句话背后的深情。

如果说我们被孩子绑架,那也是我们自愿被绑架。

如果说我们被生活胁迫,那正说明我们是多么努力地活。

从来没有人,能够只做自己

也许我们会说,不必中年,现在的孩子们,又有几个能做自己呢?

致力于培养牛蛙的家长们,给孩子的日程从早晨7点排到晚上10点,周六周日照样八小时课程,孩子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分钟,就连中间的玩耍和休息,也是精心设计和考量过的。

无奈之中做青蛙的孩子们,也并没有过上理想中的“快乐童年。“语数外体,琴棋书画照样轮番上阵,将孩子们的时间瓜分地干干净净。

然而,自由玩耍,无拘无束就是做自己吗?

从孩子开始,他们就应该知道,生活中不只有我们想做的事,也有我们不想做的事。它们在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上,同样重要。

去接女儿舞蹈课的时候,她以为接下来和往常一样还有小提琴课,习惯性地说:“我不想上小提琴。”

我告诉她,今天没有小提琴课。女儿很疑惑:“为什么?”“小提琴课上完了。

“耶!这条件反射式的欢呼还没持续到走出舞蹈教室,女儿就对我说:“妈妈,再给我报一个小提琴吧,我还想拉小提琴。”

“上完了就不报了吧。

女儿:“不行,不上课我怎么拉出美妙的曲子,长大了怎么当小提琴家呀。

“你想当小提琴家吗?

“想!妈妈,我觉得小提琴很美妙,但拉琴的时候也很麻烦

“要是把老师的手装到你手上就能拉出好听的曲子了吧。”

“太大了,那样还是不行啊。”

“那你觉得怎么办好呢?”

女儿略显无奈却又不容置疑地回答:“每天拉琴,我们又不是天神。

(没错,她真的是用了天神这个词。)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已经认清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现实,那些“不劳而获”的幻想和“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的Happy Ending是孩子们都不会相信的童话。

在生活的鸡飞狗跳中看到阳春白雪是能力,也是我们必须对自己负的责。

怎样才算做自己?

自由散漫、自生自灭不是赋予孩子做自己的权利,以自己有限的见识和格局为孩子安排一切,也不是。

做父母不容易。

这种不容易不在于为孩子打拼雄厚的家底,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在于为孩子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贴身侍卫般围着孩子转。

这种不容易在于,你努力,也不确定努力的结果。你思考,也未必清楚问题的答案

这种不容易在于,绝不可能有什么一劳永逸,每个人都是那个被惩罚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接住掉落的石头,然后奋力地将它们送回山顶,周而复始。

以前非常羡慕那些欧洲的贵族,跑马打猎玩艺术。真正置身于凡尔赛宫那个著名的483块镜片组成的镜厅之中,却完全无法想象流连于此,繁文缛节的生活有何幸福可言?以前非常惊叹那些超写实大师照相机般的绘画技法,但纵观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到超现实主义的西方美术史,“画得像”只能算是最入门的层级,甚至都称不上艺术。因为无论多么细致入微的重现,都只是模仿。

每一位成为划时代担当的大师,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库尔贝、马奈、塞尚……绝非只因为他们高超的技法,同时代可以和他们雕刻、画得一样好的不在少数,塞尚的绘画技法甚至可能还不如当代美术高考生。区别在于,他们不甘于只重复前人,他们要做自己。他们要让作品变得有温度,有人性。为了作品中的情感他们宁可牺牲掉所有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客观细节。

这也正像我们追求生活的历程,年轻孩子们(不止限于女孩)不厌其烦地在自己的脸上浓墨重彩,他们不懂欣赏、珍惜最美的自己。满大街千篇一律的面具,毫无美感可言。

痛苦不在于做不了自己,

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

“自己”不是路边搔首弄姿的站街女,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就剥光了她。她是那个躲在深闺等你来的绝色佳人,难见本尊却值得你毕生追求

“自己”不是被供奉神坛的神明,那样清清楚楚,高高在上,不是一个你只要足够虔诚,就可以顶礼膜拜的对象。“自己更像是那些被深埋于地下的古董,你需要耐心地扫去上面的尘土。

留一点时间给孩子,给自己。不要只顾着望眼世界,却唯独忘了内观自己。

怎样才算做自己?我不敢斗胆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标准答案, 且已此时之见与大家共思。

1、有情感: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2、有认知:知道自己是谁

3、有行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