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润物无声:和孩子的闲聊,一点儿也不闲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儿子说中午吃饭没刷卡,我以为他的卡上又没钱了,一问才知道是学校的卡机出了问题,全校的人都没有刷卡。
我觉得挺有意思,就问他们应该怎么办呢?姥爷说:“学校大方一点,那么大个学校,请大家吃顿饭嘛。
我说:“这么多师生吃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学校如果没有这个预算,这笔钱应该从哪里来呢?
儿子说:“可以补收。
我:“怎么补呢?
儿子:“让每个人自己报中午吃饭花了多少钱。
女儿:“太多人了好麻烦呢,怎么能收集那么多人花了多少钱。
我:“是啊,这么多人,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统计这个数据呢?
儿子:“同学报给小组长,小组长报给班长,班长报给班主任,班主任报给年级组长,年级组长报给学校。
我:“对啊,这是一个办法,可以把大的问题拆分为小的问题,这样就解决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每个人收多少钱呢?
儿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收平均数。
我:“可是如果这样有人觉得不公平呢?比如说平均收7块钱,但是我其实只花了5块钱,而有的同学可能花了9块钱。
儿子:“那还是得自己上报花了多少钱。”
我:“如果有的人已经不记得自己花了多少钱了,怎么办呢?”
女儿:“分类收钱,点了1~2个菜的收一个价格,点了3~4个菜的收另一个价格。”
我:“也是,记不得具体花了多少钱,但吃了几个菜应该还是有印象的,用这种近似的方法,虽然不够精确,但比只按一个平均数来收要稍微公平一点。”
其实我们最终也不知道,学校究竟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但回头想想,我们其实讨论了三个蛮重要的问题。
1、要不要收钱?
2、怎么收钱?
3、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说大,可以是涉及价值观、经济学、社会学的宏观问题,说小,不过就是饭桌上的几句闲聊而已。
有一天我问俩娃,妈妈买了一个蛋糕,但是你们俩都想让自己吃得更多。你们会怎么切蛋糕呢?
哥哥说:“我不是那种人。”的确,即使自己爱吃的东西,如果妹妹很想要,他也会让给妹妹。
妹妹说:“再买一个蛋糕,或者让妈妈来切。
如何切蛋糕,这个看似孩子间分享食物的日常小事儿,背后却隐藏着并不日常的政治学思想。这个问题,来源于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哈林顿,这是他构建“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制议会法制共和国的思想雏形。
假如有两个小姑娘要一起分享同一块蛋糕,她们应该怎么分才能让彼此都满意呢?

如果让一个孩子切蛋糕,TA可能就会把自己想要的那块切得很大。但是假如让一个孩子先切,但另一个孩子先选,如果TA切的不均,大的那块就会被另一个孩子先选走。

这个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背后却蕴含着一种制度设计的智慧。有了这种规则上的制衡,每一个先切蛋糕的孩子都会尽可能地将蛋糕切的均匀

哈林顿认为人在处理公共问题的时候,难以兼顾利益和理智,这就需要一部分人讨论(分配),另一部分人选择。所以他的《大洋国》就从这个分蛋糕的例子出发,设计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制度来为英国的社会现实找出路。参议院分蛋糕,众议院选蛋糕。《大洋国》中的设想,甚至影响了后来美国建国和国家制度的设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不要小看了这些生活中和孩子的闲聊。

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作者萨斯金德综合几十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研究多年的结果,及她本人对大量不同家庭亲子语言交流的观察,得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最好办法

按萨斯金德教授的说法,每小时听到2000个词和每小时听到1200个词的婴儿,在他们三岁以后,听到的总词汇量的差距就有3000万个。这本书的英文原名“3000万单词”,就来自这个数据。这样的差距会影响孩子以后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情商、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

但相比数量,我认为谈话的内容更值得注意。

在培养受欢迎的孩子这门课中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会受到成年人的欣赏、欢迎呢?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有跟成年人进行深度对话的能力。”

多数孩子都没有和成年人深度对话的能力。为什么?因为成年人几乎不会用与成年人对话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也许家长每天和孩子说的很多,但假如都是重复,指责,教训,很难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聊天,谁愿意每天听那些无聊又消极的话呢?

可以和孩子聊什么?我的答案是孩子想聊的一切问题

父母似乎觉得和孩子说话有很多禁忌,不能聊死,不能聊性,不能说坏话……

我女儿有段时间特别爱问的就是,妈妈你什么时候死?你能活到几岁?然后把家里所有人挨个问一遍,这就是蒙台梭利说的32个敏感期中典型的死亡敏感期。

我们未必需要那么在意敏感期的概念,但孩子想说的,感兴趣的,必定是他们成长中的某些需要使然。

有位妈妈曾经跟我说,她特别受不了孩子跟她提“死”这个字,孩子一说,她就禁止或迅速地转移话题。还有父母看见孩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就开始害怕。

我们要区分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行为,什么是后果。父母刻意压制或回避某些话题,往往是因为混淆了想象、行为和后果。

谈论一件事,不代表这件事就必将发生,谈论生死,不代表真的想寻死。谈论是发生在思想空间中的事儿。孩子的思维发展之后,能够逐渐脱离动作去认识世界,就会开始对一些抽象的思辨感兴趣。相比担心害怕,父母要多听少说多观察,学会从生活中找到孩子思想和行为的蛛丝马迹,这是理解孩子的正解。

同样,说坏话不等于做坏事。抑制头脑中的攻击性,不会换来和谐,而是积聚现实空间的攻击性。孩子如果能用语言表达对父母的不满,那是最容易应对的情况

和孩子聊起来,以一种平等,互动,有启发的方式,而不只是对孩子说话。

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记录过自己每天和孩子聊得最多的是什么?也欢迎你留言说说你们每天的聊天话题。

P.S.我说可以聊孩子想聊的任何话题,但为什么不是父母想和孩子聊的一切话题呢?以后说说为什么有必要做这样的区别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