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一个孩子切蛋糕,TA可能就会把自己想要的那块切得很大。但是假如让一个孩子先切,但另一个孩子先选,如果TA切的不均,大的那块就会被另一个孩子先选走。 这个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背后却蕴含着一种制度设计的智慧。有了这种规则上的制衡,每一个先切蛋糕的孩子都会尽可能地将蛋糕切的均匀。 哈林顿认为人在处理公共问题的时候,难以兼顾利益和理智,这就需要一部分人讨论(分配),另一部分人选择。所以他的《大洋国》就从这个分蛋糕的例子出发,设计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制度来为英国的社会现实找出路。参议院分蛋糕,众议院选蛋糕。《大洋国》中的设想,甚至影响了后来美国建国和国家制度的设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不要小看了这些生活中和孩子的闲聊。 按萨斯金德教授的说法,每小时听到2000个词和每小时听到1200个词的婴儿,在他们三岁以后,听到的总词汇量的差距就有3000万个。这本书的英文原名“3000万单词”,就来自这个数据。这样的差距会影响孩子以后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情商、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 但相比数量,我认为谈话的内容更值得注意。 在培养受欢迎的孩子这门课中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会受到成年人的欣赏、欢迎呢?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有跟成年人进行深度对话的能力。” 多数孩子都没有和成年人深度对话的能力。为什么?因为成年人几乎不会用与成年人对话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也许家长每天和孩子说的很多,但假如都是重复,指责,教训,很难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聊天,谁愿意每天听那些无聊又消极的话呢? 可以和孩子聊什么?我的答案是孩子想聊的一切问题。 父母似乎觉得和孩子说话有很多禁忌,不能聊死,不能聊性,不能说坏话…… 我女儿有段时间特别爱问的就是,妈妈你什么时候死?你能活到几岁?然后把家里所有人挨个问一遍,这就是蒙台梭利说的32个敏感期中典型的死亡敏感期。 我们未必需要那么在意敏感期的概念,但孩子想说的,感兴趣的,必定是他们成长中的某些需要使然。 有位妈妈曾经跟我说,她特别受不了孩子跟她提“死”这个字,孩子一说,她就禁止或迅速地转移话题。还有父母看见孩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就开始害怕。 我们要区分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行为,什么是后果。父母刻意压制或回避某些话题,往往是因为混淆了想象、行为和后果。 谈论一件事,不代表这件事就必将发生,谈论生死,不代表真的想寻死。谈论是发生在思想空间中的事儿。孩子的思维发展之后,能够逐渐脱离动作去认识世界,就会开始对一些抽象的思辨感兴趣。相比担心害怕,父母要多听少说多观察,学会从生活中找到孩子思想和行为的蛛丝马迹,这是理解孩子的正解。 同样,说坏话不等于做坏事。抑制头脑中的攻击性,不会换来和谐,而是积聚现实空间的攻击性。孩子如果能用语言表达对父母的不满,那是最容易应对的情况。 和孩子聊起来,以一种平等,互动,有启发的方式,而不只是对孩子说话。 ![]() 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记录过自己每天和孩子聊得最多的是什么?也欢迎你留言说说你们每天的聊天话题。 P.S.我说可以聊孩子想聊的任何话题,但为什么不是父母想和孩子聊的一切话题呢?以后说说为什么有必要做这样的区别对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