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人民日报公号上看到这样一条推文“教育好孩子,才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文中说,如果这件事没有做好,其他事业做得再成功也是失败。有很多父母,父母的父母点赞转发,可见深入人心。 在判断教育孩子是不是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之前,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的前提是,父母教育孩子算不算事业? 经纪人捧红明星算事业,体育教练训练出世界冠军算事业,教师给孩子上课算事业,父母养育孩子,算不算事业?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商业关系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吗? 1、是否存在明确的目的? 2、是否要求必要的回报? 3、经济联系或明确目的破裂的时候,彼此之间是否还存在关系? 通过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亲子关系与另两种关系的区别。在生养一个孩子之前,父母并不明确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更多是源自生物本能、宗族延续或情感的寄托。虽然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究竟是养儿防老还是养老防儿,父母并没有确定的路径和十足的胜算,多是听天由命看运气罢了。 既没有明确目的,也不贪图丰厚回报,还带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怎么能说养孩子是一生的事业呢? 要是谁敢说,一准能让孩子成才成功,这话不像是父母说的,更像是成功学“大师”说的。 鼎鼎大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会因他曾经的那句狂言而被认为缺少人性和温度:“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人民日报也许是想强调父母应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我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底气和资格说:“如果这件事没有做好,其他事业做得再成功也是失败。” 孩子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点名批评,是失败了吗?老师微信来不及回,夺命家委三连催,是失败了吗?没考过证,没得过奖,是失败了吗?为什么一位中年老父亲在孩子家长会上的抱头痛哭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为何退个家长群能引来那么多拍手称快? 当代人活得好累,“重视”教育是时代焦虑症的一个缩影。大家焦虑自己的脸,自己的肚子,焦虑头顶所剩无几的毛发……孩子只不过是这些诸多焦虑当中最冠冕堂皇的一个罢了。冠冕堂皇到人民日报都将养孩子定性为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了。 如果你接招了,承认了,就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一个不明所以的枷锁,给孩子加上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怎么突然就成了另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O MY GOD,我有那么重要么? 《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里奇·卡尔加德的《大器晚成》这本书当中,剖析了人们渴望尽早成功的三个焦虑根源:第一,教育机构出于商业目的,掀起了一场军备竞赛,让神童文化潜移默化的成为一种共识。第二,智商测试等各类层出不穷的测评给了神童文化科学上的底气。第三,媒体报道,又进一步渲染了神童文化。 社会上的所谓精英教育机构牢牢掌握了家长的心理,人到中年,一方面有了一定的财力,另外一方面,大概已经意识到,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很难再有大的改变。于是,在孩子身上延续的比拼就开始了。 这也同样解释了当下家庭教育的病与痛。到处都是等着割韭菜的屠刀,身边全是Winner还是Loser的魔咒。 生活在每个成年人身上的担子还不够重吗?孩子头上拼成绩,拼才艺,现在又要拼体育的紧箍咒还不够紧吗?为什么好好的亲情,还要被锁进“事业成败”的牢笼?说什么教育好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我呸。 孩子不是父母的产品,不是我们的代表作,更不是我们的门面和招牌。李松蔚说,常常有人问:“要怎么培养一个理想的孩子?”其实就像养花,重要的是认识它的内在规律。 我们无法控制一朵花怎样长大,什么时间开花。它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地给它适宜的环境、光照和水分,期待和爱心。我们无法像做生意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更不可能在不满意的时候退货退款。 我做心理学和家庭教育,身边总是有很多亲戚朋友夸赞俩娃教养的真好,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我的事业。他们长成什么样儿,也不是我的功劳。所有那些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好东西,良好的品行和习惯,读书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长久的幸福感……不脱胎于父母的独角戏,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