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没写好,哭~ 积木倒了,哭~ 下棋输了,哭~ 题做不出来,哭~ 课文背不会,哭~ ![]() “哭哭哭,就知道哭!” 其实也不是,他们还会各种耍赖,发脾气 有娃的肯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就只是刚搭的积木倒了,哭得却比倒了一栋楼还惨。明明只是输了个游戏,却像输了整个世界。 哎,孩子的世界真不是我们想懂,想懂就能懂的。父母通常会这么想: “是我的孩子太脆弱了?太小气了?是我们平时太娇惯了?” ![]() 一个小女孩找不到刚买的糖果,开始嚎啕大哭。于是她成了全家的焦点,有安抚的,有讲道理的。 妈妈说:“没事啦,我们可以再去买一盒。” 外婆说:“你总是一点小事就这样,大家会烦死的。” 爸爸说:“不要再哭了!” 爷爷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么点小挫折就受不了了?!” 每个成人都在自己经历和观念的驱使下做出各自的反应,有人习惯劝说,有人习惯鸡血,有人习惯指责,有人习惯制止。但这些表象之下,其实都带着控制孩子的意图。所以这些做法常是徒劳无功的,孩子可能根本不吃这一套,可能哭得更凶了。 为什么? 因为以上情形都是孩子情感受阻的表现,他们头脑中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丢得东西能马上回来,希望积木没倒,希望自己的字写得像字帖一样,希望自己能够马上背熟一篇课文,希望赢…… 当现实和这些愿望冲突的时候,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痛苦,这种痛苦不亚于感觉整个世界在跟自己作对。而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又没强大到能马上控制自己的言行,发脾气哭闹就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了。 当孩子被这样的情感占据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功能就会受阻,越急躁就越觉得脑子不够用,越发脾气就越解不出来,背不会,写不好。 受损的不止他们的认知能力,同时还有他们的自恋。大家有必要了解“自恋”这个极其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是我们很多行为的核心动力。郭德纲说人的悲剧不外乎一个原因,就是“能不够”(老子天下第一),说明他对人心的洞察很深。 简单来说,人人都有原始自恋,这就是一个小婴儿感觉世界围着自己转的感受,自己一哭就有人喂奶,照顾。孩子的原始自恋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能做好任何事,能掌控任何事。所以外部现实让他们感觉失控的时候,他们会有强烈的愤怒。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总会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大发雷霆,这不是因为他们脆弱,而是因为他们的原始自恋太强了。 父母的回应之所以没用,甚至火上浇油,是因为都没有触碰到转化孩子状态的开关。本来他们的认知就因为情绪混乱而受到干扰,现在又听到一大堆罗里吧嗦的东西,不但增加了认知负担,原始自恋还受到攻击,孩子自然会更烦躁,更抵触。 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更有效的方式是容纳这些情绪,不把它们看成是坏的,而是一个自然现象。我们不必说“你这样做是对的”,而是用行动去容纳这种情绪,什么都不说,只是陪着他们,或者把他们搂在怀里,摸摸他们的后背,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情绪平复法。 当情绪通道被打通之后,孩子会愿意面对问题,并尝试去解决。父母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支架,比如说把大的问题拆分成小的问题,通过刻度化的方式帮孩子建立目标。这样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他们能通过自己真实的努力逐渐克服困难,有了体验才能让他们建立真正的自信和更成熟的自恋。 学前教育界有句名言,孩子就是孩子,意思是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伟大如海伦·凯勒,也照样如此。沙利文教海伦·凯勒“水杯”的单词时,海伦·凯勒弄不清“水”与“杯子”的区别,她认为这是一回事。当怎么学都学不会时,海伦·凯勒很痛苦,她发了脾气,还将玩具摔在了地上。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 沙利文是怎么回应的呢?她带海伦·凯勒来到一个井房,将海伦·凯勒的一只手放到喷水口下,在另一只手上拼写 “ water(水) ”。 在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详细描绘了这种感触: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 “ 水 ” 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原来宇宙万物都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我们知道,并不是“水”唤醒了海伦·凯勒的灵魂,给予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是与另一个包容、懂得、善意的灵魂相遇,让她幸运地享受倒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愿我们都努力成为孩子的这份幸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