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好心当成驴肝肺。 明明是好心 ,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 这个完形填空,装着爹妈们多少的糟心事儿。 明明是好心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 明明是好心给孩子买衣服,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 明明是好心带孩子体验当地美食,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 明明是好心陪孩子过生日,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 明明是好心给孩子报辅导班,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说了,这十年来,带俩娃走过了祖国绝大部分的省份,目前只剩3个省没有去过。本省所有的5A级,都已经走完,就连4A也没放过几个了。 有小朋友羡慕的,也有妈妈焦虑的,觉得没带娃多出去走走看看。其实大可不必,没怎么出门玩过,带他们去哪里都会很开心。 之前周末几个好友约了春游喝茶,结果一个带两岁儿子堵在路上,最后还被交警给劝回家了。 一路上,这个小家伙没得吃,没得玩,就靠着我们发在群里的几张照片,回家却跟他爹讲:“好玩,采茶叶,摘花花了”。 你看,对玩的期待甚至可以在准备出来玩的路上就实现了。只要是出门了,就有了玩的体验。 我们家娃可好,玩得多了,口味也就刁了。五一到福州那天的晚餐和“夜游福道”,简直被女儿吐槽到崩溃。 先是大名鼎鼎的佛跳墙,被批简直无法下咽,没有一丝想象中的鲜美。接着是福道,这是一条全国首创钢架镂空设计的城市森林步道,我和老公都觉得不错,在森林上空散步运动是一种蛮特别的体验。 女儿却一直在发牢骚:“要走多远啊?!这是谁建的啊,真是太讨厌了,我要用原子弹把它炸掉。” ![]() 老公带着儿子在前面健步如飞,留下我来对付这个小女人。说实话,听着不烦是不可能的,恨不得撂下一句狠话:“以后别跟我们出来玩了”,或是:“下次再也不带你了。” 但这种话,除了发泄情绪,对谁都没有好处。 一是这种“抛弃威胁论”最伤感情。二是下次也不可能不带她,到时候再被这伶牙俐齿的小妞子调侃一番:“不是说了不带我么,怎么又带我呀。”还不是啪啪打自己的脸。 这种情况下,通用的解决方案无外乎两点:读懂情绪+接受现实。 所谓读懂情绪,就是无论对方实际说的是什么,试着从他们的表达中准确地get其情绪状态是什么。 孩子其实是容易理解的,从他们之前的经历,就能准确把握他们的情绪,多半是饿了,累了,困了,无聊了。 而女儿此时的毒舌式吐槽则是综合了以上四个原因:晚饭难吃,一路车马劳顿,当时已经快晚上十点,肯定困,而且她还想早点儿回酒店游泳。在此状况下,只是走路爬楼梯对小朋友来说,自然是无聊至极了。 所以没必要跟她硬杠,更犯不上做什么道德攻击:“怎么能这么说呢?!怎么能说用原子弹把这里炸了呢,太坏了。” 打嘴仗就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跟小说家写小说没啥差别,不懂这一点,就跟看到莫言小说中残忍的情节,非要给莫言扣上什么心理变态的帽子,没什么两样了。 理解了这些,会大幅提升我们对孩子闹情绪的耐受力。他们不是故意找事,也不是专门和我们对着干。 他们的吐槽、不喜欢,不代表他们不喜欢我们,更不是对我们的否定。他们是对行程失望,不是对我们失望。 于是前面的完型填空,可以续写为: 好心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通常是他们饿了、累了、困了、无聊了。 好心给孩子买衣服,孩子却闹情绪发牢骚。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自己选择,想要和同学穿同款,担心被同学嘲笑。 我们希望体验当地美食,但孩子就是喜欢KFC,方便面,我们想陪孩子过生日,他们却最想和同学朋友一起过…… 在这些情境中,没有任何人应该被责骂,被否定,孩子不必,我们也不必,接受现实就好。接受女儿此刻就是想闹情绪,接受她此刻就是不喜欢我们安排的行程。 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如果父母只是说孩子:“别任性”,“不许发脾气”,“真是不听话”,“就你最讨厌”,孩子就会将自己的表现解读为“任性、发脾气、不乖,讨厌”。 这不仅对改变行为没用,还可能塑造孩子这样的自我认知,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甚至变本加厉地不听话, 不配合,发脾气。 最简单的一种回应方式,就是重复孩子的语言,假如他们说:“好烦啊”,你也可以回应:“哦,感觉好烦呐。” 用语言描述孩子的情绪和原因:“哦,现在觉得很烦躁是吗?因为不想继续爬了,想快点回酒店游泳吗?”“失望了?没有你想象中好玩是吧?” 不用担心自己描述的不准确,孩子会纠正你,关键是引导他们探索情绪,建立理解自己的意识。 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任其养成吐槽、发牢骚的习惯,毕竟没人愿意靠近爱抱怨的人。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我明白你不喜欢,觉得烦躁了,但总说'不要!不要!’,我也不知道你要什么啊,你可以跟妈妈说,你最想做什么,想要什么。” 这有助于孩子发展正向力,即接受一切事实,而不是否认、拒绝或怨恨一切。 前面提到的两点,引导情绪和正向表达,都属于主观层面的操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掌握的,需要不断练习。 另一条解决抱怨不领情的重要路径,是从客观上消解抱怨的可能性——让他们自己来。 正所谓,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据说你行你上的等值翻译是Put up or shut up.但还是觉得前面那句传神,哈哈) ![]() 多让孩子自己来,至少有以下立竿见影的好处: 1、让他们体验动手和动嘴的差别。吐槽这里不好玩,那里没意思,张口就来。但是从选目的地,到订行程,找酒店,寻美食,这里面耗费的精力太多了。 不让孩子自己体验,他们就永远不知道做一件事和想一件事之间的鸿沟。 2、出于自恋,人总是偏爱自己的选择。孩子肯定更喜欢自己选的地方。哪怕是他们自己挖得坑,含着泪也要跳进去。正如自己生的娃,含着泪也要养下去。 3、让孩子自己做攻略,装行李,他们就没法抱怨不好玩,埋怨你忘带了东西。同时,还能增加他们对目的地的了解,否则他们真的可能连去了哪里都不知道。 4、参与决策会增强孩子的掌控感,这比被动接受安排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从旅行中收获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