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子放学回家什么作业都没有做,书包也没有打开,在书房里,开着小度,四脚朝天,听荣耀王者…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常见,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然后,他拿了一张考了100分的数学试卷:妈妈,我考了100,我们班就2个,听到这个消息,结合回家看到的场景,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回应?” 我们有必要把这位妈妈的问题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回家之后眼前的场景,第二个是孩子拿出100分试卷之后的场景。 因为很多父母,回家看到这个场面,“什么作业都没有做,书包也没有打开,在书房里,开着小度,四脚朝天,听荣耀王者……”,多半是等不到孩子拿分数炫耀,就已经原地炸了。 ![]() 对父母而言,这个场景涉及的一项重要修炼是——稳。稳可以有很多面向:沉稳,平稳,安稳。 从这些词我们也能感受到稳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安全。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到了成年,父母间歇性神经病式,大起大落的情绪风格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没有搞清楚状况之前沉住气,不轻举妄动,是一个得体的成年人该有的成熟,于人于己都好。 有爸爸在家长群责骂谁搞恶作剧拿了他家孩子的本子,后来孩子妈又出来澄清说爸爸搞错了,不是那个本子。好死不死诈尸一回,结果还是个笑话,丢不丢人?尴不尴尬? 所谓稳,就是刚才说过的,沉得住气,先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再采取行动。 意气用事,乱发脾气,事后又道歉,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 但老母亲可能会说:“看见那副德行就是气啊!忍不了怎么办?”这时就需要用到我之前写过的父母必备技能01:观察。 要观察孩子看见你进门之后的反应,是手忙脚乱,起身掩盖作案现场,还是面不改色,甚至得意洋洋。 如果是后者,那人家一定是有点底气的。小孩子拿到好成绩有多飘,多膨胀? 第一个场景中做到了稳,在孩子甩出100分的时候,才不至于因变脸太快而显得市侩。一个宠辱不惊的老母亲形象就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来了,哈哈哈。 父母一遍遍的亲身示范,是孩子学习遇事不慌不急、沉着应对的最佳教材。 从孩子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听荣耀王者?”可以猜测,妈妈多半是说了不让孩子听之类的话。 那么重点来了,我们今天针对性地来聊聊这件事中的核心问题及思考逻辑: 1、孩子考得好是不是要给奖励? 2、如果奖励,奖励可不可以是王者荣耀?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孩子能不能做一件事,跟他有没有拿到好成绩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这件事能做,考好考坏都能做。这件事不能做,别说全班第一,全球第一都不行。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杀人放火,赌博吸毒,这样的事,你会因为孩子成绩好就允许他们去做吗?不会。 所以这里思考的重点,并不是在孩子拿出好成绩之后,要不要改变对王者荣耀的立场。而是经过考察、讨论,和孩子达成共识。 这样的交流在孩子第一次接触某样东西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儿子说想玩王者荣耀,你就可以问问:“这是怎么玩的,你觉得最有意思的点在哪里?会不会上瘾?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这些讨论会让孩子始终感觉是自己在玩游戏,自己在控制游戏,而不是被游戏控制。真正避免游戏成瘾的核心,就在于找到掌控感。 游戏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新生代无法绕过的环境。只要使用得当,游戏可以在教育、健康方面发挥积极正向的功能。感兴趣可以去看看简·麦戈尼格尔的《游戏改变人生》。 我们未必都要支持孩子玩游戏,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孩子反驳,用证据和事实说话。 他们的头脑和思想就是这么练出来,不然,言听计从的孩子,能指望他们有火爆全网的初中生演讲《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表现? ![]() 想明白这个原则,就不会出现孩子考不好就不让吃饭,考不好就不给好脸,考不好就取消出行。 也不会考得好就可以上天,想干啥就干啥。那样孩子感受到的并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势利,是家庭版的世态炎凉。 回到第二个场景,孩子听着王者,晃着100分的卷子“妈妈,我考了100,我们班就2个”,我们来回答一下这位妈妈的提问:“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回应?” 我会第一时间回应孩子的情绪,和他击掌相庆。这里的王者,四脚朝天,不过都是孩子为自己好心情布得一个局,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孩子特意强调班里只有2个,我们就可以说出他这份骄傲:“哇,那你一定很自豪啊,怎么样,这种感觉不错吧?”“你是怎么做到的啊?” 不夸一个字,却能精准映照出孩子此刻的情绪,他们这份自豪的体验,是比任何奖励都有用的强化物。 问问他们怎么做到的,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逐渐将偶然的好成绩变成必然。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