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家孩子输不起,是全天下的孩子都输不起。这下心里是不是放松多了? 我能想到最输不起的人,恐怕就是川普了,看他败选之后的那一波操作,最近又叫嚣着要参与下一届竞选,“输”在他的人生字典里,简直可以等同于死。 为什么? 因为输会极大地损伤一个人的自恋。每个人的原始自恋都会让我们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豪情,这种眼睁睁在别人面前败下阵来的现实,自然是扎心的。 但为什么大家只注意到了孩子输不起呢?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应对策略来平复自己落败的情绪。 他们没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也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 能怎么办?当然是撒泼耍赖,伤心欲绝地将自己的本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输不起是一回事儿,害怕输不起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到底是孩子怕输,还是父母怕孩子输,到底是孩子怕输对孩子的影响大,还是父母怕孩子输对孩子的影响大? 这里可能有点绕,需要解释一下原生情绪和次生情绪。原生情绪是指初始的,基本的内心情感反应,而次生情绪则是对原先情感反应的情感反应。 小朋友看见小狗害怕,这是原生情绪。这时妈妈说:“那么小只狗你也怕,真没用。”此刻孩子生出的羞耻感,就是次生情绪。 在输不起这件事上,孩子产生的原本只是自恋受损之后的原生情绪——愤怒。父母这时候的干预:“这么输不起啊,只想赢不想输怎么行……”则会引发孩子的次生情绪:可耻,我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 孩子因输产生的情绪很快会消散,但父母的评价会渐渐形成孩子自我认知的烙印。 也就是说,孩子输了伤心、愤怒,就允许他们有这些情绪好了,这些情绪总会自然消退,这是孩子体验和管理情绪的一个机会。 但父母怕孩子输,怕孩子怕输的担心及由此进行的一系列不恰当的教育,才是真正不利于孩子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怕输这个词,其实说的是父母。孩子只是输了之后有情绪,而我们将这些正常的反应打包,贴上了一个标签——输不起。 父母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怕输投射给孩子。儿子一年级时老师让他参加围棋比赛,这是他第一次收到比赛通知。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去!输了太打击。并以平时练习少跟老师解释了一通。 这些话我没有告诉儿子,儿子却很大咧地跟家人说:“围棋比赛妈妈不让我去,怕我输。”这一下点醒了我,那时我在心底里只能接受赢,不能接受输,却将其包装为对孩子的担心,担心他输了受打击。 如果不是这种“不能接受孩子输”的心理作祟,就不会首先考虑输赢,而是将比赛当作难得的练习机会。 有些父母会在孩子输了之后耍赖时吓唬孩子:“不遵守规则,以后人家都不要和你玩了”。所以孩子一旦估计可能会输的,就马上放弃。 一个爸爸和儿子比赛剥毛豆。内心戏简直太丰富:“我赢了他,他会不会自信受打击?我输给他,他会不会学不会规则?我要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我要不要和他讲,我是大人,他是孩子,所以我赢了他是正常的……” 爸爸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用错了方式。 我们该做的不是纠结,而是顺应孩子,帮他们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 所以,无论是让着孩子,还是不让,都应该以此为目标。 增强孩子的内在力量、安全感、自信、对抗挫折与失败的勇气。 六岁以前,父母有技巧地“让”有助于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他们出去和同伴较量的信心。游戏中加入一点竞争因素,你可以表演得很夸张,吹嘘说自己很强壮,然后被孩子打败,他们会非常开心。 但当孩子逐渐长大,特别是男孩子,他们会更渴望真刀真枪地与父亲对战。前几天一个妈妈咨询说老公和上小学的儿子总在家打,爸爸一点儿也不让着孩子。 我告诉她,这种公平对战的感觉才是儿子更需要的,这个时候不让孩子,反而能让他们体会到被重视和平等相待的感觉。 刚开始学习某样技能时,也可以通过输给孩子让他们开心,获得正强化,但随着技艺增进,他们更渴望真实抗衡带来的自豪感。 因此,不必去揣测该让还是不该让,要根据孩子所在的年龄段和学习进度适时进行调整。 昨天咨询时,有妈妈也想不通这个事儿,家里外公总让着孩子(三岁),无条件让孩子赢,只要孩子高兴就行。而爸爸呢,则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孩子的抗挫力,所以哪怕孩子生气,爸爸也要赢。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