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金冲及《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真真感受到伟人们的思想宝藏取之不尽啊,借用金先生自谦的话,这篇顶多就是一鳞半爪地写一点自己受到的启发。接上篇~ 在我们的理解中,进攻肯定才是战争该有的样子,想要赢哪有退让的道理,但事实证明,懂得适时退让,更有利于赢得整个战局。 毛泽东曾归纳了如何打好战斗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就特别强调了,“要保证条件都利于我方,不利于敌方,确定有把握之后再动手,总之,必须打胜,否则宁肯退让,重新等待时机”。 著名的游击战背后就蕴藏着以退为进的思想。朱德在莫斯科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时,教官曾测验他,问他回国以后要怎么打仗?朱德回答说:“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的时候带着队伍上山。”为此,朱德还受到了批评。但是经过实践的验证,游击战争成为我军走向胜利的重要武器。 亲子之间虽然并非敌对关系,但战争却是常有的。父母往往容易步步紧逼,退让?等待?太难了。 的确,做点什么,是我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孩子不合群,不敢跟人交往,学习成绩不好,不爱运动,父母总是会问:“我要做点什么?” 但做点什么,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一定就能带来预期的改变吗?未必。不合群的孩子被父母催着去交朋友可能让他们更焦虑,更害怕进入社交情境。成绩不好的孩子被逼进各种补习班,结果可能更加厌学。 有家长苦恼自己的孩子太懒,我告诉他们懒意味着主动性丧失,当孩子个人的空间被严重挤占,懒就是他们反抗的手段。 事实确实如此,妈妈让老二随风长,总是等孩子自己要求要学什么的时候,才会报名,结果老二反而什么都喜欢学,学什么都觉得有意思。 06顺应天性得人心 懂不懂人性,直接决定了能不能得人心。摸准了人性,哪怕是对手也能变成战友。 共产党就曾将投降的国民党军队迅速整编为一支骁勇善战的共产党队伍。怎么做到的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办法,是开“诉苦大会”。 被俘虏的士兵想回家回家,给路条、发路费,剩下的人就开诉苦大会。让每一个士兵控诉谁欺负过自己,老家的地主、镇上的恶霸、当兵的班长…… 这苦情版吐槽大会效果太神奇了,不费一兵一卒就统一了战线,笼络了人心,同时否定了原来组织的合法性,将矛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总苦根是老蒋”。难怪一位美国学者把诉苦大会称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过的政治手段”。 咨询中父母最苦恼的情况是孩子拒绝和自己交流,原本最亲近的人,最后落到反目成仇的境地,痛心。这当然并非一日之寒,但总结起来,不懂孩子,习惯下指令,很少认真听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是造成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乱用力气,最终伤人伤己。 在具体的沟通中,毛泽东还非常擅长打比方,他曾经拿黄河上的船夫举例,向大家介绍工作方法。这些船夫在河里撑船的时候,平时是可以很放松的,但是到了险滩或者是有暗礁的地方,这些船夫就开始全神贯注地用船篙撑船,躲避危险的地方。如果整段行程,船夫处处都很紧张,那就会把自己弄得很疲劳,真到了要紧的地方,反而使不上劲。 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表达,这也是顺应人心的表现,值得父母学习,因为打比方是很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07多谋善断 毛泽东曾这样解释“多谋善断”:所谓多谋,就是要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然后才能得到“善断”。 这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因为人天生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想听别人的话,二是想让别人听自己的话。 有个还未结婚的小姑娘向我请教怎么管教她弟弟,说自己要被气死了,我问她为什么要气死?她说:“因为不听我的话啊。”我又问:“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她语塞了片刻,似乎自己都没有底气地说:“因为我大啊”。 无论我们能找到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孩子听自己的,这都不是一个英明的做法。 开国领袖们非常反对独断作风,周恩来在一次给青年们作报告时也提道:“什么叫独断?就是我说的话就对,人家说的话就不对,那还辩什么呢?你的意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谁还跟你辩?即使自己有很多对的意见,但是还要听人家的意见,把人家的好意见吸取过来,思想才能更发展,辩证法就讲矛盾的统一,只有通过争辩,才能发现更多的真理。” 克服独断需要大勇气,周恩来讲:“一个人坐在房子里孤陋寡闻,这样不行,应该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大的人们一道斗争,这样才算有勇气,这种人叫做有大勇。” 相比之下,蒋介石自始至终把指挥权握在自己一个人手里,听不进任何建议。他没有做过中下级军官,缺少战场上的实际经验,但是却喜欢直接用电话指挥前方作战。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将领们明知听命会吃败仗,也会选择让蒋介石直接指挥,这样他们就好推卸责任。这种唯上是听的态度,是国民党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你看,专断就是切断了沟通的通道,扼杀了主动性,也难怪孩子不愿交流,不求上进了。 08先进的学习观 学习是每一位领导人快速成长进步的巨大动力。毛泽东是出了名的爱学习。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他们在年轻时都曾长期在欧洲留过学,接受了大量新的理念,新的科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国领袖们甚至用一种“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来要求自己学习。周恩来就曾亲点了10位来自军队的高级将领担任第一批驻外大使,带领这些脱下军装,穿上西服的将军从头开始学习外交礼仪。从外交史、国际法、外交特权、外交文书,从外交政策到衣食住行逐一认真学习。 这种表率,无论是上司对下属,还是父母对孩子,都有远超言传的巨大力量,特别是对孩子来说,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 从未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毛泽东是如何打败曾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的呢? 毛泽东曾总结:“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真正投身到战争实践中去,否则就谈不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二是要在战争实践中用心去想,不断总结反思,并校正自己的认识和行动。 你看,这不正是当下流行的项目学习思想吗? 红军时期曾经有一个故事,红军和国民党某师交战,活捉了师长,战斗结束后,师长被押到红军指挥员的面前,这位指挥员就是共和国十位大将之一的徐海东。国民党师长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他问徐海东,你是保定军校毕业的,还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徐海东回答,我是青山军事大学毕业的。国民党师长问,不知道这个青山军事大学在哪?徐海东哈哈大笑,指着背后的山岭,这方圆几千里的大山,处处都是红军的军事大学。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