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珍惜孩子顶嘴,这是提升思辨和沟通能力的好机会||实例说明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上一篇(点击可查看)关于孩子顶嘴的文章之后,有读者留言,说顶嘴和沟通是两个概念,叫我不要混为一谈。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

那么什么算顶嘴?什么叫沟通呢?如果按这位妈妈的观点,最大的区别在于语气,不知道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是会被孩子当作沟通还是顶嘴?

如果孩子有这个权力的话,我想绝大多数多数孩子都会赞同父母常常跟自己“顶嘴”。

我会给来咨询的家长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比如拍下他们认为孩子有问题的表现,或者录下他们典型的对话。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试着这么做,然后回头听听跟孩子说话时的语气,是不是如自己以为的那般“友好沟通”?

这位妈妈有一点说得没错,骂人当然需要练习,如果我们能以精益求精的心态训练自己骂人的技能,我想亲子关系的质量会获得肉眼可见的提升。

骂人要骂得别人心服口服,有理有据,还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否则就成了泼妇骂街,这难道不需要练习?是母胎自带的功能?

自己跟孩子讲话总带着教训的口气觉得天经地义,孩子和自己顶嘴就是大逆不道,父母玩起双标来简直行云流水,炉火纯青。

现在我们来认真思考一下,顶嘴,骂人算不算沟通?

如果父母只将孩子的毕恭毕敬、言听计从,或者不带负面情绪的对话当作沟通,“顶嘴、骂人”这道孩子试图和我们沟通的门,就被我们甩手关上了。

我们从源头回顾一下孩子开始顶嘴的历程。

一个语言能力不到位,自我没成型,没想法,不爱动脑筋的孩子,应该是很少顶嘴的,因为不具备以下顶嘴的条件。

首先,这有赖于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次,这代表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强大。再次,这是他们主动动用思辨能力的结果。除此之外,有妈妈还看到了孩子在顶嘴时,为了达成自己的预期,展现出来了步步为营的策略和一股锲而不舍的说服力。

按理说,以上这些都是好事,怎么就成了让父母深恶痛绝的坏毛病了呢?可以说,这是训练不当的结果。

顶嘴、骂人行为的背后,一定包含着孩子沟通的愿望。比如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他们觉得受了委屈,想做的事儿父母不让做,不想做的事儿总被逼着做……因此,这种沟通的动力可能很强烈,甚至带着一些攻击性,常会让父母接不住。

正因为这样,父母的应对方式常常是反击式,而不是训练式的。

也就是说,孩子一顶嘴,父母瞬间就进入到了一种被攻击的状态,开始和孩子对骂(教训孩子),被攻击的越准确,就会对孩子的顶嘴越生气。

父母的自我越单薄,对孩子的反击就越猛烈,有时候会到要动手的地步,因为这个时候,父母不动手就觉得已经保护不了自己了。

这种局面怎么破?

记得上篇文章中提到的“Yes and”吗?无论对方说什么,先get孩子这些表达中的情绪、态度、想法,然后再去训练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里的get是接收,并非强求父母马上接受,只是首先要接收到孩子发出的信息。

实例1

周末在家女儿常常是蓬头垢面,不洗漱,不换衣服,跟要出门前的梳妆打扮形成鲜明对比(话说女人不是都这样么?)

爸爸:“把脸洗了去。”

女儿:“我就不洗。”

爸爸:“脏死了。”

女儿:“脏就脏,这是我自己的脸。”

想想也是,遇到这种孩子确实在理,让我们无法反驳的情况,接收孩子的观点,但需要纠正他们说话的语气:“你可以不洗,跟爸爸好好说。”

实例2

我:“去练琴吧。”

女儿:“你为什么不练,凭什么总让小孩子练琴?!”

我:“你觉得这不公平是吧?”(先说YES,接收到顶嘴背后的情绪)

女儿:“太不公平了。”

我:“你能拉出美妙的音乐,可是我却拉不出来,你觉得这公平吗?”

女儿:“呃,也是,可是练琴很累啊!”

我:“是啊,所以妈妈很佩服你,我小时也弹过一次琴,后来没坚持,现在很后悔呐。”

实例3

给女儿纠正阅读理解错题的时候,我说学习之后的反馈、反思、订正很重要,本想拉儿子来加强一下这句话的效果,所以有意问儿子:“对吧,哥哥?”

结果儿子故意开启清奇脑回路:“那还不如直接抄答案。”

“有了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能够加深印象。”

“直接抄答案记住的就是正确答案,不是更好?”儿子契而不舍地顶嘴。

老母亲心想:“似乎也有点道理,但直接抄答案肯定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一边飞快思索反驳的证据,一边反问:“学习就是为了记住正确答案吗?”

这么一问,我自己的思路来了:“咱们的大脑是CPU,不是硬盘。”听我一提电脑,儿子来精神了,开始认真接收我说的话,不再像刚才那样故意插科打诨。

“是啊,我们学习是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人工智能,需要有自我学习、迭代的能力。从反馈中更正错误,就是提高我们这台CPU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住正确的答案,如果只是一个存储器,以后遇到没见过的情况,还是不会解决啊。”

儿子这下深表赞同了。

云南有一所专收别人不要的学生的“丑小鸭”学校,校长詹大年说:“如果可以挑,那还要教育干什么?”

同样,如果我们只挑孩子招人喜欢的行为,只挑孩子听话的样子……那还要教育干什么?

顶嘴行为的背后,并不是孩子有意对父母的挑战,而是他们强烈的沟通意愿,是带着他们主动思考和独立精神的表达,是值得珍惜的教育机会。

孩子顶嘴,正是学习良好沟通的好机会,不要做一个怒吼的反面教材,也不要一转身关上这扇沟通之门。

欢迎加入亲子交流群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