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瞬间让孩子随和、配合、好好说话,一定要学会这几句口头禅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我把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速效药,一种是保健品。顾名思义,速效药就是那种针对症状,能够快速见效,并不依赖一个人整体发生持久改变的方法。
在亲子关系中,同样也存在保健品和速效药。保健品是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在关系账户中积累收益的做法,比如高质量的陪伴,信守给孩子的承诺,改正自己的恶习(抽烟、喝酒、葛优躺、刷手机、痴迷游戏、赌博、说脏话、不锻炼、吃垃圾食品等等),给孩子树立榜样,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认知……
这上面哪一个做起来,不得耗费好大一番力气?说是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也是不为过的。
相比之下,下面这些方法就高效省力的多,短短几个字,就能让不听话的孩子变得配合,让叛逆的孩子瞬间随和,让喜欢跟父母对着干的孩子好好说话,让不跟父母讲话的孩子愿意开口交流。
01好不好?
在末尾加上一句“好不好?”指责就变成了建议,命令就变成了邀请。
“房间乱成啥了,赶紧收拾!”
房间乱成啥了,赶紧收拾,好不好?”
“放假就不运动了怎么能行,每天还是要锻炼。”
“放假就不运动了怎么能行,每天还是要锻炼,好不好?”
陈海贤在他的心理学课程中将此作为一个沟通秘诀传授过,据说数万人亲测有效。
其实类似的说法还有“好吗?”“行不?”“中不中?(河南版)”“咋样?”你完全可以选一个让自己说起来最自然、最舒服的。
这些表达不是讨好,甚至不是商量,它是一种友好表达我们内心期待的方式。
“我很想看到你收拾好房间,我希望你能好好锻炼。”这些都是我们的愿望,但我们不居高临下地指责对方,命令对方。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命令和强权在关系中越来越难发挥作用,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家庭中,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再鼓励任何人对其他人颐指气使。
02你觉得呢?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要是总能说了算,谁不想这么霸气。可惜的是,大都数人能这么霸气展现权力的空间,只是在孩子面前。

因此,父母很少会真的重视孩子的意见,能耐心把孩子的意见听完就已经不错了。

一个人成熟、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能伸展的权力空间。
对孩子来说,小婴儿也会施展他们的权力空间,只是他们的手段非常单一,就是哭闹,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让成人听命于自己。
想吃了,哭,想睡了,哭,无聊了,还是哭。特别爱哭闹的孩子,除去生理上不适的原因,也许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存在感,表达自己对外界意志的不满。有时候整个家庭的相处氛围变了,孩子爱哭闹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学习新的展现权力空间的手段来取代哭闹。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别人愿意配合自己,完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他们上课想回答问题,他们就必须做到先举手,并且学会忍耐,忍受老师可能并不叫自己,忍受先听其他同学发言。
这时候哭闹发脾气显然不起作用,但没有学到正确施展权力的孩子就会沿用婴儿期的方式。
咨询中有十多岁的孩子,还会因为考试不满意在教室里倒地大哭。
还有的孩子在学校不受欢迎,喜欢发号施令,为了让别人按自己的想法来,甚至暴力相向。
如果孩子有类似的状况,父母就需要特别反思家庭中的权力模式,是不是有明显的强权者,全家人都必须听这个人的,管教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常用命令,甚至打骂等暴力方式。
让父母改掉下命令的方式并不容易,何况自己说得也都是为孩子好:“赶紧把作业写了!”“还不去锻炼,没个好身体以后能干啥!”“写作业的时候要专心,听见没有!”
这些都没错,但别忘了,孩子天生也有权力空间,尽管父母说得都是为自己好,但这些表达的方式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欲来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力空间。
越是正确的,越是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我们就越需要想办法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在自己的命令之后,加一句“你觉得呢?”这样瞬间就弱化了前面命令的锋芒,降低了对方不舒服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开放的态度,愿意倾听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按要求做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是乖乖听话,而是主动、自发的行为。这也能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展示自己的权力空间,面对外人,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直接下命令是单向的,在发出这个命令之后,交流通道就被关上了,也可以说,关系就僵化,停止了。
你觉得呢?这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确保沟通之门是敞开的,通畅的,不出现拒绝交流的情况,彼此的关系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欢迎加入亲子交流群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