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句让人讨厌的安慰,父母却经常这么说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出版社这两天想让我推荐一套书,以往的推荐,我都是认认真真看过,确定的确内容好,适合孩子的,才会在公众号介绍给大家。

但今天这套,我一看名字就拒了。

这是一套号称提高孩子抗挫能力的逆商培养绘本,一套12册。每一本名字都是***没关系,比如输了也没关系,不高兴也没关系,被嘲笑也没关系,说错话也没关系,被孤立也没关系,挨欺负也没关系……

哎呀,光这名字就看不下去了。

大家脑补一下,你娃哭着过来跟你说被打了,你呲着一口亮白烤瓷牙微微一笑:“没关系,孩子。”孩子因为人矮肉多被取外号“肉包子”,你呵呵一笑:“肉包子好吃,没关系。”

这不是安慰,是补刀。

夫妻间也是如此。在家熬了一天娃的妻子,刚想跟老公吐槽两句,说说一天的辛酸泪,孩子的250次喊妈,101次找东西,74次顶嘴,兄弟姐妹间的62次互殴,说说暑期的小报,“双减”的迷茫……

本来吧,也就真的只是吐个槽而已,也没哪个娘会天真到指望孩子爹能出手搞定这些事情。当爹的只需贡献个耳朵就行,哪怕您左耳朵进了,右耳朵又泄了呢,老母亲也能得到片刻的inner peace啊。结果呢,爸爸们一句不痛不痒的:“哎呀,没关系,这都不是事儿。”

这才是压垮老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看起来是最宽厚的安慰,却透露着藏不住的漫不经心,无心面对的逃避,情感疏离的冷漠。

想想看,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求安慰,我们会和什么人说自己的倒霉事儿,不就是在我们最无力的时候,和我们觉得最安心的人吗?

这时候任何人渴望得到的,绝不会是那句“没关系”。没有人希望被敷衍,被讲道理,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在意,是真诚的回应。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诺·温尼科特在超过四十年的咨询、研究、写作生涯当中,经常强调一点:要驱动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让他可以长成一名有着健康情绪、能够与自己的情感有所连结的成年人,最低限度的亲子情感连结、亲子共感(感同身受,empathy)、以及父母对孩子有着持续的注意力是必要的。

最低限度的注意力,可能是孩子哭着回来说被欺负的时候,你耐心听他用两分钟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完,而不是直接来一句:“没关系,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最低限度的感同身受,可能是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受伤了,问一句:“哪里疼啊?”而不是直接来一句:“没关系,一会儿就没事了。”

而一句简单的“没关系”切断了亲子的情感连接,意味着没心思进一步探寻对方的感受,也不打算在这件事上耗费时间。没关系,翻译一下就是——和我没关系。

有些父母可能会担心,在意孩子的感受会不会让他们变得太矫情,太娇气。事实恰恰相反,父母给予的情感支持,才是孩子真正的勇气和底气。

心理需要被满足了,才不会固着为一个拧巴的心理情结。正如防微杜渐,认真对待身体小的不适,及时修养,才是保持健康的科学方法。

温尼科特也认为,小于最低限度,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产生各种情绪困扰。他或许能够获得外在世界的成功,但是内心却会感到空虚,觉得自己彷佛缺少了什么,而这是其他人无法看见的。

不管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伤心,不管孩子受挫了,还是丢脸了,统统都不想多听他们再说下去,那句“没关系”其实是在告诉对方:“闭嘴吧”。

有一本书专门探讨了一个人在童年期经历的情感忽视,介绍了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

颠覆大家认知的是,那种非常体贴、甚至放任孩子的放纵型父母,也是一种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当孩子惹麻烦,他们就把头转开,或者为孩子找借口。这让他们看起来非常慈爱,很少会跟孩子产生冲突,他们很少对孩子说「不」,而是把“没关系”挂在嘴边。

他们的座右铭是「不用担心,快乐就好」。但这种隐秘的忽视,却会对孩子造成日积月累的不良影响,并且还会带来另一个教养陷阱:孩子没有办法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回馈。

无论是委屈,还是逆境,“没关系”都不是一句万事大吉的解决方案。委屈需要被倾听,逆境需要被克服。应对挫折,接受挑战,不是忽视它,蔑视它,而是直面它,认认真真地对待它。

没关系最基本的用法,是原谅对方,接受歉意,出发点在自己。所以当对方其实是在寻求你的安慰,渴望你的理解,期望你能感同身受,而不是向你道歉的时候,请收起这句“没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