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问的送命题,这么回答绝对双赢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俩娃的父母,一定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

“我和哥哥,你更喜欢谁?”“我和姐姐,你更喜欢谁”“我和妹妹,你更喜欢谁?”“我和弟弟,你更喜欢谁?
这种对话也可能只是发生在俩娃之间,根本不需要爹娘参与。
闺蜜有天听见俩娃聊:“你觉得妈妈更喜欢谁?”本以为平时对老大要求高, 不自觉地偏袒小的,没想到老大先开口了:“我觉得妈妈喜欢我,你看他们给我报了那么多班。”
当然了,不是所有情况都能这么幸运,孩子们自问之后就自答了。有时候他们会着魔似的一直问下去。
儿子和女儿都问过这个问题,不止一次。以往我总是回答:“都喜欢。”“一样喜欢”。
但前几天,女儿显然不想听这样的回答:“怎么可能都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模一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斑马身上的条纹也没有完全相同的。”
“是啊,但是妈妈对你和哥哥的爱是一样的,虽然可能我对你们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因为你们本身就不一样。我可能给哥哥买乐高没有给你买,我也有可能经常抱你亲你,但没抱哥哥,但我爱你们的心是一样的。”
本以为自己已经给出了高分回答了,但女儿继续说:“但一丝一毫的差别总是有的吧。”
“就像你的直尺测不出头发丝的差异,我的感受也测不出我对你的爱和对哥哥的爱有什么差异。”
哎呀妈呀,我可从来没问过孩儿他爹那种:“我和你妈掉进水里先救谁?”的问题,这是从哪来的报应?!
眼看着女儿还在回味我刚才的回答,不行,不能再让她继续问下去了,我得变被动为主动,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情急之下,我马上想到了一招,没等她开口,我先把问题抛出去了:“如果你是妈妈,你有两个孩子,你会怎么回答?”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女儿陷入了沉思,几秒钟之后她就跟哥哥聊天去了。
看起来,女儿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答案,她为什么就这么算了呢?
因为她得到了比答案更重要的东西:一种感觉。一种转换身份,想象自己是个妈妈,而不是孩子时的感觉。进入新的身份之后,她感觉自己,也没想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过一个重要概念,叫课题分离。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再直白一点,就是搞清楚什么是别人的事儿,什么是我的事儿。
成年人常因边界不清发生冲突,产生烦恼,比如皇上不急太监急,比如不敢提要求,怕被别人拒绝,这就是混淆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提要求是自己的事儿,拒不拒绝是别人的事儿。
而孩子的问题在于,他们天生自我中心,围绕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女儿执着于得到妈妈的回答,因为她想知道,她渴望“妈妈更爱我”,这是她的情感需要。
这需要本身没问题,但对她更有益的是,获得一种新的角色意识,以此扩展她对不同角色的感受,让她不仅体验自己的感觉,也能体验他人的感觉。
女儿语文书中有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篇童话故事,讲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屋,落寞地准备倒塌前,遇到了小猫、老母鸡、蜘蛛前来求助。

我问女儿:“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女儿说:“我可能会觉得这些小动物这么可爱,就帮他们一下吧。嗯,也可能会觉得太麻烦了,不耐烦。”

“如果你是老屋,你想倒下吗?”

“当然不想了。”

小动物们的请求,对老屋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

“是一件好事,小动物来找老屋帮忙,老屋可能就不会倒下了。”

“你刚才也说了,老屋可能会觉得太麻烦了,所以小动物们的请求,是在麻烦老屋,还是在帮助老屋呢?”

“他们既麻烦了老屋,也帮助了老屋。”

“是啊,表面上来看,他们是在麻烦老屋,但其实他们也为老屋提供了帮助,所以我们帮助其他人的时候,有可能收获最大的是自己。”

“妈妈,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还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些转换视角的讨论,并不只是树立助人意识,更重要的,是协助孩子慢慢形成进入不同角色的习惯。

有了不同的角色感,孩子就能从不同方向认识世界,形成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立场的综合感知,而不是盲人摸象。

有的孩子天生很聪明,这是智,智力、智商,但真正能洞察人心,宽厚通透需要修炼,这是慧。

一个真正有人生智慧的人,心里会住着很多人,能随时转换身份,在不同情境中,能调用合适的身份应对。同时也能及时感知此事中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人的处境、感受和想法,哪怕这些观念有分歧,角色有冲突。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如果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等智慧的标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