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心理bug,对孩子越上心的父母越严重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01

咨询中,绝大多数时候是发生了什么事儿,或者孩子已经有了哪方面的问题,父母咨询怎么应对、如何解决。

但现在也有不少父母,来咨询尚未发生的事儿,就是孩子并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状况,但父母担心孩子可能会怎么样,于是来咨询。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举几个例子,比如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比较胆小,担心孩子受欺负,有的觉得孩子太乐观,好像没心没肺,担心孩子太幼稚吃亏。还有一些具体情境,比如被老师告状,不知道怎么处理。早晨出门和孩子吵了架,不知道放学回来怎么跟孩子沟通。

可以发现,这类爸爸妈妈都是平时对孩子特别尽责,特别上心的父母,可能会专门学习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会花很多时间关照孩子的身心发展,情绪感受。

02

他们这么做是对的,对于自己不确定的情形,寻求专业帮助是最有效、最靠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原本打算采取的行动是错误的,然后及时纠偏。

有的父母被老师告状孩子在班里行为失控,大哭大闹,父母本能的反应是丢脸,恨不得拉过来痛贬一顿,但咨询后才明白,孩子那种行为背后的无助和焦虑,庆幸自己没再雪上加霜,让孩子更痛苦。

有个小朋友和妈妈发生了冲突,踢撒了食物还不捡,妈妈原本想按照以往的方式,惩罚孩子,不给孩子做饭。

不少父母会在冲突后报复孩子,比如不搭理,放声痛哭,或者直接打骂、惩罚。

但这位长程咨询的妈妈很懂反思,她想要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告诉她:“重点是你接下来怎么做,不报复不冷战,该干嘛干嘛。”

后来孩子主动来和妈妈说话,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孩子能感到这一次妈妈容纳了自己,她就会更大胆地承认错误。最近母女的沟通快速升温,比之前深入了很多,原本孩子总是拒绝和妈妈聊自己的感受。

这句“该干嘛干嘛”看起来好像很随意,实则非常考验父母的内功。特别上心的父母,容易固着在冲突中,陷入和孩子的纠缠。

特别上心,其实意味着在一件事上的焦虑等级是高的。对孩子的极度焦虑,往往源自个人过往未被满足的愿望,没有处理好的情结,或者人人都有的死亡焦虑。

特别上心的父母,还很担心自己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担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这一方面是病态自恋,有一种自己能完全掌控孩子成长的错觉。另一方面,也是将自己的脆弱投射给孩子,仿佛孩子经不起那些冲突、挫败,其实是自己经不起。

03

如何区分健康的“上心”和前面提到的心理bug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父母是不是能“出得去,回得来。”

什么意思?

前面提到的心理bug,是针对一件此时此地发生的事儿,向过去、未来进行扩展,最终离事情本身越来越远。

我曾经就是这种人。闹别扭了,甭管是谁,只要他们不先开口,我绝对可以做到不说话。用我老妈的话说,我的嘴巴是镶金边儿的。

不仅不主动开口,哪怕别人主动开口了,我都不一定吭声,大有一种“千呼万唤始答应,犹有不爽在心头”的架势。表面上看,我好像给人一种老死不想往来的决绝,其实心里一直在纠缠,要么是反刍每一句对话,要么是愤恨地规划冷战的时间:哼,一个星期都不和你说话,不行,一个月。

这就是陷入过去,幻想未来,唯独不能回到此时此地,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之前发过一句话:看一个人是不是活在当下,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个这个人吵架之后的反应,老想着刚才吵了什么,是活在过去。一直生气冷战不理人,是活在未来。

我们应该从过去中反思,也可以通过预想未来引导现在的生活。

但完全沉浸在过去,或灾难化地想象未来,反而让我们无法真正靠近当下的孩子。

焦虑孩子回来了怎么办的父母,我常跟他们说,也许孩子回来已经忘了这件事了,他们翻篇了,父母却还抓着不放。

04

如何将这种“上心”转换为一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让孩子更舒服的关爱呢?

允许自己走出去,但要记得走回来,就事论事地应对孩子具体的问题。

周末老师反映儿子最近学习态度下滑,几次忘带学具都没有积极想办法解决。我和他爸爸认真坐下来聊了好久,从性格、心态、目标,甚至讲到了阶级。

但最终,我们让这些“枪林弹雨”只发生彼此之间。我知道自己的焦虑会放大对孩子的不满,放大对未来的担忧,面对孩子时,还是要回到现实,就事论事地跟他谈具体问题。

孩子踢掉了食物,就针对这个行为批评教育,不要扯到吃饭上面去。孩子考试没考好,分析这次的试卷和认知漏洞,不要把“没出息”、“不好好学习,以后当服务员、送快递都没人要”之类的话甩出去。

总结一下,特别上心的父母要警惕的心理bug是什么呢?

1、放大:容易放大与孩子有关的问题。

2、放不下:放不下与孩子有关的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