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见孩子哭就烦,是“病”,得治!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按理说,看见小朋友哭得声泪俱下,应该会唤起成年人的恻隐之心才对,可现实往往是,自家孩子一哭,就让人莫名烦躁,结果越哭越打,越打越哭。

如果搜索“看见孩子哭”,出来的全都是“忍不住打孩子”,“就想发火”,“极其烦躁想打他”之类的联想,可见这种感受有多普遍。

为啥呢?

是孩子哭本来就很烦人吗?肯定不是,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人看见孩子哭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安慰,有人制止,有人暴怒。

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你看见别人家孩子哭的时候可以很温柔地抚慰两句,但换成自家的娃,没两下就炸了。

哭原本只是一种行为,一种情绪,和笑没有本质区别。之所以会对孩子的哭格外反感,烦躁,不舒服,甚至会到“动手”的地步,其实是源于心理的各种bug,创伤。

01

见不得孩子哭是一种防御。
一种避免自己触碰过往伤痛的防御。防御心理就像一副铠甲,盾牌,具有保护我们的作用。
有个年轻姑娘,平时情绪都很温和稳定,但在一次聚会中,当她目睹别人家冲突争吵,小孩子哭得泣不成声的时候,突然开始泪崩。童年时父母离婚前那些无休止的争吵一下涌出来,本以为自己遗忘的伤痛,原来一直都在。
创伤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扳机点”,顾名思义,这是指某种刺激就像扳机一样触及了内心的某些创伤。
儿时痛苦的经历,比如父母吵架,打架,自己被打等等。成年后,孩子哭的情境,就是触动你伤痛的扳机点。这就是我们受不了孩子哭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太痛,所以不想再重现,不想再面对,但防御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种隔膜,既是我们与过去自己的隔膜,也是我们与身边亲人,比如孩子之间的隔膜。
因为这种隔膜,我们不敢处理自己的伤口,更无法触碰孩子哭声背后的感受,只能粗暴地呵斥孩子闭嘴,或是漠然地离他而去。
有个小女孩跟爸爸哭诉小朋友不和自己玩,爸爸不屑地跟她讲道理:如果这点儿小事儿都要哭,那以后让你难过的事情就太多了。
所以不会养育的根源不是父母缺少技能,而是因为他们自己也还是未经疗愈的孩子。

02

哭被当作一种羞耻。
“哭哭哭,就知道哭,除了哭你还会干啥?”,“这么点小事儿就哭,娘娘腔,长大了有什么出息!”“不中用的东西!”
哭的耻辱性标签尤其容易被贴在男孩子的身上。古有“男儿有泪不轻弹”,今有“男人流血不流泪”,这种刻进骨子里的文化印记是对哭产生羞耻感的重要原因。
所以哭是被压抑的,被抑制的。因此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看到别人哭的时候,也会想要制止或者赶紧起身去安慰。
有时候,压抑的强度之大,甚至会“逼迫”你攻击那些耐心哄孩子的人。有些祖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耐心安抚他们的孩子时,会很生气地责怪:“哪有这么宠孩子的?孩子都被惯坏了!”“要是我,早都两个大嘴巴”上去了。
痛了就哭,乐了就笑,孩子的情绪应像山泉流动、四季流转那么自然。哭是本能,不是伤害。真正伤了孩子的,是成年人面对孩子眼泪时,嫌弃和鄙夷的目光。

03

受不了孩子哭是因为无法耐受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大脑中有一种“镜像神经元”,这是共情共感的生理基础,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动作或情绪时,镜像神经元会立刻被激活,然后我们就像照镜子一样,能够在脑子里模仿、重现这种动作或情绪,从而对别人的体会感同身受。

比如看到别人打呵欠,自己好像也觉得困了,忍不住想打呵欠。看电影时也容易跟剧中人同喜同悲。我们常听老母亲们感叹,“看见孩子开心我们也开心”。

因此,孩子难过哭泣时,我们也会被带进负面情绪,这原本都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使然,但无法耐受负面情绪的父母,会感到极不舒服。

他们大多生长在严苛,过度强调正能量的家庭中,哭被当作懦弱,或不吉利的事儿,比如有些长辈会觉得孩子哭就预示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不能接受负面的东西,意味着心智可能处于婴儿分裂的状态,无法整合好与坏,不能容纳一件事,一个人既有好,也有坏。因为心理太过柔弱,任何被感知不好的东西都必须被分割、排除在外,否则自己就完蛋了。

04

哭唤起了父母无助和无力的感觉。

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刚开始哭的时候,父母还是会安抚,会哄一哄的,但怎么哄都哄不好,心态就崩了。于是就出现了前面说的“越哭越打,越打越哭。”
为什么父母的安抚常常是无效的呢?问题就出在“别哭了”这三个字上,这表面上看是一种安慰,其实还是否定和压制。
否定压制不起效,连个孩子都管不住会极大损伤父母的自恋,无计可施的时候,父母会退行到幼儿状态,用动作,而不是用语言解决问题。
打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变回了无助无力的孩子,只是在力量上胜于自己的孩子罢了。
一句话总结:方法单一,自恋受损。无能为力,启动武力。
咨询中,父母总是带着孩子的问题来,但最后总能从自己身上找到症结所在,所谓孩子生病,父母得吃药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