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发生的一件小事,却和孩子要不要学习大有关系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其中很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孩子说不会,但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会。

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会的理由也很理所当然:“这么简单都不会?!”“这不是很常见嘛,有什么不会的。”“我不是都讲了,你怎么还不会?”

昨晚女儿写作文小练习,就是在固定的框架内填写内容,包含:标题、时间、地点、动作、开头、结尾。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写作入门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构建写作的核心要素,形成写作逻辑。

标题是“玩得最开心的一件事”。

亚特兰蒂斯、童梦乐园、环球影城……七七八八想了好几件,最后还是觉得在巴音布鲁克骑马那次最畅快。

可是真正落笔的时候就开始各种不自在了:“骑马又没有什么动作,就一个骑叫什么动作?我总不能只写一个骑字吧?”

“那你可以把动作分解一下啊,比如刚上马的时候,是'跨’,然后要'坐’在马鞍上,身体微微前'倾’,双腿还要'夹’住马的肚皮,'踩’住马鞍,'站’起来……”

“哪有什么马鞍啊,就直接坐在马背上的,再说'站’也不是动词啊!”

“'站’不是动词?!”

“对啊,站在哪里又不动的,怎么能叫动词?”

我真是哭笑不得,看她四平八稳地躺在地上,我说:“那'躺’算不算动词?你躺在地上还没动呢?”

哥哥在隔壁房间都坐不住了,跳过来指点江山:“表示动作的都是动词。”

不过讲概念对孩子基本没啥用,就算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不理解还是不理解。

没有动就不是动词,这“严谨”的逻辑还真一下给我整不会了,咋整呢?

和孩子好好battle、battle?争论“站”着不动到底算不算动作,“站”到底算不算动词?很多家长会这样,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还真有争得把自己气得半死,到我这做咨询的。

孩子这时候其实并不是想抬杠,他们是真的迷惑。

理解这点非常重要。这样你就不容易剑走偏锋,进入和孩子战斗的模式。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怎么赢了孩子,让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是怎么协助他们。

想到这,我没有继续和她讨论“站”是不是动词的问题,而是换了个思路:“你看,动作是我们做出来的,你想想咱们所有的身体器官,比如眼睛、耳朵、嘴,它们能做出哪些动作?”

爸爸正好走过来,我说:“我瞟了爸爸一眼,我看了爸爸一眼,我瞅了爸爸一眼,我瞪了爸爸一眼……”

这下好像给她点通了,从地上爬起来,开始“奋笔疾书”,我赶紧全身而退,过了一会儿,女儿给我看了下面这个东西:

她不仅按五官分类整理了动词,列出了身体其它动作,最让我意外(惊喜)的是,她还主动加了量,认真对照课本,把这学期每个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动词也出来了。

不吼不叫不battle,是值得的。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内心既混乱又糟糕,一方面他们因为真的搞不懂而烦躁,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为做不出来而受挫,自我感觉不好。

也许他们会发脾气,看起来懒洋洋,其实都是在将这些不好的感受投射出来,假如这时父母hold不住,又吼又叫,骂他们笨,说他们蠢,就是将这些感受又重新扔回去,孩子就会在内心确认:“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不会,我很笨。”

这个过程是心理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之前文章我专门讲过。(点击查看

人的自我认知最初都是从外界,特别是重要他人那里获得的。对孩子来说,他们刚开始是因为一些现实原因,对外界发出信号,比如饿了就哭,题目不会做了就哭,他们没有评判之心,不会因为饿,因为不会做题而感到羞耻。

但假如他们发出这些信号之后,收到的都是:“你真烦”、“笨死了”、“你就是懒得动脑子”、“你太粗心了”……这样的评价,久而久之,这些评价就会内化,变成刻在他们身体里的自我认知。

这种强大的力量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在他们还没有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了,哪怕被父母逼着去学,最后也会搞砸,这时他们内心的声音会说:“看吧,我就说我不会。”

这样的孩子很害怕尝试,害怕努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严重的就发展为厌学、逃学、退学、不肯上学。

父母往往到了这一步,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依然还是在指责孩子不懂事,不学好,不努力,不中用……于是孩子继续内化这些负面评价,真的差给你看。

结果一家人困在了这个系统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