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当然,姐妹们可能更喜欢听女神节,不管叫啥吧,祝所有女同胞们节日快乐! 女儿六、七岁时说起她的择偶标准:要有八块腹肌,身高1米8以上,挣钱多,会做饭,对了,还补充了一条,得是博士,将来好辅导孩子写作业。 当时几个小孩子一起玩,女儿可能是太嗨了,对着同桌的小男生大放厥词:“要是得不了诺贝尔奖,当不了国家主席,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天真真好,可以大胆做梦,可以胡言乱语。 她提到的这几点,无论哪一条,都能pass掉50%以上的男人。 一方面,年轻女性对男人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男人们在各个领域相较女性竞争力持续走低,难怪现在全社会的厌男情绪越来越高涨。 某KOL公众号曾经做了个调查,问你是想要一个老公,还是一个家政,结果超过90%的人选了后者。 看起来姐妹们达成了一种共识:男人这个物种怎么说呢,没他们不行,有他们似乎更不行。连生孩子这事儿,似乎都快不用男人参与了。女人们不再贪恋儿女情长,毫不吝惜争着抢着将老公送进战场。 哎呦,这势不两立的阵势。 还是把男女问题想简单了。借用我女儿前两天的一句话:看到的都不是真相。 女人们这么急着出手的男人,真的没用吗?“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啊,姐妹们。也许我们一时半会儿还领悟不了老庄哲学的精妙,但家庭关系我们擅长呀,可以说,有时候男人的那种小透明,恰恰是对母子二元关系的成全。 怎么个意思? 怀胎十月、一招分娩,生育的过程决定了妈妈和孩子间先天的关系优势,自己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孩子,潜意识里是容不得别人横插一腿的。 二元关系强调忠诚、亲密,当妈妈全身心沉浸在缔造出新生命的喜悦中,满心欢喜地陶醉于人类幼崽的呆萌时,其实并不希望身边再来个跟娃竞争的大块头。 更何况很多“第三者”确实也没啥过硬的实力,换不了尿布,喂不了孩子,呼呼大睡踹都踹不醒。因此,当有代表建议“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加到30天至42天”时,不少妈妈感叹:还是免了吧…… 这些人间清醒的妈妈应该都是二胎起步,她们早已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期待,深知帮不上忙真的没啥,最可怕的是帮倒忙:一边在家里指手画脚,一边跟老婆撒娇:“有了孩子,你都不正眼看我了。” 最理想的新生儿爸爸,是创造条件让产妇和婴儿都能过得舒适,然后满含爱意地看着孩子和妈咪在自己面前秀恩爱,做好二元关系之外的配角。如果不知道怎么协调家庭关系,体贴妻子,照顾孩子,还不如安安静静做个小透明。 So,别再愤懑那个一回家就窝在沙发里做手指运动的男人,被忽视,也许是他们在母子关系中一场识时务的退出。 然而,男人的作用绝不止步于此。除了被忽视,他们还得接受被仇视。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一个男性朋友的俩儿子经常打打闹闹,但在他们一起打爸爸的时候,是最团结的。 爸爸和妈妈在孩子面前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样,我手划伤一个小口子,儿子赶紧找创口贴给我包好。但给爸爸做拉伸,爸爸痛不欲生的哀嚎,却成了我们家最欢乐的节目之一。 同样的话从我嘴里说出去,俩娃都很配合:“好的,妈妈”。换成爸爸,则扭着脖子来一句:“不要!” 孩子并非只爱妈妈,但母爱的吞噬性太强,孩子最初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对抗母亲,因此母子关系中的“坏”(不满、对抗等)需要被投射出去,这个被当成“坏人”的人,爸爸责无旁贷。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越来越需要摆脱母亲的粘连和控制,爸爸在孩子脱离二元(你-我)关系,走向三元关系(你-我-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带领孩子迈入社会的领路人。有一种说法:“最好的父亲是给孩子一个忙碌的背影。” 父亲也许不在孩子身边,也许在身边却没什么作为,这时候看起来什么都没做的“木讷”,其实是容纳了孩子的攻击性。女儿不止一次跟我说:“爸爸好像一直不会生气的样子。”(我不管你,我也可以不生气……) 一起骂老公,似乎已经成了女人社交的通行证,但千万别当真,也别在家当着孩子的面贬低老公,这等于是固化了他们的负面影响。 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在吐槽男人,怨恨男人,应该做两件事,要么是确保离开他自己会过得更好,要么是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男人。 菲茨杰拉德说:“如果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等智慧的标志。”这同样也适用于对男人的态度,我们吐槽男人,攻击男人,但同时也别忘了感谢他们接受了我们投射出去的敌意。 有一个可以吵架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将内心冲突外化的人,是他们愿意成为我们自我冲突的出气筒。 在这个女人的节日,祝大家都拥有第一等的智慧,亲手经营出美妙的关系。和平相处,阴阳调和,乃家国兴旺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