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军情,打不败的女真、杀不完的义军。差一口气到只剩一口气

 逍遥_书斋 2022-08-24 发布于河南

看历史小说,写历史小说,常常被一些读者喷,喷正常,有些喷完全是硬喷,毫无历史常识。闲着无事,来聊一聊现代人对明朝的一些误解。

大明'最精锐’的军队,不在边镇、更不是卫所士兵。

而是京师京营、南京京营

文章图片1

京营是明朝的叫法,驻地在两京,其实最恰当的叫法应该是国防军,明朝作战主力部队。

京师京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由大明各行省选调出来的精锐骑兵、步兵组成的野战军,不同时期人数不等,大概十万出头。五军营的名字由来,古人行军打仗喜欢布阵,前后左右中,包括五军都督府,都是这个意思。虚词,意义大概是'全军’。

文章图片2

三千营,最初是塞外降丁三千蒙古骑兵组成,这就是他的名字由来。嘉靖年间发展到约七万人后改名神枢营,全骑兵部队。

文章图片3

神机营,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营专习神枪、神炮,正式编制就是六千人左右。后来又加入马 5000 匹,称五千下营,附于神机营,神机营的任务是主管操练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兵。

文章图片4

南京京营,主要负责在大、小教场操练南京诸卫所轮班官军,同时操练的还有南京神机营。直属池河营于江北,专城守、护陵寝。振武营,选南京各营锐卒及淮安府、扬州府丁壮者充任。

两个京营的兵马大明前期一直是流动的,各省都司派精兵轮驻,虽然一直没有废除,但为了减少钱粮损耗,中后期越来越少,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明末干脆没有了。

明朝为什么要把最精锐的部队放到京师?

这很好理解,因为是封建社会,皇帝为尊,最强大的力量当然得在皇帝身边。

所以勋贵才会是京营的主将,都是与国同休的世家,信得过的人嘛!

京营士兵流动性降低后,也像卫所一样,逐渐成了佃户。

怨勋贵?

还真不是,这是皇帝的责任,勋贵只是皇帝的'管家’(这是另一个话题)。

——————

我们现在看明末的战斗,边镇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两个京营是垃圾。

这是因为我们'已知结果’,先入为主。再有一个原因是地理错觉。

在大明皇帝、百姓、百官,甚至边镇的卫所眼里,京营都是当时最强大的武力。

边镇的卫所,世代都是军籍,更像是民兵、边防。

几代人下来,卫所的主官更像是地主,士兵更像是佃户。

而且,明代的军制,不是只有卫所制。

中后期边镇的战斗,并不是卫所士兵在主导。辽东的战斗,并不是边镇的士兵。

大明军事制度,从正统年间(朱祁镇)开始,二百年间,是两种并行,一个卫所制,一个营哨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属于五军都督府,亦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世袭的军户,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他们就是上面说的民兵,目的在于'守’、'辅’,外调大战,得补钱粮,重新抽调整训才可以

……

营哨制,也就是募兵制,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这点很重要)。

募兵是完全的战斗部队,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不用来自屯田所获,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

募兵的骑兵与步兵以及车兵拥有正式的编制--营哨制。一般是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队编制形式,戚继光专门还进行了整编,他的兵马就是营哨军,而不是卫所军。

卫所军和营哨军的分工划分,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因此,卫所军成了正兵(正式军籍,不是主力的意思),而营哨则是机动的奇兵(战兵)。

到了万历时代,为了契合这种分工,卫所军若想参战,则必须编入营哨建制。

编入营哨的卫所军官的编制也要遵守营哨的编制,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作战部队全是营哨军。

文章图片5

……

这就明白了吧,为什么每个边镇,说起来十万八万、甚至二十万的部队。

皇帝问,“可战之兵多少?”

答,“八千”。

这就是在指营哨军。

也可以说是战斗部队。

卫所军是'民夫’,若要参战,必须派饷、加练,得朝廷额外的军费开支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养着百万军队,一到战时,还要重新训练,发军饷,这就是原因。

卫所士兵只是叫'士兵’,朝廷zhengzhi意义上的士兵,而不是军事上的真·士兵。

为什么辽东战败后,明朝全国不堪一击?

知道明朝的军制,就明白了原因。

明末辽东的战事,明朝没有一次性大规模派兵平推的实力,添油战术,耗死了自己,养肥了努尔哈赤。八旗军编制最大是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三十年间,辽东消耗了全国的营哨军(战兵),辽东的兵马并不是辽东镇的兵,而是全国抽调过去的,只不过属于辽东的主官指挥。

一句话,辽东巡抚、总兵,在指挥全国战兵战斗。当时每个省、边镇的都司府都有摊派,大量战兵到辽东战死。

耗完了,又加练辽民,又耗完了,所以大明完了。

明清初次大战,是万历四十六年的萨尔浒大战,来自南直隶、浙江、福建、四川、陕甘、宣大、山西等地的士兵近九万人,加上辽东本地兵马,朝鲜从兵,约十一万军队,这就是当时最大规模的纯粹的战兵部队。再加上辽东的卫所兵马,支援农夫,号称47万。一次性被努尔哈赤逐个击破,玩残了。

女真三万人,一路打一路胜,越打越多。明朝打一路败一路,越来越少。

文章图片7

接下来的天启、崇祯,二十多年间,不断抽调加派。

辽东这个战场,就像一个血管伤口,止不住流血,还不断加深,皇帝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疗伤之策,加饷剜肉补疮,依旧不能治。

加上农民军起义、粮食减产、财政枯竭。恶性循环,辽东最终把全国的可战之兵消耗完了。


至于农民军,从军事上说,还真不够看。

李自成、张献忠,七八十万的义军,这不是士兵,是流民。

当时辽东的关宁铁骑(前期成军总数大概五千人,后来扩大到两三万,素质参差不齐),曹文诏领着三千关宁骑兵追着二十几万人到处跑,这那里是打仗~这是撵羊!

也充分说明了农民军面对正规军的战力悬殊对比。

用楚云飞的话说,“就是二十万头猪,也杀不完。”

实际上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明朝不是打不过义军,而是'杀不完’

洪承畴、陈奇瑜、卢象升、曹文诏、曹变蛟、秦良玉、左良玉、孙传庭,哪个人不是带着少量部队,把十几倍二十倍的义军杀的人头滚滚,但百姓活不了,越杀越多,杀到这些猛将都疲了、乏了、倦了,最终下不了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