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夔舟过德清写下两首诗,旅途漫漫终有归期,孤独和思念都有尽头

 小话诗词 2022-08-24 发布于甘肃

江西鄱阳,人文荟萃,历史悠久。1155年,姜夔出生于鄱阳一个书香门第,得益于鄱阳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家庭文化底蕴的双重浸染,少年姜夔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姜夔对诗词歌赋、音律书画,无一不熟谙精通,是一个身兼多种才艺的人。

姜夔在文学、诗词、音乐、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的身份完全是不相匹配的。有时候,我们会感觉他一定是宫廷音乐家,或者是附庸风雅的士大夫阶层,但其实,他只是一介布衣,而且一生过得相当清贫。

姜夔曾多次参加科举,但都名落孙山,为了维持生计,只得在显贵之家做“清客”,依靠吟诗作曲博得达官贵人的赏识,说白了就是依靠自己的才华领取微薄的收入。

当然,做清客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之外,陪主家喝酒打牌,娱乐消遣,还要左右逢源,看主人的脸色,清客是一种寄人篱下的寓居生活。

正如清代人在笔记中对清客有过这样的记载的:“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吊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这样的记载虽然对清客的生活有戏谑夸张,但是将清客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了生计,姜夔在三十岁投靠了和父亲生前交好的诗人萧德藻。萧德藻是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的诗人,由于赏识姜夔的才华,加之情趣相投,两人一见如故,萧德藻特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

萧德藻调官湖州,第二年暮春,正式去湖州上任,姜夔也决定追随萧德藻。

途经杭州,萧德藻介绍姜夔认识了赋闲在此的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赞叹不已,认为姜夔的诗风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并说“为文无所不工”,由此两人成为忘年之交的诗友。

之后,杨万里还专门写信,把他推荐给另一著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读了姜夔的诗词,也极为喜欢,认为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酷似魏晋间人物。

得到杨万里、范成大两位诗坛大佬的流量加持,姜夔在诗坛声名鹊起,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连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睐有加,不但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

湖州弁山风景优美,公元1190年,姜夔正式卜居湖州弁山苕溪白石洞天,遂在圈子中有了“白石道人”的雅号。

在湖州,姜夔度过了人生中较为安适、惬意的十年时光。在湖州居住期间,姜夔仍旧时时四处游历,往来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

某一年秋季,姜夔乘船过湖州德清,萧瑟的秋风,让诗人触景生情。姜夔回首自己飘零寓居的岁月,又想起合肥女子,一时情难自抑,写下了两首同名诗歌《过德清》:

其一

木末谁家缥缈亭,画堂临水更虚明。

经过此处无相识,塔下秋云为我生。

第一首写的是诗人船行所见之景。姜夔的一生几乎是在漂泊中度过的,这样的情景是诗人经历过很多次的,本来没有可写的。可是这一次,却偏偏让诗人心中升腾起些许况味来。

那不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沉浸式体验,那是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感觉,诗人就这样百无聊赖地看着两岸的秋景。忽然,他看到远处一座亭子的一角屋檐从树梢间隐约显露出来,诗人试图用目光锁定这座亭子。

但随着船只的前行,诗人的视角也发生了位移,那亭子又被树枝掩盖起来,变得若隐若现,这无法捉摸的亭子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使得诗境呈现出虚幻的色彩画面。

船只渐次前行,一座临水的建筑物出现在视线中,这让诗人眼前一亮。清泠明澈的秋水映出它华丽的倒影,这浮光掠影的景物只会给诗人增加惆怅与寂寞,于是产生了友情慰藉的心理需求。

这一心理反应正是诗歌从写景转入叙事的契机。但是在德清,诗人没有相识的人,友情只是镜花水月般的存在,诗人是孤独的。

船只渐行渐止,两岸的风景也渐次变化着模样。当船只停泊在水湾处时,诗人看到江岸两边屹立的青山,还有建在青山上的一座塔,而塔下的一片漫无目的地晃悠着的孤云,像是理解诗人的孤独一样,步履匆匆地前来陪伴诗人了。

这样的情景与诗境,组合在一起便像是一幅寂寞而苍凉的水墨画,画面中的水和天空都是大片的“留白”技法,而诗人与船只似乎只是随意勾勒的一笔。但是,塔下的秋云没有绚丽的色调,只有清冷的气息,他能读懂诗人的孤独吗?诗人四顾茫然,心境越发显得落寞。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两个孤独的人》中说:“他俩从没有对人讲述过的,也几乎自己都没有供认过的,这两个还几乎是陌生的人彼此都袒露了出来。每一声呐喊都在他们的灵魂中得到了回响,因为两个人在痛苦上是相亲共感的。”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应该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可是,在诗人姜夔的德清之行中,他做不到不在乎目的地,他没有看风景的心情,这只是江湖间的一位匆匆过客而已。

《过德清》其二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第二首的开头一句“溪上佳人看客舟”,很是耐人寻味。说这是诗人在船头的所见也对,因为他看到了伫立在岸边的一位佳人。佳人似乎也向诗人所在的行船望过来。

四目相对间,他才发现,这位佳人只是一位陌生人,她或许也是在岸边等待她的心上人,她或许也是一位“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痴情女子吧,诗人心中这样想着。

诗人由佳人凝望归舟自然联想到情人遥望自己。姜夔的爱情也是曲折而艰辛的,他客游合肥时,邂逅了一位歌女,并与之坠入爱河,两人曾经度过了一段浪漫的时光。

可美好的时光总是这样匆匆,姜夔为了生活而怅意独行的孤单背影与他们花前月下你侬我侬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的浪漫爱情在时间的流逝中也付诸东流。为了生计,姜夔只能在定居合肥与江湖漂泊之间做出抉择。在纠结、无奈、彷徨的复杂心态下,姜夔与心爱的合肥女子终究成了天各一方的两处闲愁。

当姜夔再次来到合肥时,时过境迁,他苦苦寻觅这位女子,可是踪影难觅。昔日的恋人或许早已有了新的生活。终究,爱情输给了时间,但合肥女子却成为了姜夔情感世界里挥之不去的丁香结。

姜夔的这种情感纠结一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一次,姜夔舟过吴兴,他看到画船上一位歌女和昔日恋人颇有几分相似,这都让姜夔产生了再回首恍然如梦的感觉。

这次吴兴之行就像姜夔生命中的又一个似曾相识的插曲一样,短暂的惊喜换来的却是诗人心中的层层涟漪。怅惘良久后,诗人才从梦境回到现实。于是,他在《琵琶行》一词中写下了“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他的恋恋笔记本上又多了几行记录心路历程和情感经历的文字。

麦家先生在《人生海海》中说,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这次舟过德清,诗人姜夔也并不认识岸边的佳人,但也勾起了他对前尘往事的回忆。或许,诗人是佳人眼中的一道风景,但对于一个人的旅途来说,佳人又何尝不是诗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呢?其实,在人生路上,我们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呢?

在这孤独的旅途中,面对岸边若隐若现的一座亭子,诗人内心充满不确定性,他的焦距无法准确捕捉它的画面;面对飘荡的白云,诗人无法与它分享内心的孤独,他找不到一丝慰藉;面对凝望的佳人,诗人感到的只有互相孤立的飘零之感,他同样也找不到一丝慰藉。

诗人内心一片茫然,他需要一个能轻柔地托住他身心的空间,他需要一种能让他感到安适的归属感。可是,在舟过德清的旅途中,这个空间和归属感都是不存在的。

客船随着烟波渐行渐远,穿桥而过,一路向东,驶出了画面,也驶出了诗境。同时,渐远的烟波也象征着诗人思绪的绵缈不尽。渐行渐远的不只是身边的人和事,或许还有曾经的自己。

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可是,对于姜夔来说,应该在这句话上再加上一个后缀语,才能完整地表述诗人的人生足迹和心路历程,那就是:在一个人的旅途上,孤独和思念,总有一个萦绕在心头。

或许,是诗人姜夔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才让他在踽踽独行的人生旅途上多了一份自洽。曾经的科举失利、曾经的生活失意、曾经的情感困惑,也都会像行船划开的水波一样,随着船只的远去,水波依旧会归于平静。

是啊,对诗人姜夔来说,接受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旅途漫漫终有归期,甜蜜苦涩都有尽头。要接受世事无常,接受飘零寓居,接受平淡如水,接受阴差阳错,接受如影随形的孤独和思念,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

一个人的旅途,孤独和思念,总有一个萦绕在心头。姜夔的这两首诗,将旅途中的孤独和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南宋张炎评价姜夔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读姜夔的这两首诗,确实能给人带来空灵唯美、清空高远的极美意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