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文化常识

 一中大语文 2022-08-24 发布于福建

文化常识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B.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三更”指轮作三次。

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纣王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期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为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指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农历每月十五称“望”,而农历每月十六则称“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阴,古代地形有阴阳之说,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也称“两京”。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使用。

B.“行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服阕”指在父母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也指学校,如“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B.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三更”指轮作三次。

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解析:守宰,指地方长官。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纣王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期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三晋,指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师”单用,不可指国都。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为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指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令尹”是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解析:姻亲,指因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包含同姓和异姓的亲属。“血亲中的一部分”错,血亲专指同姓人,应该是血亲是姻亲的一部分。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然后再作考察”错误。“考”指拘捕拷问,是通假字。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近侍职位一般。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错误。“移疾”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农历每月十五称“望”,而农历每月十六则称“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阴,古代地形有阴阳之说,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也称“两京”。

解析:掌管“土地、户籍等职事”解说有误。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故“土地、户籍等职事”不归礼部掌管。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上级官员的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所以奉祀的对象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使用。

B.“行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服阕”指在父母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也指学校,如“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

解析:“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不是指“开始服丧”,也不是特指“朝廷官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