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司马迁 ![]() 出身史官世家,自周朝开始,司马家族就是世代相传的史学大家,年幼的司马迁从小立下了著写一部比肩孔子《春秋》著作的志向。 父亲司马谈是当世的大儒,担任太史令,一直有个心愿,从《春秋》开始,历经400多年,诸侯连年征战,文献缺失,一直没有一部通史记载下来,临终前他把司马迁叫到病榻前,将未完成的夙愿神圣地交给了司马迁。 从此司马迁带上了父亲的遗愿踏上了人生旅程,身为史官,秉笔直书义不容辞,时逢汉朝与匈奴交战,大将李广利与李陵战败,战败就必然有人承担责任,朝堂上拍马屁式的一边倒,都不敢把矛头对准有裙带关系的外戚李广利,于是李陵成了众矢之的。 司马迁了解李陵为人,认为李陵以五千之兵,斩杀敌军上万,已经可以告白于天下,虽败犹荣,可惜此举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下狱遭受宫刑。 宫刑在汉朝是见不得人的刑罚,即使底层的奴才也会选择以死明志,更何况身为士大夫的司马迁,他在狱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悟出了那段惊世骇俗的语录: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从此在宦海中沉浮的司马迁死去了,在历史中发光的司马迁诞生了,《史记》诞生!为防止汉武帝毁灭,一册传给女儿藏于深山,一册流传于市井。 为撰写《史记》,司马迁曾“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对当时的历史遗址进行考据,没有《史记》,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等很多细节都将失传,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史记》作出了杰出贡献! 就像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对生与死的哲学感悟。信念这种东西,有时候会爆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从脆弱走向伟大,他注定不属于这个时代,而属于永恒的、不朽的、历史的司马迁。 贰 于谦 ![]() 中华民族历史上遇到过几次外族入侵的大危机,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虏,国家精锐部队被剿灭,大明王朝可能亡于1449年!面对强大蒙古的威胁,朝廷内一片唱衰的声音,主张逃跑的声音一边倒,美其名曰国都“南迁”。 危难之际多现贪生怕死之辈,此时一个书生站出来了,那就是于谦,“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声音振聋发聩,所谓社稷之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南迁的本质是将长城以北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让,中国历史从此将进入北明南明的屈辱阶段!前朝靖康之耻的前车之鉴犹在! 这番分析震醒了在场的所有人,但依然没有人敢作决策,毕竟南迁就是丢失半壁江山,但迎战也可能玉石俱焚,搞不好就要成为历史罪人。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一面是蒙古大军的逼近,一面是朝堂之上群龙无首。 于太保一人撑起危局,力挽狂澜: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 德胜门,于谦! 于谦把最艰难的留给了自己,其实在这之前,他连兵器都没操起过。 丢失者,立斩! 此战有去无回,有生无死,有时候奇迹就是这么发生的,决定战争成败的,不是军事实力,不是综合国力,是士气!北京保卫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叁 张骞 ![]() 自白登之围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汉朝饱受匈奴的侵辱,公元前140年,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即位,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希望有一番作为,于是他举国招募出使西域之人,希望联合匈奴的敌对势力——大月氏,一起对抗匈奴。 与汉武帝不谋而合,27岁的张骞报名了,可当时的西域,就像哥伦布探险美洲一样,前路一片未知,连地图都没有,漫无边际的沙漠更是万分凶险,更可怕的是路上随时可能遭遇匈奴伏击。 果不其然,行驶到河西走廊,张骞一行就被匈奴抓住,但匈奴并没有把这个有骨气的年轻人杀掉,而是把他软禁起来。漫长的软禁岁月里,张骞没有放弃抵抗,终于第四年迎来了机会,张骞抓住机会,逃出匈奴,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并没有逃往汉王朝,因为他还记得自己的使命,联系大月氏。即使面临生死考验,即使前途未卜,张骞仍然谨记作为一名使者的使命。 于是张骞一路向西,徒步穿越世界上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大月氏。 恐怕连汉武帝都没有想到,十三年后,当初这个27岁的年轻人回来了,此时他早已满头白发,满身风霜,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人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战胜自然的极限,唯有崇高的信念与伟大的使命感。 滚滚长江东逝,历史何其优美,时光流转,大浪淘沙,但英雄终将会流芳百世,与日月同辉,与华夏民族同终。 (未完待续)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