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李广留给后世的形象。 李广是几千年时运不济的悲剧英雄。 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一生打了70多场战役,但永远差那么一点立功,离成功永远有那么一点距离。 这段距离大概就是运气。 公元前119年,李广跟随卫青出征匈奴,因为迷失道路,再次失去机会。 六十多岁的李广,已经不再可能建功立业,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李广这次选择自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一代名将的一生。 辛勤的开始,疯狂的结束。 命运似乎总是不太眷顾这位十分努力的人。 李广生平 历史上的李广,其实能力很一般。 不是李广难封,是李广无功可封。 李广一生打了70多场战役,但有名的战役屈指可数: 马邑之谋,计谋被敌方阵营的军臣单于识破,战争落空。 雁门之战,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各带一万大军出征,结果最年轻的卫青大获成功,一举打到龙城,资历最深的李广全军覆没,被匈奴俘获。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诗应当送给卫青,不是李广,龙城是卫青打的。 定襄之战,卫青带了李广、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沮等将军出征,结果其他将军基本都立了功,只有李广没有。 左贤王之战,李广再次全军覆没。 李广似乎一直在打,一直在失败。 再看看李广的上司对李广的评价。 李广担任上谷太守时,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翻译一下,公孙昆邪就是说: 李广这家伙老惹事,请求皇帝快点把这位大爷调走 公孙昆邪情商高,说话之前,还夸一下李广。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将领,李广运气不算差。 公孙敖、苏建等,军功都不在李广之下,但在《史记》中却没有他们单独的列传。 太史公同情李广,倾注了感情。 汉朝对待李广不薄,给了李广很多机会,李广曾担任中郎、太守、卫尉、郎中令等高职,位列九卿,九卿是仅次于三公的职位。 至于李广一生想要封侯,没有如愿,实在是无功可封。 与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基本没有攻城略地的战绩。 卫青收复河套地区,奇袭高阙。 霍去病打通河西,封狼居胥。 李广收复了哪块河山,囊中羞涩。 即使是与李蔡、公孙敖、苏建、赵信等人相比,李广的业绩也并不突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优秀的销售,用订单说话。 优秀的将军,用战绩说话。 没有成绩,谁也救不了你。 李广不是难封,而是无功。 如果说没有机遇,也不存在,汉武帝一代雄主,比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更为激进,一生分封的列侯几十位,是文帝和景帝的好几倍。 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武将,在汉武帝时期迎来了个人的机遇,在时代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璀璨发光。 如果说李广缺乏机遇,恐怕是个人出了问题。 原因剖析 剖析李广的个人特点,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李广比较自负。 李广是一代名将,骑射能力举世无双,个人作战能力突出。 李广出身武将世家,成名很早,自带光环,因此李广有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性格中有刚愎自用的一面。 霸陵尉曾经跟李广有私人过节,李广后来以公报私,在一次战役中把霸陵尉杀了,性格中有睚眦必报的一面。 李广的死,也颇值得分析。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举全国之力,派大将军卫青,率领李广、公孙敖、赵食其等人攻打匈奴。 李广想正面迎战单于,这是最佳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卫青没有同意,让李广从右路出击。 李广十分不服,在行军右路的过程中迷路了,延误了军机,最后以死对抗,表达对卫青的不满。 其实卫青在出发之前,受到了汉武帝的指示,不能重用李广,他年事已高,而且作战运气一直不太好。 而且当时卫青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也在军中,因为公孙敖刚刚失掉爵位,卫青希望公孙敖立功赎罪。 不论出于哪种原因,李广都必须职业地接受。 暂且不论卫青受到了汉武帝指示。 即使卫青想用自己人,也是人之常情,更是官场之常态,没有什么好不服的。 如果连这种不服都接受不了,根本胜任不了高级将军的职位,那个层面已经不是单纯的打仗问题,需要更大的格局。 成为大将,除了有勇,更要能忍。 知退方知进。 第二,带兵能力。 李广出身武将世家,个人作战能力优秀,骁勇善战。 李广尤其擅长骑射,以一敌十没问题。 但是只要打大仗,李广总是掉链子,以至于汉武帝说李广“命奇”,命不好。 真的是命不好吗? 总结李广的一生,颇值得分析。 李广在都尉、太守岗位基本表现不错,但一旦到高级将军岗位,带兵打仗总是掉链子。 这说明李广的能力上限就是一个普通将军,更高的职位,他驾驭不了,只能被反噬。 往更高阶的层次发展,需要更高阶的能力。 公孙昆邪对李广的评价非常值得分析。 李广喜欢主动攻击匈奴,为什么? 因为主动攻击,容易建立战功,但冒进也意味着危险,打仗是消耗国力的,每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代表整体胜利。 这是战术与战略的区别。 但是李广缺乏大局观,意识不到这点。 作为一代名将,李广个人作战能力毋庸置疑,但谋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有所欠缺。 李广当然也有优点,历史上的李广应当善守不善攻。 在李广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等地太守时,边境基本安宁,有防守之功,应当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对匈奴多采取防御政策,李广相对顺利一些。 汉武帝时期,转为积极进攻策略,李广的能力就相对掣肘,这大概是这位名将的运气不佳吧。 谁在炒作 李广留给后世的形象确实是怀才不遇。 历经三朝皇帝,总是不被赏识。 似乎那个时代都没有理解这样一位出色的将领。 这是为何? 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文学形象,王勃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炒红了李广。 老百姓知道杨家将,却未必知道白起。 老百姓知道包青天,却未必知道任何一个朝代的廷尉。 产品本身不重要,营销才重要。 营销李广的是谁? 把李广捧上神坛的是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他们说的不是李广,说的是自己。 时运不济最是文人骚客喜欢,所谓怀才不遇,说的都是他们自己。 抬高李广,就是抬高自己。 李广有多难封,没有多难封,时代已经给了最公平的答卷。 热爱历史的也可以是女同学 ![]()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