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阳谋?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前文《汉宣帝-汉元帝:西汉从谁走向衰落》提及,刘奭与刘钦争夺太子之位,太傅萧望之献策感情计,通过太子的爱妃之死,太子上演痴情大戏,唤起汉宣帝对于亡妻的感情。

太子搬出亡母的杀手锏,一举击中汉宣帝的内心,最终太子之位稳固,权力顺利交接。

此计谋不能说完全没有厚黑的一面,毕竟利用了汉宣帝人性的弱点,多少具有算计人心的成分。

但过程波澜不惊,没有使用心狠手辣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未酿成流血的悲剧,这在权力争斗的领域极其难得。

称得上君子之谋,手腕可圈可点。

萧望之是西汉的大儒,为人高风亮节,只有这样的大儒,才可以想出这样的计谋。

此非阴谋,乃阳谋。



开国之初,另一位萧姓人物也曾使用阳谋。

萧何,汉初三杰,刘邦阵营的第一功臣。

萧何和刘邦是极佳的工作搭档,刘邦敢想敢做,萧何老成持重。

二人非常互补,彼此成就。

萧何比刘邦年长,对刘邦有知遇之恩,最早识别了刘邦的过人之处,帮助刘邦成为沛公,成为一只独立的反秦武装势力。

沛县起兵后,萧何一路帮刘邦建功立业,刘邦在前线冲锋陷阵,萧何在后方组织生产,发布政令,安抚民心,供给粮草,此乃治国之才。

刘邦与项羽实力反转的关键战役——成皋-荥阳消耗战,此战役前后打了2年多,刘邦挺到最后,重要原因在于萧何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

反观项羽,虽然军事能力更强,但后勤补给不足,最终在消耗战中落败。

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真正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萧何解决的就是综合国力的问题。

公元前202年,西汉分封开国功臣,武将派一致主张曹参功劳第一,但刘邦力排众议,分封萧何开国首功,刘邦心里还是拎得清。

萧何的功劳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功劳最大,萧何的功劳在于成就别人,让组织有序地运转起来。

除了分封萧何,刘邦还特许萧何佩剑穿鞋上殿,可以不遵循上朝小步快走的礼仪。

领导特殊的待遇,这是何等荣耀。

建国之后,萧何继续发光发热,帮助刘邦把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汉朝步入正轨。

萧何为人宽厚,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在百姓中积累了很高的声望。

但随着萧何功绩和声望的积累,刘邦与萧何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汉十二年, 刘邦平叛异姓诸侯王归来,一路不断收到对萧何的投诉,投诉萧何利用权力侵占百姓田地。

刘邦十分生气,回到皇宫,质问萧何。

聪明一世的萧何不但没有解释,反倒火上浇油:“皇帝您的上林苑不错,反正也用不完,闲置的土地不如让百姓耕种。”

好一个萧何,打主意打到我头上来了,自己做好人,却牺牲我的利益。

刘邦大怒,萧何下狱。


萧何何许人也,混到了官场的顶层,都是人精,这一次的表现,简直跌破智商的下限。

萧何为什么要这么做?

背后必有原因。

萧何位居相位,没有理由贪图小利。

而且萧何已近迟暮之年,前半生劳苦功高,本可以光荣记入史册,何苦晚节不保?

难道真的是老糊涂?



刘邦是雄猜之主,历史上杀功臣的皇帝,朱元璋第一,刘邦第二。

刘邦早就对萧何起了疑心,刘邦在外平定诸侯王,萧何留守关中,刘邦隔三差五派人打听萧何的动向。

自古功高者不赏。

位极人臣之后,就是祸患的开始。

异姓诸侯王铲除之后,居功至伟的功臣已经成了最大的威胁。

萧何是故意自毁名节。

相当于将把柄给了刘邦,只要萧何不听话,刘邦随时可以拿出污点干掉萧何。

丞相之位在此,要拿随时可以拿走。

自毁其实是自保。


萧何深喑权力之道,更懂刘邦,在权利面前,萧何选择退让,懂得谦卑。

这是智慧。

知进更知退。


对于萧何的明哲保身,我们没有必要嗤之以鼻。

权力的领域,是道德与利益最难兼顾的领域。

要想往上爬,又想做个好人,这难度谁做谁知道。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局外人指点江山容易,局内人运筹帷幄十分之难!

历史上位极人臣,一生基本留下清廉之名的历史人物,都是修行极高的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做到平衡。

不只是一腔热血,需要智慧与韬晦

满腔热血的人,往往最后成为一面旗帜,做不了实事。

隐隐于市,真正可以匡扶社稷,又兼顾道义,方为社稷之臣


阴谋与阳谋,平凡的我们也会面临。

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是一个极端。

为了做道德完人,与现实格格不入,这也是一个极端。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功名利禄看不穿。

我们没有必要伪装高洁,人生过得太累,我们需要跟内心的野心和功利心和解。

但我们也没有必要沦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生之路漫漫,目标与手段关系,我们一直在思考与修行。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