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东汉开国七十余年,经历四代明君,王朝达到鼎盛。 但巅峰之后就是不可逆转的衰落。 公元106年,汉和帝刘肇崩逝,出生仅百余日的刘隆继位,是为汉殇帝。 同年,汉殇帝崩逝,刘祜继位,是为汉安帝。 同一年发生了两次皇权的更替。 这两次皇权更替,主角都不是皇帝,而是背后的一个女人。 女主出世 公元81年,名满天下的邓家,出生了一个女婴。 邓家发迹于邓禹,光武帝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的第六个儿子叫邓训,邓训刚出生的女儿,名叫邓绥。 邓绥生于豪门,从小便显示出超绝的品德。 此女子的出生,将改变东汉王朝命运。 邓绥五岁,奶奶给她剪刘海,奶奶年纪大眼花,误伤了邓绥前额,血流不止。 但邓绥一生不吭,忍痛让奶奶剪完。 旁人看到奇怪,问她痛不痛,邓绥说痛,但奶奶怜惜才我给我剪发,不忍心伤老人的心,所以就忍耐。 邓绥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 哥哥们读不懂的地方,都向妹妹请教。 因为邓绥光喜欢读书,不喜欢做女红,被母亲批评。 邓绥就白天做女红,晚上继续诵读经典。 父亲邓训很看重这个女儿,无论大小事,都与邓绥详细商议。 邓训去世那年,邓绥才十二岁。 看到史书白纸黑字的记录,无需多分析,明眼人已经可以窥到端倪。 两宫争立 邓绥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这时史书记录了她的容貌。
意思是颜值和身材都是一流,绝代佳人,艳惊四座。 邓绥入宫后,封为贵人,当时宫内已有皇后阴氏。 阴氏比邓绥大一岁,早几年入宫。 阴氏也是名门之女,是阴丽华长兄阴识的曾孙女。 从家世上说,阴氏略高于邓氏,阴氏源于外戚,邓氏源于功臣。 汉和帝先是宠爱阴氏,邓绥一来,立刻移情别恋。 阴氏和格局一般的女人的表现一样,小肚鸡肠,开始抱怨。 邓绥延续了她在娘家养成的优良传统,情商极高。 对待阴皇后礼敬有佳,阴皇后一出现,恨不得变成小白兔。 发现汉和帝宠幸自己,疏远阴皇后,称病不侍寝。 看到汉和帝的皇子多次夭折,担心继嗣不广,选来众多美女献给老公。 结果阴皇后越来越失宠,邓绥越来越受宠。 阴皇后越想越气,开始行巫蛊之事。 汉和帝有一次病重快死,阴皇后秘密撂了一句狠话:“如果皇帝病逝,我掌权了,定让邓家片甲不留。” 结果被邓绥听到,哭着说:“我诚心诚意侍奉皇后,不料她还是要弄死我,就让我自杀以追随老公而去。” 幸亏被宫人赵玉劝解,谎称皇上已经病好了,邓绥才放弃自杀的念头。 第二天,汉和帝果然痊愈。 永元十四年,阴皇后因巫蛊活动,终遭废黜。 阴皇后被废,汉和帝想立邓绥为皇后,邓绥一面劝和帝宽恕阴皇后,一面深闭宫门,称病拒绝和帝宠幸。 再三推让后,邓绥终于被立为皇后。 阴皇后巫蛊之祸是当朝大案,阴皇后外婆邓朱和阴皇后共同行巫蛊之事。 案发后,阴皇后被废,邓朱及两个儿子邓奉、邓毅,阴氏的弟弟阴轶、阴辅、阴敞被拷打致死。 阴皇后的父亲阴纲自杀。 阴氏、邓氏家属全部流放、免官。 第二年,阴皇后忧郁而死,时年二十四岁。 两宫之争,以邓绥大获全胜,阴皇后一门族灭告终。 后宫疑云 邓绥击败了阴皇后,母仪天下。 但邓绥一生仍有一个大心病,就是无子。 从汉明帝开始,东汉的皇后普遍无子。 汉明帝的马皇后无子,汉章帝的窦皇后无子,汉和帝的阴皇后、邓皇后,统统无子。 但奇怪在于,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都是能生孩子的,还是一串串生,生育能力没有问题。 三代皇帝四位皇后,全都不孕不育。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不是不能生,而是不受宠。 史书有些事能编,有些编不出来,比如生儿子这事。 但是品德、言行、受宠、被剪刀扎脸忍着的故事,这些都是可以编的。 汉和帝后宫有一件非常离奇而隐秘的事情,百思不得其解。 汉和帝生过十余个皇子,但都养不到成年,全都年幼夭折。 以至于后面出生的皇子,都不敢在宫里养,只敢送到民间秘密抚养。 汉和帝的房子是甲醛超标吗? 这件事情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就是汉和帝身体不好,生育质量低。 但汉和帝有一个从小在外面抚养的儿子刘胜,就可以长到十多岁。 但除了刘胜,其余在宫内抚养的皇子,寿命都不超过五岁。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人不断害死襁褓中的皇子。 这种事情在后宫倒不少见。 但问题是,谁干的。 史书没有记载,但最可能的嫌疑人,只有两个,就是阴皇后和邓皇后。 除此之外均无可能。 其他嫔妃,没有那么大能量,顶多掐死自己的孩子,控制全后宫,能量不够。 但问题在于,如果是阴皇后做的,为什么史书不记载? 阴皇后已经被清算,一族都被团灭,诅咒、巫蛊的事都被挖出来,为什么残害皇子的事情不被挖出来,不是更加名正言顺的废黜吗? 剩下的一种可能性,细思恐极。 我们不点破。 元明之际,出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文学故事——《狸猫换太子》。 故事是安在宋真宗、包青天的年代,但这故事原型是什么,并不清楚。 是否借鉴了汉和帝后宫的典故,不得而知。 两立新帝 元兴元年,汉和帝驾崩,终年二十七岁。 当时只有两个儿子在世,一个是在外养大的儿子刘胜,年方五岁。 另一个是刘隆,年方一百天。 邓皇后说刘胜有顽疾,不能做皇帝,选择了一百天的刘隆做皇帝,自己晋升皇太后。 皇帝太小,自然是太后邓绥临朝称制,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221天之后,汉殇帝刘隆去世,实际未满周岁。 幼主夭折,帝国又面临重新选择皇帝的窘境。 其实从伦理上讲,最优的人选是刘胜,这是汉和帝唯一在世的儿子。 群臣也有此意,但皇太后邓绥与哥哥邓骘、弟弟邓悝商议,认为选择刘胜,将来不易控制,选择旁支容易掌控。 所以选择了外藩刘祜,连夜接到宫内。 刘祜的身份很有意思。 刘祜是汉和帝刘肇的侄子,清河王刘庆之子。 刘庆曾经也是太子,被窦太后诬陷,被废黜太子之位,封为清河王。 刘庆被废后,与弟弟刘肇关系仍然不错。 在扫平窦氏外戚势力的过程中,刘庆也立下汗马功劳。 这年刘庆二十九岁,在几个月前回到封国,儿子刘祜被邓氏选中,继位为皇帝。 刘祜当初没有随父亲回到封国,就是邓绥安排的,准备殇帝出现意外后,随时有备无患。 邓绥早有准备。 邓绥选择两任皇帝,都有自己的私心。 放着先帝长子不选,第一次选了出生一百天的婴儿,第二次选择了外藩的皇族。 即使选择刘庆这一支,也应该先考虑刘庆本人,藩王继统。 但跳过刘庆,直接选了刘庆的儿子刘祜。 外戚秉政 十三岁的刘祜,登上帝位,但朝政仍牢牢控制在邓氏手中。 邓绥在汉和帝在世时,一贯表现的非常谦恭。 汉和帝立邓绥为皇后,想给邓绥家族兄弟封爵,邓绥都苦苦哀求后谢绝。 所以邓绥的哥哥邓骘,最高也就做到虎贲中郎将。 但汉和帝一驾崩,几个月后,邓骘就被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仪同三司,待遇等同三公。 仪同三司,始于东汉,就是由邓骘创立。 弟弟邓悝为虎贲中郎将,弟弟邓弘、邓阊为侍中。 从此开启了邓绥长达十六年的临朝称制,邓氏外戚亦掌握朝政大权的时代。 史书记载的谦逊、善良、仁德的小白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刚愎自用、贪功恋权、心狠手辣的灭绝师太。 邓氏外戚执政时期,东汉的国势,整体是向下的趋势。 内忧外患不断。 汉安帝三年,史书两次出现“民相食”的记录,而且还发生在首都洛阳的周边地区,说明朝廷的赈灾组织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 汉和帝朝刚刚重建的西域都护府,由于纵横西域三十一年的班超年老退休,继任西域都护任尚能力不足,加上帝国实力下降,西域各国纷纷背叛东汉王朝。 东汉王朝撤去了西域都护府,放弃了对西域的统治。 另一件给帝国带来重大打击的是西羌叛乱。 西羌叛乱爆发后,邓绥主要依靠哥哥邓骘来平叛,但举措失当,战局不利。 羌乱规模越来越大,最终用了十一年时间才告平定,军费花了二百四十亿钱之巨,国库为之一空。 同时,羌乱造成处于边境的并州、凉州耗费一空,边民死伤无数。 长年的战乱,国库空虚,政府不得不采用卖官卖爵位的方式筹钱,开创东汉卖官鬻爵的先河。 邓绥长期把控朝政,但国家治理水平与日剧下,引起了朝臣的不满。 汉安帝刘祜已经二十多岁,邓绥不愿意还政,不断有朝臣站出来进谏。 其中还包括邓绥的弟弟邓康,屡屡劝谏,但邓绥不听。 邓康假托有病不上朝,派去的宫婢添油加醋,结果被邓绥免去官职,遣送归国,除去宗籍。 郎中杜根直言进谏,要求邓绥归政。 邓绥大怒,逮捕了杜根,下令在大殿上活活打死。 幸亏执行的人心慈手软,打晕后赶紧用车接出城。 邓绥还派人检查,杜根装死三天,眼睛里都生了蛆,才被放过。 跑到宜城山里一个酒馆,从此隐姓埋名当了酒保。 谭嗣同的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有前两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杜根源于此。 女主宾天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三月,邓绥崩逝,享年四十一岁。 执政十六年的女主终于逝世,放下了手中的权柄,与丈夫刘肇合葬顺陵。 邓绥的功过是非,无需再多评述。 但更值得关心的,是史书的真实性问题。 如果以这个评判标准,煌煌二十四史,真可以用“一代不如一代”来形容。 《汉书》比起《史记》,很多细节上,已经略逊一筹。 但班固毕竟是有情怀的史学大家,基本还是很少看到曲意逢迎之笔。 《后汉书》更加明显,前面几位贤后的事迹,已经明显粉饰,到了邓绥,已经不忍直视。 范晔书文采飞扬,也是良史,但节操上差《史记》远矣。 当然也不能全怪范晔,范晔是南朝时代的人,已经是三百年以后,原始史料应该是《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不同于《史记》和《汉书》,是纯粹的官修史书了,类似于后世各朝的实录,各种常见病一一上身。 读历史,开卷,不求甚解,最好。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